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運用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建立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可能性之預測模型-以台灣無檳社區居民為例
    (2013) 吳美宜; Mei-Yi Wu
    口腔黏膜檢查為偵測口腔癌之有效措施,口腔癌為台灣男性第四位之惡性腫瘤,本研究旨在探討具有酒精、檳榔及吸菸等習慣造成罹患口腔癌之不同健康風險族群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的社會心理差異。本研究運用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探討參與無檳社區活動計劃居民接受口腔黏膜檢查之信念,共有866位完成問卷測量,本研究依據參與者是否有喝酒、嚼檳榔、吸菸等習慣區分為罹患口腔癌之高、中與低風險組,並採用結構方程模式建立及比較三組不同健康風險組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的可能性與影響路徑之差異。重要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依據Rosenstock, Strecher 與Becker (1988)之修正型HBM藉由SEM建立台灣地區成人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可能性適配度良好,預測力為37%。 二、「行動線索」與「自我效能」於健康信念與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可能性之間具中介作用。 三、不同健康風險組於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信念、自我效能、行動線索及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可能性等變項具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提出的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可預測高、中與低風險組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可能性分別為 50%、37%&30 %,並顯示不同健康風險組影響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可能性之路徑模式有顯著性差異。 五、在排除口腔癌篩檢經驗參與者後之高風險組模式解釋力提昇至 61%,並顯示出「行動線索」在已有口腔癌篩檢經驗者之知覺罹患性與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可能性之間具決定性的影響力。 六、修正型健康信念模式對男性組與女性組之解釋力分別為 38%與 35%。男性組之知覺罹患性與知覺行動利益可直接且正向影響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之可能性。 不同健康風險組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能性之健康信念與影響路徑有顯著差異,建議未來教育介入針對不同健康風險族群宜採取不同介入模式。
  • Item
    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臺北地區為例
    (2010) 李建明; Jane-Minge Lee
    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衣食豐足,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卻常有諸多文明病之產生,同時更為了因應工作或課業壓力,以及人際關係溝通等問題,因而導致飲食失調、體能不足等不利於身心健康之行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的興盛衰敗則繫於學生身心健康之良窳;另一方面,在社會結構快速的變遷下、價值觀的改變,以及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壓力,進而導致吸菸、飲酒、嚼食檳榔及濫用藥物等許多危害健康行為於焉而生。於此,本研究針對大學生來探討究竟是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或學校因素會影響到其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實為目前從事高等教育相關工作者所應重視之議題。 研究目的 本研究嘗試建構一個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並希冀能透過實徵資料分析,運用生態系統理論來加以檢視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是否受到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的影響?以及進一步由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等因素,檢視其對成癮物質使用的效果與預測力。 研究方法 針對臺北市、新北市30所國(市)、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等四類日間部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兩階段樣本選取,第一階段先隨機抽取10所學校,第二階段再細分為人文與社會類(文、法、商)及科技與自然科學類(理、工、農、醫)等兩大類別進行調查,研究發出1,300份問卷,有效樣本數共為1,140份,回收率為87.6%。研究分析則運用SPSS 18.0版、AMOS 17.0版等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和平均數、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方法,並針對本研究所建構的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進行實證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臺北地區的大學生有著較低的嚼食檳榔、成癮藥物等使用行為;在飲酒方面,高達61%比率有飲酒行為;而吸菸方面,亦高達17%有吸菸行為。 二、大學生的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家庭結構、母親職業、居住地區、就讀年級、就讀學校類型)可解釋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變異量約10%。 三、個人因素中的自尊及人格特質對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有直接影響。 四、個人、家庭和學校因素約可解釋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8%。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如何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提出若干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之可行方向,以提供給個人、學校、及教育相關的防制與支持系統,並冀望學校或政策部門能制定重要衛生政策,儘早擬定完善配套措施,俾使後續衛生教育暨研究能有更大的貢獻。
