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基隆市某國中七年級學生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自我導向學習策略」之效果研究(2008) 吳鳳玉本研究以準實驗設計進行二組不同教學策略介入,主要目的在探討「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對國中七年級學生健康行為及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並探討介入課程應用於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發展性。 研究結果發現: ㄧ、研究對象健康行為在各向度的情形由高至低依序為社會適能、精神適能、情緒適能、文化適能、身體適能。 二、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BMI之分布屬於正常範圍,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分布於請加強、中等範圍以及銅牌好手之間。 三、研究對象在課程結束時,其健康行為各向度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在課程結束後二個月自我導向學習策略在健康行為社會適能及情緒適能向度上顯著優於傳統教學,其它向度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 四、研究對象在課程結束時,健康體適能之柔軟度、肌耐力、心肺耐力項目其自我導向學習策略明顯優於傳統教學,肌力項目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在課程結束後二個月其自我導向學習策略組在柔軟度項目明顯優於傳統教學,其它項目則不因教學策略而有所差異。 五、性別是影響課程結束時健康行為身體適能與精神適能向度、健康體適能BMI與心肺耐力項目的因素,以及課程結束後二個月健康體適能肌力、心肺耐力項目的因素。 六、應用自我導向學習策略於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有七、八成的學習者對教學課程內容、符合需求、喜歡程度、成果發表上感到滿意,有六成表示會繼續執行,藉由自我導向學習策略的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生健康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學習效果,因此將其發展於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是有其可行性與必要性。Item 七年級睡眠教育課程設計與發展-以臺北市某國中為例(2017) 馬慶宇; Ma, Ching-Yu研究背景:晚睡及睡眠不足是青少年常見的睡眠問題,且與其生理發展、心理、社會層面的健康有關,甚至會影響學業表現及提高成年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為改善青少年睡眠健康,國外已有校本之睡眠教育課程且證實可提升知識、增加睡眠時數,以及改善睡眠不規律之問題。然而,根據過去研究顯示學生於介入後仍難以維持好的睡眠行為。近年來,歐美國家更積極朝向結合行為科學理論或教育理論研發學校睡眠教育課程,反觀國內,目前並未將睡眠納入重點教學內容。 研究目的:本研究欲設計七年級學校睡眠教育課程並進行教學,評估該課程對學生日間嗜睡之影響,並透過課程評價,瞭解課程實施後,學生於每堂課所習得之睡眠知識與促進睡眠健康之自我效能改變情況。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課程設計乃參考過去文獻並透過質性訪談七年級學生及家長規劃課程初步內容,再依據需求評估問卷之結果修正課程內容。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選取臺北市一所學校的三個七年級班級進行教學介入並評估課程實施之成效。本研究以生活技能為導向設計3堂睡眠教育課程,其中第二堂至第三堂課一周期間由學生實際執行改善睡眠行為實驗。本研究透過具良好信效度之兒童日間嗜睡量表評價課程介入之成效,並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評估學生在介入前後日間嗜睡程度的差異。此外,本研究亦透過自編問卷進行過程評價,包含睡眠知識與自我效能提升狀況以及學生對課程及教師之回饋。 研究結果:本研究研發之課程,第一堂課旨在提升學生對睡眠問題的覺察並瞭解睡眠的重要性,最後藉由小組討論,瞭解影響其學生睡眠之因素。第二堂課則是介紹睡眠質量,常見的睡眠問題,並教導時間管理技巧、睡前放鬆技巧,以及相關睡眠衛生策略。第三堂課則是請學生思考過去執行一週的改善睡眠習慣實驗之反思,並以小組討論過度使用3C產品之危害與改善策略。經過三週的睡眠教育課程教學,整體來說學生的日間嗜睡程度有顯著改善(n=66, p<0.001),且根據課後的過程評價中,亦發現在第一堂睡眠知識的教學後,學生在睡眠相關知識的得分有顯著提升(n=65, p<0.001),然而,在自我效能方面,本研究發現上完第一堂課及第二堂課後,所有學生對於執行有益睡眠健康之行動之自我效能未達統計顯著。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所設計的以生活技能為導向的七年級睡眠教育課程,經教學介入後,確實可降低日間嗜睡程度。根據過程評價的結果顯示,經第一堂課程實施後,可顯著提升學生對睡眠的相關知識,然而,學生對於執行有益睡眠健康之行動之自我效能則並未顯著提升,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學時間不足及學生在操作時間管理技巧或問題解決法後可能發現其它阻礙因素。因此,本研究建議未來課程內容中宜強化於練習時間管理技巧與問題解決法後,引導學生反思與改進,以提升學生執行有益睡眠健康之行動之自我效能。此外,在第二堂課與第三堂課的生活技能教學,可改以問題解決法的教學為主,找出可行的解決方法後,再練習時間管理技巧或自我覺察與自我監督等技巧,以提升學生落實改善睡眠習慣之信心。最後,建議未來宜鼓勵學生執行睡眠行為改變實驗,並邀請家長支持學生的行為改變實驗,給予適當的提醒,以提供學生執行睡眠行為改變實驗的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