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1

系所簡介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鑑於當時尚無正式之工業職業師資培育機構,乃在美國國際合作總署之資助下,於民國42年由當時的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前身)設立工業教育學系,從事培育工業職業學校師資及中等學校工藝教師之工作,為台灣第一所正式之技職教育師資培育機構。

  

民國65年8月,本系成立研究所碩士班;民國81年8月,成立博士班,為我國第一所成立之工業教育博士班,不僅為本系發展之重要里程碑,亦是我國工業教育發展之大事紀。

  

本系培育多元工業教育師資,為求學術專業發展與研究精進,本系各組陸續獨立發展成專業系所。工技組於民國71年獨立成立工藝學系,民國85年圖文傳播組成立圖文傳播學系。民國91年本系機械組機械、鑄造、製圖、板金等四個專長轉型成立機電科技研究所,並於93年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民國93年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年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

  

本系目前設有學士班,培育技術型高中之動力機械群與電機與電子群師資;碩士班設有技職教育、能源應用、車輛技術及科技應用管理四個教學分組;博士班以提供技職教育組課程為主;在職專班著重於培養技職教育行政及科技管理應用專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技職教育電機電子群專業能力之銜接規劃研究
    (2002) 劉世勳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規劃我國技術職業教育電機電子群培育技術人力之專業技術能力之銜接,如何因應未來產業發展的需求,做好水平整合、垂直分工,達到「七年一貫、無縫銜接」的理想目標。研究方法係採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專家評估法進行實證評估,並結合文獻探討、職業分析、內容分析等方法進行規劃研究。 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探討,蒐集國內外職業分類、現行技職學校課程標準及規劃中的技職一貫課程,以職業分析及內容分析法,以產業界用人的觀點,彙整電機電子業技術人員應備專業職務與能力,共計基層技術人員專業職務31項,技術能力171項,中級技術人員專業職務32項,技術能力153項,高級技術人員專業職務34項,技術能力165項,合計專業職務97項,技術能力489項,作為編製德懷術需求程度評估表之依據。其次,經由十三位專家審查評估表內容項目,統整簡併為中性的職務名稱與技術能力項目,彙整為正式評估表,共計「專業職務」23項,「技術能力」171項。分為基層、中級、高級三層級技術人員,各層級再依操作、裝置、維修、應用、檢測、分析、設計、管理、研發等九種技術能力層次,分別就23項專業職務一一評估其需求程度。最後,依據三次德懷術評估結果,規劃預定培育技術人員之培育目標及專業能力之銜接。獲得結論如下: 一、 電機電子業技術人員應備職務統整歸納為23項專業職務及171項專業技術能力。 二、 電機電子業基層技術人員必備專業職務12項,能力18項,應備專業職務15項、能力22項,外圍專業職務20項,能力52項;中級技術人員必備專業職務9項、能力10項,應備專業職務23項,能力83項,外圍專業職務23項,能力54項;高級技術人員必備專業職務15項,能力28項,應備專業職務23項,能力65項,外圍專業職務23項,能力84項。 三、高職以培育操作、裝置、維修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之能力為主要目標,應用、檢測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之能力為次要目標。二專以培育應用、檢測、分析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之能力為主要目標,以設計電機電備產品為次要目標。技術學院/科技大學以培育設計應用、檢測、分析、管理、研發電機電子設備產品之能力為主要目標。 四、高職電機電子群以電機電子工具儀器、數位邏輯電路、電子電路、工業電子、微處理機/單晶片等5項職務,26項相關技術能力為共同核心能力;群組能力則包含18項職務及70項技術能力。 五、二專電機電子群以電機電子工具儀器、數位邏輯電路、電子電路、電腦軟體及網際網路等5項職務,25項相關技術能力為共同核心能力;群組能力則包含18項職務及81項技術能力。 六、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電機電子群以電機電子工具儀器、數位邏輯電路、電子電路、電腦軟體及網際網路等5項職務、25項相關技能力為共同核心能力;群組能力則包含5項職務及91項技術能力。 七、技職教育體系中,高職、二專及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電機電子群預定培育專業能力之銜接架構,如圖6-1所示,高職系培養具操作、裝置、維修、專業技術能力之基層技術人員,二專係繼續培養具應用、檢測、分析及設計專業技術能力之中級技術人員,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培養具應用、檢測、分析、設計、管理、研發之專業技術能力之高級技術人員,三者之間應互為銜接。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分別就技職課程發展模式、後續課程設計、技職一貫課程規劃、綜合高中專門學程規劃、高職轉型社區學院等方面,對未來技職學校系科設置與課程發展之規劃課題,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 Item
