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陳有蘭溪源流區之崩塌與土石流發生特性與空間差異: 以和社溪流域為例
    (2014) 劉盈劭; LIU, Yin-Shao
    本研究以陳有蘭溪源流之一的和社溪流域為研究區,檢視1993- 2004年間 賀伯颱風、集集地震、桃芝颱風、敏督利颱風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判釋及歸納崩塌特性的變化,探討歷次重大颱風豪雨和地震事件在誘發和社溪流域地形變動上的角色。為釐清子集水區在一般事件及連續極端事件的崩塌、侵淤行為特徵與影響因素,更拉長時距從1963年~2004年,細部檢視其中三個子集水區在各次事件中的崩塌與土石流的發生,以及事件後沈積物在河道中的侵淤狀況。 就全區域而言,影響各子集水區崩塌發生最重要的原因為坡度,以及台21線與一般道路的修築,而伐林地多位在相對緩坡處,與崩塌的關係不明顯。從崩塌發生區位特性來看,各子集水區可分為隨機、重複及特定區塊重複三類,而每一子集水區的土石供應特性與位置,會影響河道侵淤狀況。 檢視出水溪、頭坑溪、四號溪三個子集水區40年間八個年度的河道侵淤狀況,發現這些河道前期相對穩定,在1985年因道路開發而有改變;明顯變化始於賀伯颱風,大部分河道都有明顯侵淤;集集地震與桃芝颱風之極端事件的組合,展現本區數十年間最有效率的邊坡土石產出與河道搬運,河道變化更加明顯;而不久之後發生的大颱風(敏督利颱風),所造成的邊坡與河道影響則相對有限。 本研究檢視和社溪流域數十年間崩塌和河道侵淤,發現位於源流區的和社溪,即使地質地形環境極為敏感,但各子集水區河道的侵淤,仍因內部特性(地質、地形)與外部干擾的程度(颱風、地震、開發),會有集水區之間或不同河段之間的差異,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流域面積、河谷寬度、局部坡降(流量、流能)、土石供應位置、河道前期狀況等。
  • Item
    和社溪流域的崩塌地變遷與各子集水區土石流發生的比較
    (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3-01-01) 劉盈劭; 沈淑敏; 張瑞津
  • Item
    大地震及降雨對河道形態的影響--陳有蘭溪小支流的個案研究
    (中國地理學會, 2003-01-01) 張瑞津; 沈淑敏; 劉盈劭; 林雪美 
  • Item
    從歷年航空照片判釋北磺溪流域之崩塌和土石流特徵
    (中國地理學會, 2005-10-01) 沈淑敏; 劉盈劭; 張瑞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