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臺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
    (2008) 張淑華
    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瞭解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社會心理變項與其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間的關係。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有效樣本513人,回收率為93.6%。所得資料以百分率、平均值、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階段以準備期最多(58.5%),其次為維持期 (15%)、無意圖期(11.7%)、意圖期(9.0%)、行動期人數最少 (5.8%)。 二、影響研究對象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變項包括年齡、性別、自覺健康狀況、 有無參加運動社團等。 三、整體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知 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享樂感方面,有顯著差 異存在。 四、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方 面,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準備期、無意圖期。 五、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無意圖期高於維持期、行動期和準備期;意圖期高於維 持期、行動期;準備期高於維持期。 六、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自我效能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準備期、意圖期及無意圖期;行動期高於準 備期、意圖期及無意圖期;準備期高於無意圖期;意圖期高於無意圖期。 七、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行動期、準備期、意圖期、無意圖期;準備 期高於無意圖期。 八、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享樂感方面有 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行動期、準備期、意圖期、無意圖期;準備期 高於無意圖期。 依據研究發現,針對教育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作為提升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參考。
  • Item
    影響某中學學生運動行為關因素研究
    (2007) 陳筱蕙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國中生運動行為現況,探討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社會心理因素、環境因素與運動行為的關係。研究對象以新竹縣立湖口中學國中部國一、國二、國三之在學學生為母群體,以分層集束抽樣法進行抽樣,以自編的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得有效樣本408人。研究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卡方檢定、one-way ANOVA、MANOVA單因子多變項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階段以準備期人數最多占52.5%,以行動期最少8.6%,依序是無意圖期占18.9%,意圖期占11%,維持期占9.1%。 二、研究對象運動社會心理因素: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屬中等偏高程度,運動自我效能屬中等偏低程度,運動享樂感屬偏高程度,運動社會支持屬於中等程度,其中以教師的社會支持偏低。 三、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中性別、年級、自覺健康狀況在運動行為階段上有顯著差異;男生比女生有規律運動行為,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較有規律運動行為。 四、研究對象為女生、自覺健康狀況越差的知覺運動障礙越高。 五、研究對象為男生、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 越好。 六、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運動社會支持上皆有顯著差異。當運動行為階段越高時,知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享樂感、運動社會支持則越高。 七、不同的運動行為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方面有顯著差異,當運動行為階段越高則知覺運動障礙分數越低。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未來提升中學生運動行為及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中學生、運動行為改變階段、運動行為
  • Item
    北京市某完全中學初中部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16) 于佳; Yu, Jia
    本研究旨在探討初中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北京市某完全中學初中部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集束隨機抽樣,以橫斷性調查研究法,利用自編式結構問卷進行研究,獲得有效問卷268份,資料經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中體重過低者占一半以上,而體重過重或肥胖者約占一成三;有近一半以上的學生有過參與運動社團的經驗;其自覺健康狀況、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結果期待、運動享樂感、運動行為皆屬於中上程度;而家中、住家附近及學校已有的運動相關場地、設備及器材的狀況屬於中等程度。研究對象在有限時間內仍然可以進行運動情形並不理想;研究對象運動的社會支持屬中上程度;研究對象有不錯的運動結果期待與運動享樂感,非常認同運動會促進身體健康、讓身心舒暢;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亦屬中上程度,其中依運動情況選擇適當的運動飲料及防護用品(如護膝、護腕、防曬霜)這項較差,有待提升。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會因有無參與運動相關社團經驗而有顯著差異;且與自覺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另外,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運動結果期待、運動享樂感以及家中、住家附近、學校的運動環境與其運動行為也皆呈顯著正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社會心理因素、運動環境因素可以有效預測其運動行為,並可以解釋其總變異量的42.2%。其中「自覺健康狀況」、「運動自我效能」、「朋友及同學的支持」、「家中已有運動相關的場地、設備及器材」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運動自我效能」對運動行為的影響力最大。 研究顯示,控制各個預測變項後,研究對象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者、自覺健康狀況越好者、朋友及同學對其運動的支持越高者、家中的運動相關場地、設備及器材越豐富者,其運動行為越好。 本研究依據結論提出對教育單位及未來研究之改進方向及建議,以促進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
  • Item
    大一新生之動機、內外控人格特質與運動行為關係之探討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6-05-??) 黃奕清; 高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