    高職機械科學生個人創造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奈米科技概念知識學習為例
    (2012) 袁宇熙; Yu-Hsi Yuan
    奈米科技因為科技的發達而成為各國重要的尖端發展領域,其中人才的培育更是關鍵因素。臺灣因為優秀的技職人才,乃造就了舉世驚羨的臺灣經濟奇蹟,然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情勢,更有必要提早著手進行技職人才的科技培育工作。有鑑於此,本研究乃藉由奈米科技、學習理論、數位多媒體教材、創造力教育等相關文獻之回顧,研究者參與適合高職機械科學生專業科目學習的融入式教學法與數位多媒體教材之建構。研究樣本經立意取樣選取公立高職機械科二個班級、私立高職兩個班級為實驗組,施予融入式奈米科技概念知識揉合創造力啟發教學;而另選取公立高職機械科四個班級、私立高職二個班級為控制組,僅實施原課程科目單元之教學。研究工具乃分別就國內外相關研究量表加以選取,經原作者同意後,敦請專家學者就題意進行適當修正,引以為本研究之心理意象表徵的量測工具。實驗教學的期程分別為機械製造實施六周,合計11個單元;機械材料則進行十四周,合計29個單元的奈米科技概念知識學習揉合創造力啟發教學於99學年實施。經前測、實驗教學與後測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後,應用雙因子多變量變異數(two-way MONCOVA)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為資料分析方法,進行研究資料之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公私立學校實驗組的創意自我效能與個人創造力分數無顯著差異;公立學校的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創意自我效能與個人創造力分數同樣無顯著差異;然私立學校的實驗組之創意自我效能與個人創造力分數則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再經實驗處理效果量(power)之檢定,顯示教學效果達到中等效果量。接著,依據文獻所提出的個人創造力影響因素模式,經實驗組樣本群代入模式後檢定結果顯示達到良好適配水準,使研究假設模式獲得支持,且支持班級因素、個人因素及家庭因素皆對學生的創意自我效能及個人創造力有顯著正向影響力;然控制組樣本群的檢定結果,則顯示班級因素僅能影響個人創造力,且家庭因素對於受測學生的創意自我效能及個人創造力皆不具影響力;同樣的,兩群組結構平均數差異性檢定結果,同樣支持模式分析之發現。 研究建議方面,就學術建議部分提出:1.研究量表具信效度,可資後續相關研究參考之用;2.個人創造力影響因素模式獲得良好適配,顯示模式可供教學單位進行奈米科技概念知識學習揉合創造力啟發教學參考之用。另就實務上之建議,則提出:1.奈米科技概念知識與創造力啟發之數位多媒體教材可供相關教材開發單位發展教材時的參考;2.融入式奈米科技概念知識學習揉合創造力啟發教學模式亦可供相關教學單位研擬教學模式時之參考。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1.可考量增加實驗場景外來變異因素之控制、單位內異質性因素之控制、新奇與干擾的影響因素、對實驗情況的反應干擾等實驗控制變項之掌控;2.可進一步探討學業成就導向班級氣氛與創造力之間的關係;3.可考量擴大樣本數,或擴大實施科別,以再驗證實驗教學效果。
  • Item
    公立高職機械群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
    (2011) 李靜玟; Lee ,Ching-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立高職機械群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國文」和「機件原理」進行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本研究以99學年度公立高職機械科和製圖科之三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採立意分層抽樣選取13所公立高職學校,寄發520份問卷,有效回收問卷429份(83%)。經統計分析與討論,獲致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生在國文與機件原理的學習態度題項中有15項(58%)彼此達顯著差異。 二、學生在國文與機件原理的學習態度上以「學習回饋」最為積極,相對地,以「學習興趣」最為不積極。 三、「學校位置」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並未達顯著差異。 四、學生的「性別」和「學業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均達顯著差異。相對地,「家長教育程度」並未顯著差異。 本研究基於研究結果歸納主要建議如下: 一、教師除專業教學外需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採取多元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升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與自信心。 二、教師應充分掌握「學習回饋」的機制,適切引導學生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 Item
