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生活技能」為主的高中生性教育介入研究(2006) 高松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碩士論文 「生活技能」為主的高中生性教育介入研究 學生:高松景 指導教授:晏涵文 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發展一個以「生活技能」為主,並運用「行為改變理論」,採取「多元策略」,且依據「全人發展」的性教育理念,強調培養正確「性價值觀」的高中學生性教育介入計畫,進行實驗介入,並評價其成效。以「生活技能」為主的健康課程與教學,是當前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基礎工作。此外,「生活技能」的教導必需與相關的「價值觀」聯結,以作為做決定的根據;因此,本研究也依據「全人發展」的性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價值觀」。 本研究採「不相等實驗組、對照組設計」,研究對象是採立意取樣方式,首先訂定符合研究目的參與本研究的學校條件,來選取實驗組及對照組學校各一所,經前測後測、後後測實驗組有效樣本數人數為111位,對照組有效樣本數人數為99人,總計為210位高一學生參與本研究。本研究性教育介入計畫的內容,主要是每週二小時,連續七週的強調「生活技能」與「性價值觀」的性教育課室內教學,並配合教學,實施「全校性宣導活動」與「親職性教育通訊」課後活動。全校性宣導活動是由學生意見領袖所舉辦一次「性與人權」的論壇,親職性教育通訊則是配合課程家庭作業的實施,共寄發二次給學生家長自行閱讀有關本介入課程的實施與如何與孩子溝通有關「兩性交往」的話題。對照組則沒有接受此套性教育介入計畫,只是依照學校原訂的教學與活動。在教學介入之前一週分別進行實驗組和對照組之前測,於教學介入結束後一週分別進行實驗組和對照組之後測,以了解介入之立即效果;再於兩個月(八週)後進行後後測,以了解介入之延宕效果。 本研究的評量包括教育成效評量及過程評量,教育成效評量採質量並重,質性資料的收集是採檔案評量及學生焦點團體等方式,主要在瞭解介入是否可增進學生對性價值觀的瞭解(例如:「全人的性」、「人性」、「人生價值觀」及「愛」等概念);量性資料則是透過自編的結構式問卷,用來測量介入對「性覺察度」、「性知識」、「行為態度」、「主觀規範」、「延後性行為發生及使用保險套的性健康行為意向」、「協商/拒絕婚前性行為之自我效能」、「兩性交往相關生活技巧」等。 研究結果顯示:以「生活技能」為主,運用「行為改變理論」,採取「多元策略」,並依據「全人發展」性教育理念的性教育介入,有顯著的立即效果及延宕效果,實驗組學生對「性價值觀」的相關概念,經質性分析都有良好的學習成長。學生對該次性教育介入的各項活動的過程評量獲得學生高達九成以上的滿意度,且認為生活技能為主的性教育介入計畫,值得推展。 關鍵詞:生活技能、行為改變理論、「全人發展」的性教育理念Item 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國中學生預防藥物濫用追加教學介入成效研究(2010) 吳怡萱; Yi-Hsuan Wu本研究為針對接受過藥物濫用預防主教學的八年級學生設計之追加教學課程,並探討藥物濫用預防追加教學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以兩所立意選取的學校做為實驗分組的依據,三組研究對象皆為台北縣某兩所國民中學八年級學生,共376人,其中實驗組為台北縣某國中八年學生,共124人;校內控制組為同校某國中八年級學生,共118人;校外控制組為台北縣另一所國中八年級學生,共134人。實驗組學生接受預防藥物濫用之追加教學介入,而校內控制組學生與校外控制組學生則接受一般健康教育課程。 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設計之追加教學,實驗組學生在藥物濫用的知識、生活技能、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變項上,有顯著地進步。而本研究所設計之追加教學實驗組學生在藥物濫用的態度上,其調整後平均值較校內控制組與校外控制組高,亦有進步。 整體而言,本追加課程對於國中生預防藥物濫用上具有顯著地效果,可顯著降低學生計畫去使用藥物的行為。因此,建議未來可採取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預防藥物濫用追加教學,以預防青少年藥物濫用之行為。Item 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國中生兩性交往教學介入成效初探(2009) 顏君瑜; Yen Chun Yu本研究主要是針對九年級學生設計「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兩性交往」介入課程,探討學生接受課程後對兩性交往之約會、戀愛、情感衝突與分手處理、擇偶四大層面的知識、態度、技能的成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屏東縣某兩所國中九年級學生共254人,實驗組為研究者任教學校的學生有135人,對照組為鄰近國中學生共有119位。實驗組實施六週,一週一節的教學介入,對照組則不進行任何的介入。 研究發現教學介入後,實驗組學生在約會、戀愛、情感衝突與分手處理、擇偶、兩性交往後測得分均高於前測,且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表示教學有顯著的成效,利用進步平均分數來比較,實驗組在約會、戀愛、情感衝突與分手處理、擇偶、兩性交往的進步分數皆顯著高於對照組。表示本研究的教學介入對學生約會、戀愛、情感衝突與分手處理、擇偶、兩性交往具有良好成效。 根據本研究結果,國中生對以生活技能為基礎之兩性交往教學課程反應非常熱絡,配合現在資訊媒體發達,國中生普遍身心早熟,建議往後研究者能將兩性交往教學從較低年級開始進行。