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馬歇爾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1945-1949)
    (2021) 歐陽子軒; AO IEONG, CHI HIN
    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和平並没有降臨中國,隨之而來的是國共就搶佔日佔區而開展的衝突。雖則國共兩黨曾在時任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促成下達成「雙十協定」,然而兩黨並没有因此停止敵對,雙方的衝突更有越演越烈之勢。美國研判國共雙方的衝突將使中國陥入內戰,不利於美國對華政策的開展,故美國決心以發揮政治力量的方法全面干預中國內戰。適逢赫爾利因對美國對華政策之不滿而大肆抨擊美國政府,致使美國政府之對華政策淪為朝野攻擊之對象,美國總統杜魯門遂決定派遣德高望重之馬歇爾出使中國,調處中國內戰。馬歇爾於1946年12月出使中國,並於1947年1月返美。此一年之使華調處,可分為前後兩期,兩期又以1946年3月馬歇爾回美述職作為分水嶺。馬歇爾使華調處之前期,是為其使華調處之「蜜月期」,分別促成了停戰令、軍事調處執行部以及整軍協議。然而馬歇爾卻並未處理國共之間的深層次矛盾,致使其返美述職期間,國共雙方終因爭奪東北而大打出手。馬歇爾自美國返回後,調處日漸艱困,一方面是蔣介石決心武力剿共﹐另一方面則是中共因獲得蘇聯之暗助而得以進入東北發展,國共雙方各有盤算,互不相讓。蔣介石欺瞞馬歇爾前往瀋陽督師,進攻長春的舉動更是成為馬歇爾與國府及蔣介石決裂的根源。及後縱有司徒雷登襄助,馬歇爾的調處仍未見起色,調處陷入停滯。馬歇爾深知已無法調處,故轉向鼓勵中國第三方勢力人士積極參政,讓中國人為自己國家負責,並致力於確保1946年憲法之通過。1947年1月,馬歇爾結束其使華任務返美,旋即接任國務卿一職。馬歇爾因其在中國調處的經驗,已對國府的管治能力失去信心,故有意逐步將美國勢力退出中國。適逢共產主義席捲歐洲,美國得以重新審視其全球戰略佈局,在全新的戰略思維下,中國的戰略重要性被大幅調低。在范宣德及肯楠的提議下,馬歇爾決意採取「重歐輕亞、扶植日本」的全新外交思維,棄守中國。1947年魏德邁之使華及1948年援華法案之通過,均是馬歇爾受外在壓力下的無奈之舉,馬歇爾消極、棄守中國的對華立場始終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