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東晉南朝寒人政治地位變動的研究
    (2009/08-2011/07) 呂春盛
    筆者以往曾致力於研究北朝後期東魏•北齊政權、西魏•北周政權,以及南朝後期 的陳政權。基本上都從權力結構演變的視角,分析這些政權的興亡,結果都有意想不到 的收獲,已陸續出版三本專書:《北齊政治史研究一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陳朝的政 治結構與族群問題》、《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一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近幾年筆者 的研究重心轉向考察東晉南朝的土著族群,亦發表了數篇論文,對此一主題可暫告一段 落》於是最近的研究,再回到筆者較擅長的政治史,仍以權力結構演變的視角出發,往 上追溯研究南朝梁政權》本研究乃是南朝梁政權研究所延續出的新課題,由寒人政治地 位變動的線索,挖掘東晉南朝政治社會的底層構造。 一般認為,東晉是門間政治達於頂峯的時代,從中央朝廷到地方州鎮,政治高位幾 乎由門閥世族所壟斷,而南朝則是寒人開始興起的時代,不但開國君主皆出自寒門,中 央朝廷與地方州鎮也因君主的恩倖,出現「寒人掌機要」的情況。然而,東晉時期仍有 掌重權的寒門(如陶侃),南朝時期所謂的「寒人掌機要」,也有待進一步的分析,可見 這一歷史論述,並非已無探討的空間。 門間是歷史的產物,同樣的,寒門或寒人一詞也是伴隨著門間政治的發展而形成的。 探討寒門或寒人詞義的演變,也可反映出門閥政治的形成。尤其東晉時期有哪些掌重 權的寒門人物,其出身與下場如何,頗值得再做探討。至於南朝時期所謂的「寒人掌 機要」,以往幾乎已成定論,但近年也受到過度誇張的質疑,不論如何,這一問題也有 再做全面檢討的必要。探討的重點,除了對「寒人掌機要」再做實質的評估,還必需 全面分析掌機要寒人的出身背景、族群身份與地域分布,由此再探討寒人政治地位變 動與東晉南朝經濟發展的關係。希望本計畫能够結合以往的研究成果,整合成全盤而 有系統的中國中古史研究》
  • Item
    「晚渡北人」與南朝政權的興衰
    (2012/08-2013/07) 呂春盛
    筆者近年致力於東晉南朝政治史的研究,以權力結構演變的視角出發,研究南朝梁政權,以及東 晉南朝的寒人問題。本研究計畫乃是此系列研究的延續,由「晚渡北人」政治地位變動的線索,挖掘 東晉南朝政治社會的底層構造。 東晉南朝境內的族群,一般分為北來之僑人、吳人,以及南方土著之原住民,其中僑人長期高居 統治地位。然而,僑人之中有一類被稱之為「晚渡北人」者,身分地位頗為特殊,他們雖為僑人,但 因南渡時間較晚,其門第不能與早渡之僑姓高門相比,甚至在吳姓高門之下,他們起初多以軍事立功, 被稱為將門,但隨後也逐漸文弱化。東晉政權之武力多賴早期南渡京口的北府兵軍團相維繫,南朝歴 代政權之興衰則與「晚渡北人」相浮沈。 以往學界對「晚渡北人」的問題,雖有散篇、個別的探討,但在廣度與深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探討 空間。目前筆者正在執行的國科會研究計畫,已全面蒐集、分析正史列傳中所有南渡北人的基本資料, 整理出史傳所見「晚渡北人」的各種年表,並正在探討「晚渡北人」概念的形成年代及背景, 本計畫 則是希望在前述成果之下,進一步探討「晚渡北人」在東晉南朝歴史上的活動,以及他們在南朝歴代 政權興衰中所扮演的角色。
  • Item
    東晉南朝「晚渡北人」的研究
    (2011/08-2012/07) 呂春盛
