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現況與推動者概念之研究(2003) 陳毓璟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行政院衛生署,以及台北市、台北縣和台東縣三個縣市的衛生局、衛生所和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主要推動者共計95人,來了解我國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推動的現況,與推動者對社區健康營造的概念,作為這項政策改進的參考。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影響社區健康營造政策落實的因素包括衛生行政組織、專家輔導組織、承辦機構的組織特性、社區的特性與族群的特性。中央部份,行政院衛生署當初推動平地社區健康營造計畫時,因為擴展的速度太快,在缺乏共識與前置作業沒有很周詳的規劃之下就上路,衍生後續許多管理上的問題。因為針對推動的議題、範圍與目標做了許多的規範,造成許多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困擾與不滿。整體計畫的設計,以營造健康的生活為目標;部落與離島社區部分,則強調兼顧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經濟就業的問題,偏向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來推動;在縣市部分,因為縣市原本的城鄉差距,以及首長的重視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執行情形與推動的困難。 二、民間團體主要是因為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和承辦單位的宗旨部分一致,而來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對於經費不豐的非營利性團體,除可以獲得最需要的經費補助以外,還可以同步擴大推動原有的業務;對於營利性質的醫療機構而言,承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計畫,有助於業務的行銷與機構形象的建立;對於學校而言,則是為了讓師生可以獲得社區實務的經驗與進行研究的機會;衛生所大部分是因為上級主管的指定、為了獲得經費的補助,以及少部分的為了突破目前衛生所工作的框架而來承辦;除了台北市衛生局以外,台北縣和台東縣衛生局不希望由衛生所來承辦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衛生所大多逃避由自己來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業務,寧願讓民間團體來承辦,自己退居協助的角色。 三、各營造中心共同的推動困難是(1)健康議題很難單獨被推動,因為民眾對健康不重視,加上健康行為不容易改變,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因此健康議題很難成為社區的共同議題。(2)志工管理方面對於台北市而言,志工的資源雖不缺乏但容易流失;對於台東縣和台北縣的鄉鎮地區,則有志工資源不足的困難。(3)在資源整合方面,台北市的資源豐富卻有整合困難的問題;台北縣與台東縣卻是資源缺乏,有些社區除了衛生所以外,沒有其他的團體可以承辦社區健康營造的工作。 四、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的時候,受訪者認為應該要把握的原則包括深入了解社區、全民參與、整合社區的資源、本土化、因地制宜、持續性的推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建立支持性的環境、以及運用創造性來設計活動等;推動時切入的主題,主要分為民眾的需求或文化產業、預防性篩檢、健康宣導與教育等三大類;實施步驟方面,則大致不脫離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健康城市的二十個步驟。 五、對社區健康營造計畫的批評,主要集中於平地社區計畫部分的缺乏整體規劃,不僅政策方針不明,計畫的持續性也不明確,缺乏有效的評估標準,以及規範太多,衛生行政機關上下之間缺乏充分的溝通,對於推動者所提供的訓練與輔導不足,以及相關的行政作業不完善等。建議的部分,共通點是不要做太多的規範、容許有更多元的推動策略。 六、大家所討論的社區健康有關的概念相去不遠,只是有些已取得推動者完全的共識,有些仍有差距。主要概念包括:「社區」有著多元而不斷變動的面向;「健康社區」則是一個多元的面向,融入自己對社區的感情之後,再依當地的需求而做思考;「社區健康營造」的目的主要是從促進健康的知識、健康的行為與健康的生活的面向來考量;營造的精神包括參與的、民主的、賦權與永續發展;社區健康營造的項目,應該從社區整體性來規劃,而不應該單獨從健康的議題來推動;營造的手法,主要包括資源整合、跨部門合作、因地制宜、政治的運作等。 