    臺灣近三十年來技職教育相關研究關鍵詞之語意網路分析
    (2014) 柯琬羚; Ke,wan-ling
    本研究係透過內容分析法,針對臺灣地區技職教育相關研究論文截至101年12月31日前已發表之學位論文之關鍵詞,進行內容分析,探討臺灣地區技職教育研究之概況與趨勢,期能提供未來從事技職教育相關研究之參考。 透過臺灣地區對技職教育研究成果之關鍵詞,進行廣泛且系統性分析,為臺灣技職教育研究的發展做一分析,從中獲得對我國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進的啟示。 而將上述獲得的啟示,臺灣地區技職教育相關研究關鍵詞之內容分析技職教育相關研究數量分析、關鍵詞數量分布、關鍵詞類別、關鍵詞之發展趨勢及關鍵詞之群集分析提出建議,進而使技職教育的改革更趨完善,發揮技職教育應有之角色與功能。
  • Item
    技專院校第二外語日語教學策略實施之研究-以五專應用外語科為例
    (2015) 施秀青; Shih, Hsiu-Ching
    臺灣國際化程度與哈日風潮與日俱增,依據日本交流協會調查日語學習人數至2010年為止已高達247641人,僅次於韓國及澳洲排名世界第三。面對如此龐大背景,日語教育資源仍未完備環境下,諸多問題尚待解決,包括日本語教材、教學指導法相關資訊不足,及對日本社會及文化缺乏相關情報及資訊等。因此,技職院校的日語教學策略發展,顯得格外重要,為本研究探討第二外語教學的重要契機。 本研究以技職院校選修日語的五專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導入科技中介課程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研究設計採準實驗研究法,依日語教學課程是否導入智慧筆,搭配有無網路學習策略,於課程前後分別進行實驗組與控制組日語字彙與會話能力的施測,利用所測得之學習成果,探討兩個因子的主要效果,以及不同教學方法間的交互作用。研究中為近一步了解日本文化認同與學習成就之間的影響因素模式,同時發展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依蒐集數據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果發現:1.專科生的日本文化認同越高,則學習動機越強;2.無論是「接觸日本媒體情形」或「日本文化看法與行為」與學習成就之間均未達顯著性差異;3.科技中介的智慧筆、網路對專科生的日文學習動機並無影響;4.科技中介智慧筆、網路、智慧筆結合網路,皆可提升專科生的日文學習成就;5.日文學習成就路徑模式得知「日本文化認同」經過「學習動機」對「學習成就」有顯著正向預測力。其中「學習動機」中的「期望」因素與「情感」因素,為主要提升學生日文學習成就的中介變項,而「價值」則是影響「期望」與「情感」重要的中介變項。 本研究認為,若能透過智慧筆的「易用性」,產生正面情緒反應可以激發學習潛能;在認知的「有用性」方面,透過智慧筆、網路整合日本生活相關資訊可以強化科技中介資訊系統對日語學習成就的表現。
  • Item
    台灣與新加坡職業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
    (2017) 張素惠; Chang, Su-Huei
    本研究旨在探討面對全球化浪潮、知識經濟興起、資訊科技革命以及環境變遷等趨勢,曾淪為殖民地的台灣與新加坡,其職業教育政策如何配合經濟發展,改變國家整體發展。透過貝瑞岱比較研究法,比較臺灣與新加坡教育史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利用文件分析法,分析臺灣與新加坡職業教育改革;透過深度訪談法,了解兩國人民對政府提倡職業教育與對職業教育之看法等,最後擷取訪談結果與文件分析比對、三角檢測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下結論: 一、兩國職業教育發展依據歷史演變配合經濟政策。 二、兩國政府均積極改革職業教育。 三、新加坡職業教育搭配政策發展,政府主導偏實務導向;台灣職業教育自由多元,學生創意無限、多面向發展。 四、兩國皆有主管職業教育相關業務機關,新加坡政府資訊發達、整合力強;台灣相關業務機關零星分散,申請手續不友善。 五、臺灣職業教育學制多元體系完整,新加坡重視與社會連結之務實課程。 六、新加坡課程內容重視務實致用、產學合作與海外實習,但台灣以升學為導向。 七、台灣人民對職業教育教育接受度提高;新加坡人民仍舊視職業教育教育為次等教育。 八、兩國教育均面臨學生來源不足;然新加坡善用地理環境與國際化條件,注重人力資源,目前尚無學生來源不足問題。 九、兩國職業教育改革推動單位與目標相同,但推動方式與作法不同。
  • Item
    我國技職教育廣播節目之研究
    (2016) 蔡宜穎; Tsai, Yi-Ying