Item 台北縣市國中七年級學生生活技能現況初探及教育需求調查(2007) 林淑君; Shu-Chun Lin本研究主要探討台北縣市國中七年級學生背景因素對其生活技能發展影響,進一步發展和運用生活技能量表,評估其生活技能發展現況,瞭解學生生活技能教育需求,提供推行校本生活技能融入各領域課程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對象是依據台北縣市國中七年級學生人數比及國中學生人數學校規模分兩群決定,公立國中七年級班級數規模15班以上學校台北市有26所,台北縣35所。15班以下台北市33所、台北縣27所。分別從中分層抽樣施測19所學校33個班級。發出1320份問卷,回收1200份,有效問卷為1150份。 研究結果發現,顯著影響研究對象整體生活技能的因素中以家庭功能無障礙最具有解釋力,其次為學業成績優者、女生、就讀台北市學校、有宗教信仰。顯著影響人際類技能的因素中以學業成績最具有解釋力,其次為女生、家庭功能無障礙、有宗教信仰、就讀台北市。最顯著影響認知類技能為家庭功能無障礙,其次學業成績優異、學校社經地位高、女生,有宗教信仰。最顯著影響情緒因應類技能因素仍為家庭功能無障礙,其次為學業成績優異,就讀台北市學校。綜合上面敘述,其顯著預測因子大同小異。 生活技能教育需求程度以「如何增進人際關係技能」最高,「如何增進批判性思考」最低。生活技能知識獲得來源前三名為網路、電視、同學朋友。主要從父母親、學校老師、同學朋友處學習生活技能。希望學習生活技能概念形成方式依序為討論、表達、情境類推、腦力激盪、案例分析、發表;學習生活技能概念演練方式則依序為現場演練技巧、創造原則、發表心得、修正;生活技能概念維持依序希望透過交流、觀摩、示範、獎勵方式。希望教材內容呈現方式依序為圖片、漫畫、線上遊戲、戲劇演出、錄影帶。學生在學習學業學習、人際溝通、時間管理、自我管理等方面有較多困難,需要去學習生活技能以解決。學生最常提及需要幫助去處理學業功課、時間管理、金錢經濟、親子關係、同儕朋友關係等。 建議未來研究可對量表進一步發展,加強質性資料收集與各類技能之深入探討。在生活技能教育方面,建議在學校教育中多教導學生生活技能,融入各科教學,並採用學生歡迎之教法。透過親職教育強化父母親生活技能以提昇家庭功能。Item 生活技能於青少年菸害防制教學之應用研究(2016) 郭雅端; Guo, Ya-Duan中文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針對八年級學生設計一套「生活技能於菸害防制教學」介入課程,研究目的在探討學生接受課程後對菸害防制知識、菸害決策平衡、菸害防制自我效能、菸害防制生活技能、菸害防制吸菸意圖及菸害防制拒菸行為之成效。 方法: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之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設計,以彰化縣某國中八年級為研究對象,共120人參與實驗組,對照組為鄰近另一所國中八年級共114人為研究對象,合計共234位學生。實驗組實施8堂課,每堂45分鐘的生活技能菸害防制教學課程,對照組則接受一般健康教育教學課程。 結果: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學生接受教學介入後在菸害防制知識、菸害防制決策平衡、菸害防制自我效能、菸害防制生活技能、菸害防制吸菸意圖及菸害防制拒菸行為有顯著成效。 結論:建議未來國民中學可採取生活技能應用於菸害防制教學來進行初級預防之菸害教育。 關鍵字:菸害防制、生活技能Item 同儕輔導團體介入活動對提昇大學生情緒管理生活技能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8-06-??) 江承曉本研究的目的在評估:提昇大學生情緒管理生活技能的同儕輔導團體介入活動的成效。研究 採不相等實驗對照組實驗設計,研究對象樣本取自某私立大學一至四年級的學生共20人,分為實驗組10人,接受八週的情緒管理生活技能同儕輔導團體活動介 入,對照組10人,不接受任何實驗處理。團體活動課程設計以提升大學生情緒管理生活技能為主題,包含自我情緒辨識、自我情緒管理、人際情緒辨識與人際情緒 管理,並結合同儕輔導與團體輔導理論為架構,進行同儕輔導團體介入活動。研究以「大學生情緒管理量表」及「課程滿意度量表」為量化的研究工具,以「情緒週 誌」及「課程感想與回饋表」做為質化資料的依據。 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情緒管理生活技能的同儕輔導團體介入活動後,在「大學生情緒管理量表」得分上,前測、後測、後後測均呈進步,但均未達顯著水準;對 照組在「大學生情緒管理量表」得分上,前測、後測、後後測均無明顯變化,顯示團體介入活動雖有進步,但均未達顯著水準,對照組則無明顯差異。在「課程滿意 度量表」中,實驗組成員對團體課程內容學習的滿意程度為很滿意至非常滿意的程度。在「我更知道如何表達與管理情緒了。」,「我更能辨識與幫助他人的情緒反 應」上,均達滿意至很滿意;在「我對領導者帶領的方式滿意。」上,達非常滿意;在「我覺得比較能夠覺察到自己在人際互動中的情緒表現。」,「我對情緒與人 際關係的相互影響更多有更多的認識。」,「這次團體對我有幫助。」上,均達很滿意至非常滿意,顯示實驗組很滿意至非常滿意同儕輔導團體介入活動。實驗組在 質化資料中亦顯示參與者於本同儕輔導團體介入活動中有正向影響與反應,成員多表示很高興參加本同儕輔導團體,有很大的學習與收穫,很喜歡團體形式,很喜歡 同儕輔導員的帶領,亦有成員覺得時間太短,有許多的體驗與練習,來不及吸收與內化,建議可以延長團體或加開進階團體。 研究結論為:量化與質化研究皆顯示,本實驗研究在課程內容與活動設計上,確實具有很高的滿意度與正向成效,質化研究顯示同儕輔導團體介入活動在提昇大學生 情緒管理生活技能上具有正向反應與影響,但在提昇大學生情緒管理生活技能之量化分析上,則未達改變成效。顯示八週共16小時的團體介入,可能尚不足以培養 出穩定顯著的情緒管理生活技能與行為,行為的養成可能需要更長期的課程或活動介入。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