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以生境理論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臺灣農村地景變遷:以宜蘭縣三星鄉為例
    (2012) 林敬妤
    全球環境變遷問題已嚴重衝擊生態系統,以農地生態系為例,由於人口持續增加,人類對居住空間之需求,導致農地產生劇烈變遷,進而造成未來糧食問題更形嚴重。臺灣因地窄人稠、經濟快速發展,也面臨生態環境損壞的問題,尤其2000年臺灣農地政策開放之後,造成城鎮邊緣農地地景急劇變遷,已引發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至今卻仍缺乏有效的理論與研究以研擬具體可行之農地地景保育對策。故本研究以生境理論(Biotope Theory)以及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為理論基礎,透過生境地圖之建構、生境價值指標的擬定與評估、地景預測模式的建立、生境價值之時序分析以及農村地景保育策略之研議等研究主題的探究,為臺灣農村地景保育提出建議。此模式不但立基於生態保育觀點,而運用MA之生態系統服務指標與內涵進行生境價值的評估,亦符合國際目前生態保育發展趨勢;在這樣的框架下,再以臺灣農村地景變遷為探究背景,運用臺灣現行之土地分類系統為生境分類重要指標,透過農村地景變遷與生境價值之動態分析探究之,提出農村地景保育策略。 本文以宜蘭縣三星鄉為研究案例,提出保育對策,並進而提出理想之農村空間配置,不過這樣的理想空間配置仍需住宅控制方能達成。農地急速消失所帶來的影響,除了造成未來農業生產可能匱乏之隱憂外,農村生態系統的維繫、開放空間的提供以及優美景緻價值之保育等,亦將隨著農村地景的變遷而減損其原有功能與價值。由本研究提出之農村地景保育模式應可為決策者在進行農村地景規劃與管理提供發展方向。
  • Item
    宜蘭市民參與宜蘭河環境保育之研究
    (2005) 林敬妤; Jing-Yu, Lin
    本文以宜蘭市為主要研究區域,以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進行主題研究,探討宜蘭市民對宜蘭河環境保育的看法。問卷內容設計是以質性研究的成果為基礎,包括:文獻分析、深度訪談、內容分析等方法,以瞭解宜蘭河溪流廊道整治及人河關係的歷史變遷、宜蘭河環境議題的多樣面向及其空間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宜蘭市民和宜蘭河互動特色為「參與頻率高、停留時間短」;市民認為宜蘭河濱地區經整治後成為都市綠廊,即應具備多重功能,尤其對「後續維護管理」十分重視;市民對宜蘭河水質是十分關心的,但受到認知與對人河關係定位的影響,在部份問項則顯得較為低落。透過因素分析,宜蘭市民對宜蘭河整治看法可歸納成三大因素組:民眾參與、環境保育、運動休憩等;宜蘭市民對宜蘭河水質關心程度則可歸納成二大因素組:水質污染與水源利用。在卡方檢定的結果顯示,女性受到傳統角色扮演的影響,休閒障礙較高、對運動休閒設施是否能夠滿足親子活動的需求較為在意,並且關心宜蘭河水質的問題,但在公共參與上則較男性顯得較為消極;老年人口與宜蘭河互動頻率與時間較高、青年人口認為宜蘭河整治應首重生態保育、中年人口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較為積極;濱河區的居民則受到距離的影響,與宜蘭河間的人地關係較為緊密,影響所及,對於宜蘭河的休憩運動機能較為看重,也強烈表達政府在河川整治應首要考慮在地居民的需求、並應在整治前盡到溝通說明的義務。
  • Item
    宜蘭河環境議題分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09-04-01) 林敬妤; 廖學誠 
  • Item
    宜蘭河溪流廊道的整治與管理--環境識覺分析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2006-09-01) 林敬妤; 廖學誠 
  • Item
    都市邊緣農村地景破碎化研究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地政學系, 2012-11-01) 李素馨; 林敬妤; 吳治達 
    自2000年台灣通過農業開發修正條例,正式開啟農地自由買賣的紀元後,農村地景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為探究農村地景破碎化的問題,本研究以宜蘭縣三星鄉尾塹村、大洲村、大義村為研究區域,利用馬可夫模式預測未來地景變遷,並透過地景指標分析地景格局的變動,以探討農村地景破碎化的情形、因素及影響。研究結果有幾項發現:(1)1987-2009年間,農地為本區之地景基質,但比率逐年下降,若以2000-2009年之開發速度持續開發本區,迄2054年建地將取代農地成為本區最主要之土地利用方式。(2)1987-2000年時因道路網絡的建構,本區處於「分割」之破碎化階段,然至2000-2009年間,受到建地群集擴張的影響,致使本區之破碎化現象呈現「消散」並趨於「收縮」之形式。(3)由於2000-2009年之建地增長率較高,且其地景破碎化情形更形劇烈,故可判斷,農業政策對農村地景變遷具有影響力。(4)1987-2009年期間地景破碎化持續加劇,農村地景逐漸轉變成城郊地景類型,隨著農地急速消失,農產供給的匱乏將成為未來之隱憂,文化服務、調節服務、維持服務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亦將隨著農村地景的變遷而受到損害,建議相關單位應予重視。
  • Item
    農村生境地圖繪製模式的建構與應用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2013-12-01) 林敬妤; 李素馨; 吳治達; 莊永忠 
    農地具有豐富之生態功能,對人類社會存有重要貢獻,但卻隨著人們對土地的需求而加速消逝的命運。本文透過文獻回顧發現,以生態為視角、生境規劃為手段,確可達到農村地景保育的目標,進而發展出人地永續共存的局面。為達此目的,生境地圖的繪製實為首要任務。基於此,本研究以宜蘭縣三星鄉為研究試區,目的在於透過文獻回顧與案例探討,從根本上探究生境之意涵與生境地圖的繪製原則,並結合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地圖判釋、專家焦點團體法與GIS空間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建構臺灣農村生境地圖繪製模式。研究結果有幾項發現:(1)生境意涵受研究目的與繪圖方式的影響;(2)人與生態能夠協調共存的觀點,賦予生境規劃與管理之作為積極存在之意義;(3)生境地圖的繪製需因地制宜;(4)臺灣農村生境繪圖模式可提供未來在地農村生境地圖繪圖參照;(5)本文建構之農村生境類型可為臺灣農村生境繪圖空間單位之參考。
  • Item
    運用生境價值評估工具建構永續農村地景空間配置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2014-03-01) 李素馨; 林敬妤; 吳治達; 莊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