    技職教育廣播節目的製播,是推廣臺灣技職教育可採行的有效途徑之一,民國91年教育部開始委託國立教育廣播電臺進行技職教育廣播節目的製播,來進行技職教育的宣導工作;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技職教育廣播節目依循技職教育的發展,在節目中宣導的重點,以及技職教育廣播節目著重的製播主題類別,並比較技職教育廣播節目在製播上的差異。 本研究為質化研究,採取內容分析法、深度訪談法與事後回溯法,獲得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我國技職教育廣播節目宣導的重點為:綜合高中、高中職社區化、優質專科改制升格科大、多元入學方案、考招分離、策略聯盟、推動產學合作、最後一哩學程、產學攜手、教學卓越計畫、建立系科本位課程、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技職教育國際化、技職教育再造。 二、民國91年到民國96年的「技職百分百」節目著重的製播主題類別為:生涯進路、技職政策、職涯發展。 三、民國98年到民國100年的「技職出頭天」節目著重的製播主題類別為:技職政策、生涯進路。 四、民國98年到民國100年的「技職紅不讓」節目著重的製播主題類別為:職涯發展、生涯進路。 五、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在民國94年到民國96年的「技職百分百」與民 國98年到民國100年的「技職紅不讓」,所製播的內容有連貫性。 六、民國98年到民國100年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與中國廣播公司在技職教 育節目製播上的不同之處為:播出時間、製播方式、主題內容、節目行銷、節目回饋。 技職教育廣播節目在多年製播下,不只獲得廣大迴響,也帶動技職學校願意出資製播技職教育廣播節目;教育部應持續挹注經費進行技職教育廣播節目的製播,完善的傳達技職教育最新發展、政策與方向,讓社會大眾對於技職教育有更多的暸解與認識。
  • Item
    建構技職教育髮型設計師職能導向課程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7-03-??) 陳幼珍; 林騰蛟; Chen-Yu Chen, Teng-Chiao Lin
    技職教育的首要目標在規劃符合產業脈動的課程內涵,培育能為產業所用的專業技術人才,研究旨在由產業需求觀點建構技職教育之髮型設計師培育課程,期能有助於改善學用落差問題。本研究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及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首先,邀請7 位美髮行業專家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會議,將相關職能群組分組,並討論各職能群組相對應之科目大綱與內涵。隨後,將會議結果編製成德懷術調查問卷,邀請15 位美髮教師進行問卷填答。研究結果發現:髮型設計師的職場專業能力共分為:頭髮及皮膚、店務與顧客管理、洗護髮、染燙、剪吹造型、工作環境安全衛、化妝等7 個群組。技職教育培育髮型設計師之科目大綱43 項以及科目內涵149 項,其中適合高職培育有33 項科目大綱、114 項科目內涵;至於,適合技專校院培育有10 項科目大綱、35 項科目內涵,本研究成果可提供高職、技專校院規劃髮型設計師培育課程,以及提供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規劃髮型設計師之養成訓練與員工在職訓練課程時參考。
  • Item
    我國技職教育廣播節目製播之成效探究-以某技職教育節目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6-02-??) 蔡宜穎; 徐昊杲; 黃建銘; Yi-Ying Tsai; How-gao Hsu; Chien-Ming Huang
    臺灣技職教育在國家經濟發展及培育所需的技術人力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技職教育提供多元的進路讓學生能多元發展,並找到自己未來的生涯發展方向。為宣揚技職教育並加強社會對技職教育的了解,在民國91年至民國96年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曾委託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製播專責介紹技職教育的廣播節目,本研究透過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所製播的技職校育節目進行個案研究,透過案例分析法加以整理及歸納,探討我國技職教育廣播節目製播之成效。隨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推動,在適性揚才與適性發展的氛圍下,教育部仍應積極延續過去的廣播平臺宣導模式,來提供社會大眾對於技職教育更多的了解與認識,幫助每一個孩子都能「選技職、好好讀、有前途」。
  • Item
    從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看我國技術型高中的發展與因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2017-03-??) 張仁家; 陳琨義; Jen-Chia Chang, Kun-yi, Chen
    本文旨在以技術及職業教育法為基礎,探究當前技術型高中的願景及展望。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及文件分析的方法進行,就其分析的脈絡與結論指出,臺灣的技職教育發展面臨了:1.技職教育淪為教育次等選擇2.普通化3.未能展現特色4.欠缺終身學習歷程5.資源不足等五項挑戰與困境。而技職教育法規定:發展職涯意識、培養專業職能、促進專業成長的三個發展階段,依該法規範,前述問題的因應策略分別是:1.化「少子化衝擊」危機為轉機2.建立專業榮譽感3.促進師生實務經驗與技能4.推動並成立就業專班。本文結論指出技術型高中必須與時俱進,培養學生手腦並用的能力,且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校務,開展學生的多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