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林心蘋二胡協奏曲《密祉》之分析與詮釋
    (2023) 邱冠瑛; Chiu, Kuan-Ying
    林心蘋為近年活躍於臺灣的作曲家,近年來累積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三首作品為二胡協奏曲,《密祉》一曲是最多人演奏的,這首作品於2015年首演之時,筆者正於小巨人絲竹樂團中擔任團員,此次亦是筆者首次參與該團的演出,因此《密祉》一曲在筆者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發筆者想研究這首作品的動機。關於本文之研究,筆者將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文獻探討:第一部分為《密祉》演出影音資料,針對同為小巨人絲竹樂團伴奏的三個演出版本,比較相互之間的詮釋差異,並建構出樂曲的基本詮釋架構。第二部分為林心蘋相關之文獻,透過現有關於林心蘋之論文,從中了解林心蘋的音樂歷程、創作手法與理念。第三部分為《密祉》一曲所使用之素材《小河淌水》和《猜調》之相關文獻,筆者根據搜集之資料,對於《小河淌水》之作曲家生平、創作背景、曲式結構及發展進行詳細論述;《猜調》一曲以掌握其藝術特點及呈現其音樂風格為主。透過本研究,可以瞭解林心蘋的創作手法及理念,對於《密祉》一曲的創作背景及手法也有更清晰的理解。從研究中亦可以發現林心蘋在創作器樂作品上擅於展現樂器之特點,在演奏技巧上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演奏林心蘋的作品時,對於演奏者而言,是一種自我挑戰的過程。
  • Item
    臺灣當代揚琴作品《稻香情》與《天黑了》之分析與詮釋
    (2022) 饒心妤; Jao, Hsin-Yu
    回顧筆者十幾年學習揚琴的歷程,發現早期演奏的曲目多為大陸的作品,臺灣的作品相對較少,直到近幾年揚琴在臺灣迅速發展,原創揚琴作品開始受到重視,多位優秀的臺灣青年作曲家紛紛投入創作,並嘗試將在地所得的文化素材融入創作中,這也使筆者對臺灣當代揚琴作品產生興趣,進而促成此次研究。本篇以林心蘋《稻香情》與任重《天黑了》做為研究主題,希望透過筆者自身所學的專業,對作品的創作手法及理念進行探究,提出符合作曲家原意,又不失個人演奏想法的最佳詮釋。關於本文研究之相關文獻,目前已蒐集到多篇論文,文中也針對林心蘋與任重的音樂學習及創作歷程進行過研究;另外,關於樂曲素材之相關文獻,也蒐集到多本書籍、期刊、論文及網路資料,內容針對《稻香情》與《天黑了》創作時所用素材,包含了卑南族作曲家陸森寶與他的作品《美麗的稻穗》、作曲家林福裕與他的童歌作品《天黑黑欲落雨》,以及爵士音樂風格特點之所有素材相關文獻。透過蒐集來的文獻及訪談作曲家所得資料進行歸納整理與分析,協助筆者理解作曲家創作手法與理念,並以演奏者角度做樂曲詮釋探討。研究結果顯示,林心蘋為擅長以故事畫面創作的作曲家,在《稻香情》中她利用旋律來鋪陳,描繪出戰場中士兵思念故鄉之情及打仗時忐忑不安的情緒;而任重擅長將臺灣童歌與民謠做改編創作,這首《天黑了》結合了臺灣童歌《天黑黑欲落雨》旋律與爵士音樂的特點元素,形成兼具臺灣文化及爵士風格的創新作品。在詮釋演奏上,林心蘋本身具備揚琴演奏能力,她將自身經驗套入創作中,使《稻香情》有較多揚琴技術上的難度;而《天黑了》相對較無過多專業演奏技巧的問題,但也需費心思鑽研如何詮釋出樂曲中爵士風格特點,因此兩首作品也分別有著不同的困難之處需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