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文學聲譽的操縱---吳爾芙的作品中譯研究
    (2010/08-2011/07) 李根芳
    翻譯研究在近數十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就西方的翻譯理論而言,從六、七○年代的「語言學轉向」到九○年代的「文化轉向」,不僅深化了翻譯研究的討論層次,也使翻譯研究「跨領域、跨文化、跨學科」的面貌更加清晰,近來更有學者陸續提出翻譯研究的「社會學轉向」、「經濟學轉向」及「倫理轉向」,以不同的理論路徑取向豐富了翻譯研究的諸多前瞻可能性。 當前在台灣的翻譯研究,除了以翻譯做為隱喻,探討文化交流與理論旅行之外,對於台灣中譯作品實質探討仍稍嫌欠缺,證諸翻譯學者Theo Hermans、雷飛維(André Lefevere)、Anthony Pym在發展其理論時,無不援用具體翻譯事例及翻譯史上諸多譯作做為舉證,因此本研究擬就英國現代主義重要作家維吉妮亞〃吳爾芙作品過去二十餘年來在台灣的中文譯作進行剖析,以進一步深化台灣之翻譯研究。吳爾芙獨特的敘事手法及豐富詩意的語言,奠定了現代主義文學風格的基石,同時她對於女性地位與女性特質的探討,也為後世女性主義發展開啟了研究和想像的空間,這是她在歐美文學史上已蓋棺論定的地位,但譯成中文後,她的作品是如何受到台灣當代文化政治所影響、再現呢?本項研究試圖藉由雷飛維(André Lefevere)探討文學聲譽如何受到詩學、意識形態及贊助者的操縱,來檢視不同時期不同譯者、不同出版社所「包裝操縱」的吳爾芙。
  • Item
    吳爾芙的《歐蘭朵:一部傳記》中譯在臺灣的變形記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2014-12-01) 李根芳
    吳爾芙在世界文學的經典地位毋庸置疑。她於1928年所發表的《歐蘭朵:一部傳記》(Orlando: A Biography),一方面有傳記作品的考據之實,另一方面又展現了跨越文類疆界,以詼諧戲謔筆法打破現實與虛擬界限的高度創意。這部作品的中譯與1993年改編電影問世不無關係,迄今共有四個中譯本。本論文試圖藉由法國符號學家惹內(Gérard Genette)的「附文本」(paratexts)、翻譯學者雷飛維(André Lefevere)「翻譯為重寫」等概念,來探討不同時期各家譯者與各個出版社所「包裝操縱」的吳爾芙,如何打造出各種不同形貌的《歐蘭朵:一部傳記》,學者單德興所提出的「雙重脈絡化」的概念適切地點出了譯者之責,有助於進一步釐清譯作的定位。本論文希望藉由惹內對「附文本」的討論,首先檢視原作中吳爾芙如何利用各類附文本,遊走跨越文類疆界,打破現實與虛構的界限,凸顯出附文本與正文的交互映照,開啟了多重解讀的可能性;其次再檢視譯文重寫者,如何利用各種出版機制及版面設計等各類附文本,形塑我們對一部作品的認識,藉由雷飛維對翻譯即重寫的討論,來剖析譯作在經過重新詮釋與重寫者的操縱後,如何產生新的意義與影響。
  • Item
    利用文學聲譽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 2014-04-01) 李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