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12) 江琳心
    本論文從貝多芬生平、耳疾所影響的個性與交響曲創作風格著手,再依《第七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與音樂特色以及分析樂曲曲式等方面進行研究,並經由不同指揮家之詮釋語法與筆者指揮樂團之實際狀況,來做指揮詮釋探討與比較。
  • Item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
    (2010) 周道揚; Chou, Tao-Yang
    《第二號交響曲》是浪漫時期的先河。貝多芬在此樂曲之中,開始於音樂中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第三樂章更是打破古典樂派以小步舞曲形式寫作,以詼諧曲命名之。 本論文從第二章<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來了解他的音樂風格及精神,第三章<本曲概述>,將《第二號交響曲》從其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配器分析與表情記號分析等來進行研究。第四章針對筆者個人的指揮研究經驗,將其依從拍號、速度記號、力度記號、延長記號、表情記號等之詮釋進行探討。第五章則透過樂譜版本的不同、指揮家的詮釋以及《第二號交響曲》與其前後交響曲作品來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分析。
  • Item
    德沃札克第九號e小調《新世界》交響曲指揮研究
    (2012) 郭韋伶; Kuo, wei-ling
    本論文先從德沃札克家庭背景與求學階段開始介紹,並經歷在布拉格時期的歷練,最後作品邁向國際舞台的過程。再從其時代背景、管絃樂曲與交響曲及《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各樂章段落曲式結構,最後提出筆者在《新世界》交響曲的指揮詮釋之後做一個總結。
  • Item
    盧亮輝國樂合奏作品《春》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12) 陳沛慈
    作曲家盧亮輝先生及其音樂思想,因受時代背景、文化環境因素之影響,貫通中西音樂融合,使致作品風格獨特,在中國音樂發展過程中居於承先啟後的地位。有鑑於此,本論文將針對盧亮輝先生的大型國樂合奏作品《春》從指揮者的觀點出發,以探索作曲家時代背景、樂曲分析、音樂詮釋與指揮技巧研究這四個部分展開。 全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是探討本論文寫作的方向與方法,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方法與步驟、指揮技巧名詞範例。 第二章「盧亮輝的時代背景與音樂創作理念」。首先針對作曲家盧亮輝先生受到當時時代背景的影響作一詳盡地介紹。筆者透過與作曲家的訪談,深入探討作曲家盧亮輝先生的音樂創作歷程及其創作理念。 第三章「國樂合奏作品《春》之樂曲分析」。將詳盡描述當時作曲家所創作《春》的背景及動機,再將樂曲所表達的意義作一簡介,最後針對樂曲的曲式、和聲、調性發展、轉調……等等,筆者將整理出樂曲結構總表,進行詳盡的樂曲分析。 第四章「國樂合奏作品《春》之音樂詮釋與指揮技巧分析」。此章將分成三節,第一節是樂曲處理及音樂詮釋;第二節為各聲部演奏法之分析;第三節將就指揮技巧作一闡示。 第五章「結論」。總述前四章節的內容,筆者以指揮者的角度,予以詮釋與分析,針對樂曲中所表現的風格特點及作曲家所欲表達的真實意念加以論述,並將演奏過程中,所需使用的指揮技巧,作一細部研究整理。筆者期盼藉著詳細的研究,能使傳達的音樂與欣賞者之間產生深切的共鳴,進而追求更完美的藝術層次。
  • Item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研究及指揮詮釋
    (2016) 李岱值; Lee, Tai-Chih
    柴科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是作曲家晚期的最後三首交響曲之一。該作品承襲了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精神,其「循環形式」的巧妙安排、以及被世人象徵為命運的「Motto主題」貫串著整首交響曲,使得第五號交響曲站上交響音樂史的一席之地。雖然整首曲子貫串象徵命運的「Motto主題」,是否因此成為標題式交響曲,亦是後世學者討論的話題之一。本論文將針對國內學術著作討論較少的第五號交響曲,分析其調性、結構、以及作曲家的創作巧思進行指揮詮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