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充能教育歷程與介入成效評價研究
    (2006) 張麗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充能教育歷程與成效評價研究 學生:張麗春 指導教授:劉潔心 摘 要 本研究依據充能認知模式與組織充能等理論,形成員工心理充能認知模式,針對模式中之依變項設計教育課程,了解充能教育介入成效。研究設計係採「準實驗研究設計(Quasi-experimental study)」,根據不對等實驗組與控制組前後測設計方式,立意選取北部兩個衛生局,分派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共計32位實驗組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接受四週,共24小時之充能課程與團體工作坊,對照組沒有接受任何實驗處理。於介入後4週進行後測以評價立即成效,並進行充能歷程分析。共計回收61份有效問卷(實驗組=29,對照組=32)。本研究之評量包括形成評量、過程評量及成效評量,以問卷調查、訪談、觀察記錄收集量性及質性之評量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充能教育」對於公共衛生護理人員之心理充能與心理充能之自我效能次量表、影響次量表、工作生產力以及創新行為的有顯著成效,對於組織充能與工作滿意度則未能呈現介入效果。合併行動計畫歷程以及工作坊之充能歷程,合併情境脈絡與時間序列,架構本研究充能教育介入之充能歷程圖,學員從面對無力感開始,經過團體對談無力感感受後,學員計畫用更多省思、更投入並以更勇敢的心情回到工作之中,難忘的工作經驗在於與他人關係中看見自己,讓學員計畫更投入,再一次從關係中看見自己成功與失敗並有更多元的行動計畫,計畫更投入工作,與他人分享,並更愛工作,再一次覺醒,藉由覺察專業形象、重塑與行動的對談,學員產生個人的行動包含個人層級(有信心)、組織層級(協助單位、民眾需求、充能運用)以及社區層級(深耕社區),團體之行動力亦在過程中產生,包含行銷、充能運用以及社區導向。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衛生單位應定期舉辨充能教育,以團體運作方式,讓公共衛生護理人員能在團體互動經驗中移除無力感,增進自我效能感受,以提生工作生產力與創新行為,此外,建議衛生局能將公共衛生業務重整,建立合適之溝通管道,以提升組織充能感受。未來相關研究可加入其他充能成效指標,合併多元研究法來呈現更多元之充能教育成效。 關鍵字:公共衛生護理、員工充能、充能歷程、創新行為、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