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7

「臺師大大傳所」於民國86年成立,為臺灣傳播學界頗富盛名之傳播科系所。本所為教育能符合時代需求、掌握時代趨勢之傳播人才,由早期之行銷傳播逐步轉向含括當代資訊科技傳播,以「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及「新聞/傳播基本技能」三軸線為綱,期望訓練出既有科技技能,又有新傳播分析決策能力之時代菁英。

「新傳播科技與數位內容」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數位內容設計、多媒體製作、數位平台經營、互動廣告與行銷、數位公關廣告策略、社群行銷、大數據分析、網路新聞學、資訊傳播、網路傳播資訊設計、電訊傳播與新傳播資訊科技等。

「新媒體之社會、政經與文化研究」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網路文化與傳播、傳播社會文化基礎、資訊素養、資訊經濟、新傳播科技與社會、傳播政治經濟學、文化經濟、消費文化、流行文化、文化產業與文化勞動者、新媒體與螢幕文化、明星名人、文化政治與娛樂產業、迷研究、全球化研究等。

「新聞/傳播基本技能」面向-我們的課程方向包括:
傳播與資訊理論、研究方法、質性研究、傳播應用統計、敘事分析、批判話語分析、口語傳播、新聞採訪與寫作、非虛構紀實創作、媒體經營管理、傳播產業研究、媒體素養等。

在知識、邏輯分析與新科技技能三方面訓練下,我們期待臺師大大傳所的學生成為:
(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
(二) 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
(三) 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電視競選廣告的批判話語分析─以2008年總統大選為例
    (2010) 王靖怡
    電視競選廣告在現今的選舉政治中,已逐漸形成一股主流的趨勢,代表著電視競選廣告已是競選傳播策略中的核心部份,2008年的總統大選國民黨與民進黨都致力於電視競選廣告的製播,由於電視競選廣告本身具有說服選民投票支持的目的性,因此在製作時必須適切地加入說服性的元素,或是利用一些社會情境因素去進行創意發想,期望讓選民在看過電視競選廣告後能產生認同感,或是更加堅定投票支持的決心。 本論文是在2008年總統大選電視競選廣告的話語層面進行批判話語分析,分別從「文本」層次、「話語實踐」層次與「社會文化實踐」層次三個面向探討,並透過「描述」、「詮釋」和「解釋」三階段,以期了解電視競選廣告中語言、權力和意識型態之間的關係,找出在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國民黨與民進黨是如何操控各自的電視競選廣告話語,以及這些電視競選廣告話語如何去影響社會的詮釋行為,並試圖達到什麼樣的社會效果,最終再進行相關的反思與批判。 在運用Fairclough的批判話語分析之後,了解到在2008年總統大選期間,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的電視競選廣告文本,都是生產者受到自身話語秩序的影響,依據話語秩序形成主要的競選策略後,利用廣告文本的互文性與社會情境因素進行詮釋的階段,再透過話語實踐的過程,去影響社會的詮釋行為,期望能藉此達成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的最終目的。
  • Item
    台灣化與去中國化-高中歷史教材台灣史書寫的批判話語分析
    (2010) 李世達
    本研究主題是針對近幾次教科書改革之中,透過批判話語分析檢視高中歷史教科書中關於台灣史敘事的變遷過程,試圖探究政治力量對於台灣史呈現方式轉變的影響。本研究依循Fairclough(1992)對文本、話語實踐以及社會實踐三個向度交互影響的概念,將教科書書寫視為一話語爭奪的場域,勢必能夠呈現各種勢力競逐的過程,擬採用批判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的方式將之拆解、釐清。 本研究觀察教科書文本之中,對於過去台灣歷史詮釋的改變,尤其台灣歷史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所占分量極其有限,到受到台灣意識影響,國民黨主導的國立編譯館面對社會變化,增加台灣史的分量以及敘述方式,使教科書走向台灣化,而直到民進黨執政,政權轉移之後,台灣本土意識抬頭,成為政治場域中獲得選票的利器,對於台灣化的深化,漸漸演變為對中國符號的革除,然而台灣與中國的歷史如麻花般糾纏,試圖彼此擺脫是不切實際的,歷史教科書的撰寫,也應秉持客觀開放,鼓勵多元觀點,才是教育改革的真義。 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較為顯著的現象是以台灣本土意識為核心,在書寫上的台灣化傾向,而在此過程中,中國歷史的書寫雖受到壓迫,但仍具有相當的地位,在關於台灣史的描寫中,雖然敘述方式以台灣為主體,卻並未排除中國在台灣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提供一個盡量除去意識型態的客觀史觀。因此本研究認為,在教科書台灣化的過程中,並未導致如同社會所爭議的去中國化問題。而這也反映了兩岸在歷史上難以分割的事實,也突顯了在我們台灣這邊,對於國族認同的矛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