七、本研究最後從政策層面、實務研究層面以及輔導者與衛生工作者的反省與學習方面提供建議。在政策層面,短期應該重新檢討政府的角色並進行政策的總盤點、進行衛生行政機關內部改造與教育、系統式建立成功多元的推動模式,以及建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成效的評估基準。中期應該建立溝通的機制與資源分享的平台、推展成功的模式、推展以場域為基地向外推動的模式並且建立合作聯盟、建立跨部會的合作機制,並且重新檢討社區衛生促進委員會的功能。長期則應該以縣市為主體推動「健康城市」、成立財團法人社區健康營造推廣中心,以及推動跨國健康城市的結盟與合作等;實務研究層面的建議包括研究的主題、建置社區健康營造研究資料庫與建立跨領域的研究團隊;輔導者與衛生工作者方面則必須學習放手,並且花時間深入社區和社區一起學習與成長。Item 運用優勢觀點發展志工協助退化性膝關節炎老人自我管理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7-06-??) 陳毓璟; Yu-Ching Chen本研究的目的在以退化性膝關節炎為例,發展賦能志工擔任同儕教師,教導鄉村社區高齡者慢性病自我管理之教育方案與志工學習手冊。研究對象為服務於嘉義縣鄉村社區老人活動據點中之志工,年齡在50歲以上,至少有一年以上服務社區老人的經驗者。本研究運用行動研究方法,以質量並重的混合設計來記錄與分析方案發展流程。先以隨機抽樣,以問卷調查59位志工,探究其對此疾病的認知及協助老人疾病自我管理的意願與效能,藉以發展培訓方案與教材,並邀請11位專家進行教材合適性評估;再以立意取樣招募30位志工進行志工培訓與社區實際教學,以及教學成效前、後測評量與課程滿意度評量;最後進行志工和社區領導者焦點訪談,依其訪談結果作為賦能志工協助高齡者慢性病自我管理教育方案發展之改善依據。研究結果顯示,志工肯定本教育方案對自己健康的幫助,尤其是有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志工。志工優勢在於協助高齡者自我照顧的意願高、學習動機強、與高齡者溝通較為容易;缺點在於方案十分費時、培訓志工的留任率低、志工對協助高齡者疾病自我管理自信心不足、自我管理技能不夠熟練,以及低識字高齡者的教育較為困難。最後依此研究結果,提出志工教育方案包括課程與教育服務輸送之改善建議。Item 退化性膝關節炎中老年病人之疾病認知與因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1-12-??) 陳毓璟; Stephanie Yu-Ching Chen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僅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與失智、中風和冠狀心臟病並列為造成老人失能的四大疾病。其所帶來的疼痛與腿部關節活動的限制,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本研究以台灣南部某教學醫院104位平均年齡約65歲的病人為對象,參考疾病常識模式設計半結構式問卷,訪談病人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認知及其因應方式。研究結果發現病人認為疼痛是主要疾病徵候,也是判斷疾病嚴重度的重要指標。多數病人認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長期勞動工作磨損結果或老化的自然現象,常先自行採行多種方法來減輕膝蓋疼痛所帶來的不適,無法緩解時才考慮就醫;部份老人因為缺乏陪伴就醫、經濟問題、交通不便或害怕手術的不良後果而有拖延就醫的情形;有些病人則過分樂觀手術療效而疏於自我照顧;有關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資訊,大部分從醫生或親友得知;年齡高與低教育程度,會影響病人收集醫療資訊與理解的能力。建議多注意病人因擔心自己失能成為子女的負擔所產生的憂鬱,以及自行用藥與接受民俗療法和延遲就醫的情形,並且發展針對疼痛緩解與預防失能之自我照顧教育方案。以及發展適合篩檢低識字老人的簡易評估問卷,來協助社區老人及早就醫與自我照顧。Item 老人寄宿所模式在活力老化學習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06-??) 陳毓璟本研究旨在運用老人寄宿所教育模式,融入代間學習的策略,規劃以活力老化為主持之課程,提供老人健康學習的機會,並且探討這種教育模式在活力老化學習上的成效。研究對象為嘉義縣、嘉義市與雲林縣六十歲以上的老人60人,以及19位大學生志工。合併以問卷調查、焦點訪談、個別訪談、參與觀察和合併錄影方式進行成效評量。研究結果發現九成以上的老人認同本次活動在健康老化學習、典範學習、獲得社會關懷與增進代間互動的學習收穫。性別、年齡、自評健康狀況、教育程度,顯著影響活力老化的學習成效。老人寄宿所教育模式有助於改變大學生對老人負面的態度,以及增加對老人的關懷。並且增加老人健康老化學習的興趣,與實踐健康生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