  • Item
    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影響因素模式發展之研究
    (2006) 魏米秀; Mi-Hsiu Wei
    本研究旨在發展切合本土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影響因素模式。採質量結合方式,第一階段為焦點團體訪談,以質性研究結果發展假設模式及量化測量工具;第二階段為量性問卷調查,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假設模式的適配性。 焦點團體訪談共進行六場,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分為個人因素影響力、人際社會影響力及物質環境影響力。量性問卷調查共回收1071份有效問卷,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蔬菜攝取頻率為平均2.17次/日,水果為0.94次/日。處於較高行為改變階段者,蔬果攝取頻率有較高的趨勢。 二、研究假設模式在經過修正後,整體模式與資料的適配度達可接受水準,且套用至效度樣本的嚴謹複核效度可成立。模式自變項對蔬果攝取行為的解釋力達75%,影響力最大的為蔬果可獲性,其次為蔬果攝取自我效能。 三、「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在「蔬果攝取社會支持」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蔬果可獲性」在「蔬果口味喜好」、「蔬果攝取自我效能」影響「蔬果攝取行為」的關係中,具有調節作用。 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蔬果攝取行為的因素為多層面影響力。本研究也針對蔬果攝取議題的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青少年知覺父母知識、家庭關係與接觸偏差同儕預測非法藥物使用之模型檢定
    (2014) 陳凱俐; Kai Li Chen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臺灣青少年中,子女知覺父母知識、家庭因素與偏差同儕因素在影響非法藥物使用的行為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並建立結構方程模式。 本研究運用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為臺灣高中職學校夜間部與少年矯正機構之16-20歲青少年。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蒐集,夜間部與少年矯正機構,最後獲得有效問卷為816份。統計分析以SPSS18.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與相關分析,並以Mplus 5.1套裝軟體建構結構方程模式。研究結果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經修正後獲得可接受模式,模式適配度指標RMSEA=.07、CFI=.98以及TLI=.98。 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知覺父母知識與接觸偏差同儕皆對於非法藥物使用有顯著的直接影響。其中接觸偏差同儕不只直接影響力最大,也能夠在子女知覺父母知識影響非法用藥的關係上有中介作用,減弱兩者的直接影響,以及在家庭互動關係與非法用藥之間也有中介作用。另外,發現當青少年感到家庭互動關係越好與感受父母了解程度越多,接觸偏差同儕的機會就越少。有項意外的發現,青少年的家庭互動關係對於非法用藥有顯著且正向的影響。顯示出在青少年後期階段,此兩項變項之間尚有本研究未探討到的影響變項。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能夠在此深入探討。
  • Item
    公共衛生人員之組織充能,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相關因素之探討
    (2006) 林欣怡; Li, Shin-Yi
    充能的相關研究結果漸漸受到組織與管理者所重視;然組織機構若能提供一充能環境將有助於提升員工充能的程度,進而增加其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緩和因工作壓力所造成之工作疲匱或離職意圖。相對於目前須面臨工作業務轉型之衛生所人員而言,實為重要考量因素。故本研究旨在瞭解公共衛生人員社會人口學基本資料、組織充能、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之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並且進一步運用結構方程模式建構公共衛生人員組織充能、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之模式,以瞭解變項之間直接與間接影響關係。 本研究引用「基層醫療人員充能教育模組發展與成效評價(1/2)」(劉潔心等,2004)第一年調查之部份資料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研究對象選取北區各公共衛生所人員,共計約670人,回收649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5.97%。本研究依Kanter(1977,1979,1993)提出充組織能理論與Spreitzer (1995)則基於Thomas與Velthouse (1990)所提出之心理充能模式為主;選取問卷之部份變項以重新建構為本研究架構之重要變項。 研究結果顯示,公共衛生人員以女性居多,年齡層以31~40歲所佔人數比例最多、已婚、專科畢業者人數佔最多;職務工作經驗豐富,但面臨目前衛生所之業務轉型與組織改造之困境,僅有少數之公共衛生人員參與在職進修。組織充能(Mean=3.23,SD=0.62)、心理充能(Mean=3.61,SD=0.53)、工作滿意度(Mean=3.19,SD=0.48)、組織承諾(Mean=3.38,SD=0.52)皆於中等程度;且彼此之間皆存有高度相關。而在結構方程模式中,潛在變項直接與間接效果之探討部份,組織充能為有效預測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的重要指標;而在預測組織承諾之直接效果上並未達顯著,其影響效果主要則需透過工作滿意度,其次為心理充能之因素所產生之間接效果。 由以上可知,若能夠強化衛生所之組織環境以提升其員工自覺充能與工作滿意度,則有助於緩和因工作壓力所造成之工作疲匱或離職意圖等;亦可提升衛生所人員之服務品質與工作效率的程度。研究結果則可做為衛生行政組織之政策或人事管理之參考。
  • Item
    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社區民眾行為與健康之關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7-12-??) 黃久美; 郭鍾隆; 鄭其嘉; 鄭雅娟; 林正昌
    本研究分析某市民眾行為(成癮物質使用、健康促進行為、健康服務利用)與身體健康(身 體疼痛、慢性病數)、心理健康(憂鬱症狀、自覺健康狀況)間的關係。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概念模式與觀察資料的適配程度。結果顯示:健康促進行為與成癮物 質使用呈負相關。健康服務利用愈多之市民,其身體健康愈差;而健康促進行為愈差、健康服務利用愈多者,其心理健康愈差;成癮物質使用對身體及心理健康均無 顯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