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小型職場健康促進推動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1-12-??) 包孝渝; 董貞吟; Hsiao-Yu Pao, Chen-Yin 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小型職場健康促進推動現況的重要因素。研究工具主要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職場健康促進表現計分表」並研擬職場承辦人相關背景變項之題項作為調查問卷,採線上、紙本問卷及電話訪問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員工人數界於50~99人之小型職場,有效樣本350份。本研究運用SAS 9.4版軟體進行多元線性迴歸與多元邏輯斯迴歸分析,以確認職場健康促進推動現況的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推動現況總分平均為43.28分,僅8.29%超過80分,情況最佳屬健康工作環境部分,最差屬企業社區參與部分。影響小型職場健康促進推動的因素分別為承辦人是否為職業安全衛生人員、年齡、具健康促進認知與態度、通過或接受過健康職場認證與輔導。Item 影響員工參與職場健康促進計畫相關因素之研究(2007) 游郁馥; You, Yu-fu本研究旨在了解影響員工參與職場健康促進計畫之相關因素,採 立意取樣方式以參與台北市「健康職場」評核活動之職場單位 11 家 為研究對象,並以自編之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計得有效問卷為 369 人,結果顯示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態、對職場健康促進計畫的態 度、自覺參與效益及社會支持程度均為正向,且對於職場提供之健康 促進環境感受程度亦達中等程度以上。已婚者的參與經驗顯著較未婚 者高,擁有兩個子女及三個以上子女者的參與經驗亦顯著高於無子女 者,而年齡越大、工作年資越多、自覺健康狀態越佳及環境支持程度 越佳者,其參與經驗則越多。在認知知覺因素中,研究對象之態度越 正向、自覺效益越佳、及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其參與經驗則越多,而 自覺障礙越高者,則參與經驗越少。同時,自覺障礙則會因性別、婚 姻狀況、子女數、職場規模以及慢性病罹病情形的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而在個人背景因素與認知知覺因素對參與經驗的預測模式中,以 「職場健康促進之組織因素」與「自覺效益」為最具顯著預測力之變 項。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未來的健康促進推動者在設計相關的計畫之 前,可先進行對於健康促進計畫主題的需求評估,以了解職場員工在 不同的行為改變階段中所需之介入,並思考如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提高健康促進計畫在職場中的宣傳與曝光,並有效收集健康改善指標 成果,將會對職場健康促進的推動工作以及相關資源募集達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Item 花蓮縣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勞工失業經驗、族群 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2014) 梁秉義; Ping-Yi Lia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勞工失業經驗、族群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以作為職場健康促進推動之參考。研究採自填式結構問卷,以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2014年多元就業方案花蓮縣機構現職勞工為母群體,經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得有效樣本217份。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 一、 研究對象「五年內失業次數」平均為1.2次、「前一次失業累積月份」平均為4.06月、健康生活型態各分量表單題平均值以「人際支持」表現最佳,而「健康責任」表現最差。 二、 經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健康生活型態」整體表現與「族群」有關;漢族在「健康責任」、「人際支持」、「運動」、「壓力處理」等表現皆優於原住民族。 三、 經典型相關分析,「健康生活型態」整體表現與「年齡」、「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有關。「年齡」越高者,其「營養」表現也越佳;「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越高者,其「健康責任」、「運動」、「營養」、「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等表現卻越差。 四、 經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背景變項、「失業經驗」及「族群」可解釋「健康生活型態」總變異量21.2%,其中以「失業經驗」及「族群」為主要預測變項;各分項影響效果值中,最高的二項依序為「壓力處理」及「運動」,最低的二項依序為「人際支持」及「營養」;研究結果顯示為原住民族者、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越高者,其「健康生活型態」表現越差。 本研究依結論建議衛政、勞政單位應加強推動原住民族地區職場健康促進,並降低失業、增加就業機會,以提高該地區勞工健康狀況。Item 花蓮縣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勞工失業經驗、族群與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4-12-??) 梁秉義; 陳政友; Ping-Yi Liang; Cheng-Yu Chen本研究目的在了解勞工失業經驗、族群與健康生活型態之關係,採自填式結構問卷,以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2014年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花蓮縣機構現職勞工為母群體,經分層隨機抽樣得有效樣本217份,重要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平均為1.2次、健康生活型態各分項單題平均值以「人際支持」表現最佳,「健康責任」表現最差。二、經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健康生活型態」整體表現與「族群」有關;「漢族」在「健康責任」、「人際支持」、「運動」、「壓力處理」等表現皆優於「原住民族」。三、經典型相關分析,「健康生活型態」整體表現與「年齡」、「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有關。「年齡」愈高者,其「營養」表現也愈佳;「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愈高者,其「健康責任」、「運動」、「營養」、「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等表現愈差。四、經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背景變項」、「失業經驗」及「族群」可解釋「健康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約21.2%,其中以「失業經驗」及「族群」為主要預測變項;各分項受影響效果值中,最高的二項依序為「壓力處理」及「運動」,最低的二項依序為「營養」及「人際支持」;研究結果顯示為原住民族者、五年內失業經驗次數愈高者,其「健康生活型態」表現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