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吸菸行為意圖之調查
    (2014) 陳昱任; Yu-Ren Chen
    中文摘要 目的:吸菸的危害對國小學童的威脅日益嚴重,但國內探討國小學童菸害研究尚有不足,故本研究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影響不吸菸行為意圖的相關因子與現況。方法: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選擇新北市八所國小高年級學童作為調查對象,以橫貫式調查進行研究,研究樣本數359人。本研究運用多元階層複迴歸進行分析。結果:計畫行為理論中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可以有效預測不吸菸行為意圖(R2=72.2%)及至國中不吸菸行為意圖 (R2=69.8%),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範與不吸菸行為意圖皆呈正相關;個人層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嘗試吸菸經驗可以有效預測不吸菸行為意圖及至國中不吸菸行為意圖,嘗試吸菸經驗與不吸菸行為意圖皆呈負相關。主觀規範在整體迴歸模式中預測力最強,個人層次中社會人口學變項以嘗試吸菸經驗之預測力最強。男生對家長、師長、同學的規範遵守程度較女生低。較喜愛上學學童之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不吸菸行為意圖、至國中不吸菸行為意圖愈高。曾經有菸品接觸經驗之學童,態度、主觀規範、不吸菸行為意圖、至國中不吸菸行為意圖較差。個人層次中,喜愛上學者,佔68.8%;自覺菸品獲得困難者為最高,佔73.7%;有嘗試吸菸經驗佔10.6%。環境層次中,家人物質與同儕使用,皆以接觸菸品為最多;二手菸暴露率為67%。結論:計畫行為理論主觀規範與知覺行為控制變項預測學童不吸菸行為意圖之效果佳,建議應提早在國小階段實施菸害防制課程,課程內容可參考計畫行為理論之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變項設計,並考量二手菸危害與性別差異因素,以增強學童不吸菸行為意圖並維持穩定性。 關鍵字: 行為意圖、國小、計畫行為理論 
  • Item
    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醫院志工定期至護理之家從事志願服務之行為意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5-06-??) 林昱宏; 劉懿慧; 張宏哲; Yu-Hung Lin, Yi-Hui Liu, Hong-Jer Chang
    護理之家屬於長期照護服務機構的一種類型,若為醫院附設型態,實務上醫院志工較少主動選擇前往定期服務。本研究運用計劃行為理論,探討醫院志工定期至護理之家志願服務行為意向,採立意取樣方式,以臺灣選取6家有附設護理之家的醫院其志工為樣本,共發送600份問卷,有效問卷為447份,有效回收率為74.5%。採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資料發現,醫院志工的態度(學習技巧、預知老年、學習服務、見到人生、聯想照護)、主觀規範(護家同仁、家人朋友、志工夥伴),以及知覺行為控制(服務技巧、獲成就感、處理情緒),皆正向顯著影響定期至護理之家志願服務的行為意向(容易度、願意度、可能性),此結果符合計劃行為理論架構。另外,此三項影響行為意向的因素中,以主觀規範的影響程度最高,顯示重要他人的意見對醫院志工的行為意向影響甚大,建議護理之家在招募志工除通報醫院社工室外,另也可直接向已在醫院服務的志工訴求協助,或是社工室在舉辦相關志工在職教育等活動時,派員向醫院志工說明服務內容,將更有助於增加志工的主觀信念,提升醫院志工到護理之家定期服務的行為意向。
  • Item
    影響大學生預防及資訊尋求行為意圖的因素:以毒奶粉事件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1-12-??) 侯心雅; Hsin-Ya Hou
    本研究以「毒奶粉」報導為例,結合「計畫行為理論」及傳播研究的「第三人效果」,瞭解消費者面臨食用安全威脅時,那些因素會影響其採取預防與資訊尋求行為意圖。研究以橫斷面調查方式進行,以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收集1,213份有效問卷。經由多元階層迴歸分析發現:(一)當受訪者面對毒奶粉的威脅時,主觀的社會規範、態度與感知的行為控制(即「自我效能」)顯著地預測其預防行為意圖;(二)主觀的社會規範與感知的行為控制正向地預測受訪大學生的資訊尋求行為意圖;(三)受訪者認為毒奶粉相關報導「對自己的影響」愈強,愈會採取預防行為及尋求相關資訊;同時,其預測能力也大於毒奶粉報導「對一般其他人的影響」。研究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結合計畫行為理論的前置變項、媒介第三人效果與其他可能的影響變項(例如可信度、知識、資訊充足感等),進一步探討其對消費者預防、資訊尋求或支持限制產品進口行為意圖的影響,以擴展食品安全研究領域的範疇。
  • Item
    影響消費中國製食品意願的因素:以金門地區婦女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2-06-??) 翁紹庭; 盧鴻毅; 侯心雅; Shao-Ting Weng; Hung-Yi Lu; Hsin-Ya-Hou
    本研究這在採用「計畫行為理論」(TPB)作為理論基礎,並加入「樂觀偏誤」作為中介變項,探討影響金門縣婦女消費中國製食品意願的因素。本橫斷面的調查研究共發出617份問卷,最後回收491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79.6%),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42.21歲(SD=7.55)。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本研究發現,「主觀規範」負向地預測受訪者消費中國製食品的意願;對中國製食品的「態度」愈正向,受訪者消費中國製食品的意願愈高;此外,受訪者愈覺得自己可以控制消費中國製食品的風險,愈覺得自己不會買到有問題的中國製食品,進而消費中國製食品的意願愈高。本研究發現,此一整合模式的計畫行為理論外生變項及樂觀偽誤中介變項,共可解釋受訪者消費中國製食品意願29%的變異量,上述發現可供對食品行銷及教育感興趣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