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潘德瑞基《中提琴協奏曲》之作品研究及詮釋
    (2008) 張佳馨; CHIA-HSIN CHANG
    本論文以作曲家潘德瑞基生平為出發點,不僅詳述其作品特色與風格分期,進而探討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以及波蘭音樂發展脈絡,其中,特別以其中提琴協奏曲為例,探討其音樂寫作風格特色以及音樂發展技巧,再從個人的觀點,加以解說詮釋重點;最後,將此作品與其衍生作品"為獨奏中提琴的裝飾奏"加以比較,以期讓讀者對此作品有更加全面性之認識。
  • Item
    二十世紀後半三首中提琴經典獨奏作品演奏技巧研究
    (2017) 蔡秉璋; Tsai, Ping-Chang
    中提琴在西方音樂史上直至十九世紀以後才成為獨當一面的獨奏樂器,到了二十世紀經過樂器改良以及許多傑出中提琴演奏家出現,使得更多作曲家為中提琴創作樂曲,中提琴作品數量因而遽增,演奏技巧也隨之發展至極致,因此對於中提琴演奏者而言,研究新作品的演奏技巧成為重要課題。本論文藉由二十世紀後半葉三首經典獨奏作品,分別為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2003)的《模進六》(Sequenza Ⅵ for Viola Solo, 1967)、潘德瑞茲基(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的《為獨奏中提琴的裝飾奏》(Cadenza per Viola Sola, 1984)以及李蓋悌(György Ligeti, 1923-2006)的《中提琴奏鳴曲》(Sonate for Viola Solo, 1991-1994),探討20世紀後半中提琴演奏技巧箇中奧妙,並藉由蓋詩•諾克斯(Garth Knox, 1956-)《中提琴空間》(Viola Space, 2009)和麥可•金伯(Michael Kimber, 1945-)《二十世紀音樂語法》(Twentieth-Century Idioms for Violists, 2012)兩本現代技法練習曲教本剖析,探討二十世紀音樂演奏技術的練習方法與應用方式。
  • Item
    音響學派分析研究與自我音樂創作之應用
    (2019) 陳怡婷; Chen, Yi-Ting
    本文以荀貝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管絃樂曲《色彩》(Farben,1909)、李給替(György Sándor Ligeti,1923-2006年)六首鋼琴練習曲(Etudes pour piano,1985 )、彭德瑞茲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年-)《廣島受難者輓歌》(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1960)作為此次研究主題,探討並分析其音樂語言,最終以筆者自我創作之分析,論其音樂語彙對自身的啟發。 藉由三位作曲家不同編制作品,探索各種音響層面技法,利用傳統樂器不同音色試圖創造聲響的可能性及多變性,同時保有傳統樂器編制及現代技法與音響層面特色。 本文透過三位不同作曲家各時期重要代表作品,檢視其音樂理念與慣用的作曲技法,進而探討不同編制作品之音樂內涵,將探究所得體現於自己創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