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大學生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學生為例
    (2005) 呂淑美; lu-shu-mei
    摘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瞭解大學生運動行為現況及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心理社會因素及環境因素與運動行為(規律運動與每週運動量)的關係。本研究以國立宜蘭大學大一、大二全體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隨機集束抽樣法抽出研究樣本,以自填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共獲得有效問卷479份,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積差相關、邏輯式迴歸、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本校學生從事運動的人口大約有八成,但超過五成的人口從事不規律運動,運動強度以「輕度運動」最多,每週運動量平均為813.3 kcal/week,規運運動者每週運動量大於不規律運動者。運動的種類以少運動技巧、不需花費金錢、可就地取材為主。就改善健康與延長壽命每週必需維持1500~2000kcal的運動量而言,八成五的學生每週運動量不足。影響學生運動行為的因素在人口學變項中,男生、BMI>24、「有」體育館會員証、自覺健康狀況愈好者,規律運動比率及每週的運動量較高。心理社會變項中,自覺運動利益愈高、自覺運動享樂感愈高、運動自我效能愈高、自覺運動障礙愈少及同儕、家人運動社會支持愈高者,其每週運動量愈高。環境因素中,居住地方可使用的運動場地愈多、使用本校運動器材種類愈多者,每週運動量愈高。以邏輯式迴歸分析發現,運動自我效能、社經地位、自覺運動障礙三變項預測規律運動的正確百分比可達76%。以多元迴歸分析發現,運動自我效能、性別、BMI、同儕運動社會支持、自覺運動障礙、體育館會員證等六變項預測每週運動量的共同解釋力為26.6%。 關鍵詞:運動行為、每週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