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李斯特《詩與宗教的和諧,作品173》之選曲分析與詮釋報告:以〈祈禱〉、〈聖母頌〉、〈喚醒孩童之歌〉、〈求主垂憐〉與〈愛的讚美詩〉為例
    (2024) 林芯珮; Lin, Sin-Pei
    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不僅是一名浪漫樂派演奏技巧精湛的鋼琴家 (Virtuoso Pianist),也是指揮家、作曲家、教育家與作家,在音樂史上有卓越非凡的貢獻。除了舉行大師班,也在祖國匈牙利創建音樂學院。他擅長寫作性格小品 (Character Pieces),使用顛覆傳統古典奏鳴曲式 (Sonata Form) 的框架,他不受限且獨特的作曲手法在當時帶領出一股新式音樂風格。李斯特首創獨奏音樂會 (Recital) 的形式,也開啟了背譜表演的模式,更創立了交響詩 (Symphonic Poem) 的曲種。他創作約七百多餘首的作品,無論是鋼琴、交響曲 (Symphony)、交響詩、協奏曲 (Concerto)、神劇 (Oratorio)、清唱劇 (Cantata) 或改編曲 (Transcription) 等作品,都具有豐富多元的音樂內容。李斯特一生四海為家、遊歷各地,結識許多音樂家,受多位音樂家的作曲手法、風格與演奏技巧影響。在遊歷與巡迴演出的過程中,他吸收來自各地的藝術文化,受繪畫、雕刻、文學、宗教與大自然等藝術的薰陶與啟發,開始將其所見、所聞學以致用,大量文學或宗教題材的內容深刻地反映與融合在他的創作中。李斯特不僅融會貫通其他藝術領域的元素,也保留祖國匈牙利民族音樂的特性,這種民族意識一輩子都活在他的心中,創作上也可見他對民俗風格貫徹始終熱切殷勤的意念。《詩與宗教的和諧,作品173》(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S. 173) 的鋼琴連篇作品便是李斯特在早年與中期階段,受法國詩人的詩集與著作影響,體現文學、宗教與民俗音樂的重要作品。本論文以《詩與宗教的和諧,作品173》五首選曲:第一首〈祈禱〉(Invocation)、〈聖母頌〉(Ave Maria)、〈喚醒孩童之歌〉(Hymne de l'enfant à son réveil)、〈求主垂憐〉(Miserere, d'après Palestrina) 與〈愛的讚美詩〉(Cantique D'amour) 為主要研究目標。透過分析與歸納整理出李斯特的創作技巧與音樂風格,藉由其詩詞與經文的引用與對作曲家的經驗談之認識,抽絲剝繭地探究此作品與文學、宗教與世俗題材之關聯性,並透過思考與個人理解,提供演奏詮釋上一個假想的故事空間。
  • Item
    舒曼《狂歡節》作品九之創作元素及演奏詮釋分析
    (2023) 陳鎂瑄; Chen, Mei-Hsuan
    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是十九世紀浪漫樂派重要的德國作曲家,從小在書香門第的環境中受到文學薰陶,細膩的感知感受和富有想像力的藝術潛能,深深影響其創作手法和音樂風格。本論文探討鋼琴作品《狂歡節──四個音符的小景》(Carnival: Scenes mignonnes sur quatre notes, Op. 9, 1834-1835),是舒曼音樂與文學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組曲中二十個附上標題的小品,都有獨到的風格和特色,包含舒曼代表性的雙重性格人物,如第五首敏感脆弱的奧塞比斯(Eusebius)和第六首熱情激進的佛羅倫斯坦(Florestan)。此外,舒曼也巧妙地運用曾經的愛人艾妮斯汀娜(Ernestine von Fricken, 1816-1844)的家鄉小鎮名「阿許」(ASCH)中的四個字母,作為曲中不同組合的文字動機。這些創作風格與特色手法,皆可窺探舒曼的內心世界,亦全然訴諸於音樂之中,使《狂歡節》整套組曲富含多彩的音樂內容。本論文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動機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概述舒曼的生平和文學背景;第三章整理舒曼鋼琴曲的創作特點,並藉由對《狂歡節》的創作起源和音樂特色做進一步的探究;最後一章則分析演奏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