    東晉南朝境內的族群,一般分為北來之僑人、吳人,以及南方土著之原住民,其中僑人長期高居統治地位。然而,僑人之中有一類被稱之為「晚渡北人」者,身分地位頗為特殊,他們雖為僑人,但因南渡時間較晚,其門第不能與早渡之僑姓高門相比,甚至在吳姓高門之下,他們起初多以軍事立功,被稱為將門,但隨後也逐漸文弱化。東晉政權之武力多賴早期南渡京口的北府兵軍團相維繫,南朝?代政權之興衰則與晚渡壽春、襄陽之將門相浮沈。 「晚渡北人」在東晉南朝的歷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以往學界對「晚渡北人」的問題,雖有散篇、個別的探討,但在廣度與深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本研究則對東晉南朝歷史上的「晚渡北人」,做全面性的研究,包括分析正史列傳中所有南渡北人的基本資料,考證「晚渡北人」概念的形成年代及背景,整理出史傳所見「晚渡北人」的各種年表,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他們在東晉南朝?史上的活動,以及他們在?代政權興衰中所扮演的角色。綜而言之,永嘉之亂後北方流民一波波的南渡,然而能位居朝廷權力核心者多屬早期南渡的僑姓高門,東晉中期以後南渡者則很難擠入權力核心,而被視為「晚渡北人」遭受歧視,其中原因雖部分與文化差異有關,但主要則是由於早渡僑姓高門的壟斷權力,還有晚渡者的勢力尚未壯大亦是原因之一。然而,東晉末南朝初期,又有幾波南渡浪潮,使得晚渡者的勢力日漸壯大,而早渡的僑姓高門在幾次政治鬥爭後,逐漸失去武力,因此「晚渡北人」遂在南朝崛起,成為影響南朝?代政權興衰的關鍵力量。
  • Item
    南朝梁政權的權力結構演變
    (2008/08-2009/07) 呂春盛
    筆者以往曾致力於研究北朝後期東魏.北齊政權、西魏.北周政權,以及南 朝後期的陳政權。基本上都從權力結構演變的視角,分析這些政權的興亡,結果 也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已陸續出版三本專書:《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 因之考察》、《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西魏北 周政治史研究》。近幾年筆者的研究重心轉向考察東晉南朝的土著族群,亦發表 了數篇論文,對此一主題可暫告一段落。本研究計畫則是再回到筆者較擅長的政 治史研究,仍以權力結構演變的視角出發,往上追溯研究南朝梁政權,希望以舊 有的研究經驗,延伸開創新的研究領域,對中國魏晉南北朝進行有系統的政治史 研究。 一般認為,南朝梁代是東晉南朝最鼎盛的時代,也是所謂貴族制最發達的時 代,但在梁末侯景之亂(548-552)後,梁政權土崩瓦解,南朝的全盛一去不回, 南朝貴族制也走向下陂。這一段歷史,可說是東晉南朝.史上最富戲劇性的時 期,同時東晉南朝.史的特質深藏其中,對這一時期做深入之研究,乃是解開東 晉南朝.史特質的不二法門。而這一時代的靈魂人物,無疑的是梁武帝。 梁武帝蕭衍(464-549),是中國.史上很奇特又富爭議性的皇帝。他一手打 天下創建梁朝,.又在自己手裡喪失天下。他當政期間,先以儒術治國,後以佛 法治國,使江南社會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穩定,為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 境,成為東晉南朝歷史上的鼎盛時代。然而,梁武帝晚年爆發侯景之亂,一夕之 間,天下動盪,梁武帝也落得喪身亡國的下場。 南朝梁政權的興亡,確是一段戲劇張力十足的.史,.來頗受史家的注目, 相關論述或研究也已十分可觀。關於梁政權的創建,近來學者已不單純從王朝更 替的角度視之,而多從南朝門閥社會之下次等士族階層崛起的角度,或雍州地域 社會的發展與晚渡北人的興起等角度重做論述。關於梁政權的滅亡,近代學者有 的從梁武帝過度佞佛,有的從南朝貨幣經濟的危機入手,提出種種論述,基本上 已使這段歷史的研究更有深度與廣度。本研究則試圖另闢蹊徑,從權力結構演變 的角度出發,全面剖析梁政權創建的社會勢力以論述梁政權的政權基礎;從梁武 帝天監年間(502-519)的諸項改革,論述梁政權的權力結構演變;從梁武帝的 宗王與方.政策,論述梁末權力結構的弱點,待侯景亂起,梁氏宗室諸王觀望不 前、自相殘殺,以致於梁滅亡。
  • Item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獠族」與西南土著社會的變遷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08-12-01) 呂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