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學齡前兒童照顧者對兒童視力保健知識、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為例(2024) 樊敏康; FAN, Min-Kang本研究針對臺北市中山區的374名學齡前兒童照顧者進行調查,探討照顧者背景變項(如性別、教育程度和職業)與學齡前兒童視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之間的關係。調查結果顯示,女性照顧者佔87.3%,其中母親佔多數(80.9%)。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對於視力保健的知識水平屬於中上程度,平均答對率超過60%,但許多照顧者對兒童視力發展的具體標準了解不足。關於視力保健態度,大多數照顧者持有正向態度,尤其是對於戶外活動及充足睡眠對視力保健的重要性,其認同度最高(平均數4.67)。然而,對於使用3C產品作為獎勵或陪伴工具這一問題,有70位照顧者表示態度中立,顯示出對此問題的態度分歧。在行為方面,大部分照顧者表現出良好的視力保健行為,其中最常見的行為是提醒孩子在閱讀、寫字及使用3C產品時保持適當的距離和正確的姿勢(平均數4.61)。然而,仍有相當比例的照顧者(平均數3.86)使用3C產品作為獎勵或陪伴工具,這反映出數位時代中3C產品對兒童視力發展的潛在影響。進一步的分析顯示,照顧者的教育程度顯著影響其視力保健知識、態度及行為,教育程度較高的照顧者在這些方面表現更為優異。此外,視力保健知識與態度之間存在正相關,態度越正向的照顧者,其視力保健行為也越佳。然而,視力保健知識的增加未必伴隨行為的改善,這可能暗示在知識傳授的同時,行為改進的支持仍需加強。Item 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家長對其孩童身體活動行為之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探討-以臺北市早療醫療院所為例(2021) 黃懿民; Huang, Yi-Min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身體活動之現況與家長對於其孩童在身體活動行為的相關因素,並運用PRECEDE-PROCEED模式中「教育評估和生態評估」的階段將相關因素進一步分析為促進因子與障礙因子,瞭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家長在前傾、增強、使能因素上如何促進或阻礙其孩童身體活動之行為。隨機抽樣選取臺北市進行早期療育的醫療院所之孩童(n=304),並以結構式問卷調查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家長對孩童在身體活動上相關覺知以及障礙。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平均一天的身體活動時間僅43.09分鐘,而家長對身體活動的覺知、親職支持、親職效能以及是否有專家提供建議以及家長本身的身體活動時間、孩童靜態遊戲時間能夠有效預測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R^2=.282)。為了能夠提升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的身體活動時間,本研究建議:(1)提升家長在孩童身體活動重要之相關知能 (2)專業人員應加強將身體活動融入日常的相關建議及衛教 (3)政府應設立臺灣學齡前身體活動的相關指引,其中也應包含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知相關建議 (4)政府應加強在遊戲空間提供適切且通用設計之共融設施。Item 臺中市某地區學齡前兒童預防傳染病衛生習慣與主要照顧者之相關因素研究(2013) 羅惠智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學齡前兒童的主要照顧者預防傳染病衛生習慣相關因素,以台中市100學年度台中市某公私立幼稚園三歲到六歲兒童主要照顧者為母群體,以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橫斷式研究,共得有效樣本500份,本研究結果如下: 主要照顧者皆有傳染病預防知識基本概念,傳染病預防態度介於「同意」及「中立意見」偏向正向。傳染病預防行為偏向不會注意去執行它,主要照顧者了解預防傳染病仍需強調個人基本衛生習慣養成,但實踐落實者有落差,仍需加強宣導。 兒童主要照顧者以女性佔多數,以母親人數佔最多數。主要照顧者為男性者其傳染病預防態度優於女性。 兒童預防傳染病以「傳染病預防態度」對兒童傳染病預防行為的影響最大,主要照顧者的傳染病預防態度行為越正向者,兒童的預防行為越正向。 兒童與主要照顧者同住5年人數最多;兒童就讀以大班人數最多,大班兒童與小班兒童的傳染病預防行為,皆有良好傳染病預防觀念。Item 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行為現況和親子互動行為的相關性探討:以雙北市為例(2018) 曾威舜; Tseng, Wei-Shun本研究目的為利用調查法,瞭解家長與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行為、家長認知與態度、環境可近性,及親子互動行為的不同型態,期望給予合適的行動科技使用建議,與建立良好親子互動型態。為探討相關使用行為,以問卷調查設計,隨機選取臺北市與新北市的托嬰中心與幼兒園收案,並以學齡前兒童的家長(n=325)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65%)家長為每日超過2小時的行動科技重度使用者,接近六成(57.2%)的學齡前兒童使用過行動科技,每日使用總時間(45.2%)落在「1-30分鐘」以內,且最常使用的內容為「看影片」,最常使用的地點是「客廳」。超過七成(72.4%)家庭擁有「3台以上」的行動科技產品,而親子互動的靜態行為以「看電視」為主、身體活動以「戶外活動」為主。並發現家長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環境可近性可以預測(R2=.197)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家長和學齡前兒童的行動科技使用時間可以預測(R2=.069)親子靜態行為總時間。 為了學齡前兒童健康發展與親子互動品質,本研究建議:(1)以身作則,建置使用禁區。(2)降低親子靜態行為比例。(3)提高親子身體活動比例。(4)共同培養良好行動科技使用習慣。Item 學齡前兒童零食攝取現況與父母對零食攝取之態度行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2-06-??) 嚴金恩; 王慧瑜; 嚴金恩; Hui-Yu Wang目的:許多研究發現越來越多孩童有攝取零食的習慣,在臺灣學齡前兒童零食攝取習慣未廣泛研究,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學齡前兒童零食攝取狀況,以及父母對孩童攝取零食的態度行為。方法:本研究以隨機方式抽樣大臺中地區五所幼兒園4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為研究對象,由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填寫問卷。結果:本研究共有162位學齡前兒童參加,89%的學齡前兒童平常有吃零食的習慣:學齡前兒童喜好的零食排行,前三名分別為海苔(84%)、餅乾和布丁(81%)、乳酸飲料(79%);學齡前兒童零食攝取頻率最高的為餅乾,其次為加工乳製品與軟糖;母親教育程度越高,其孩童有攝取零食習慣的比例越低;本研究結果顯示,平時有攝取零食的父母,其孩子也有攝取零食的習慣;認為孩子可以攝取零食的父母,其孩子也有攝取零食的習慣。結論:學齡前兒童普遍有攝取零食的習慣,平常會攝取零食的父母,其孩童也有攝取零食的習慣,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減少攝取以及提供幼兒高油、高糖、高鹽、高熱量的垃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