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之分析與詮釋報告
    (2011) 陳姿穎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1833年5月7日生於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在音樂上最明顯的影響便是作曲家們紛紛力求創新,在樂曲中展現自由的幻想及表現自我的風格,鋼琴作品中以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s)廣受歡迎,布拉姆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或許因為所受教育的關係,也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隨波逐流,仍依循著古典時期的傳統架構寫下三首鋼琴奏鳴曲。 本論文依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第三章探討其作曲手法的特色;並於第四章根據費許所著《布拉姆斯與其發展中的變奏原則》中討論布拉姆斯擅長的「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分析本作品的樂曲架構;第五章則以布拉姆斯所作《51首練習曲,作品六》解決困難的彈奏技巧,另外在術語、交響式語法、指法、踏板,本著能夠「透過手指表達內心情感」的觀念,為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詮釋。
  • Item
    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作品研究及詮釋探討
    (2014) 李蘭芝; LEE LAN CHIH
    本論文先從舒伯特家庭背景及求學階段開始介紹,在維也納畢德麥雅文化活動,累積著舒伯特的創作能量。接著從時代背景、管弦樂曲、交響曲,及《第五號交響曲》創作背景等方向進行研究,包涵分析作品段落及樂曲結構,探討指揮詮釋,最後筆者再做研究與排練的心得總結。
  • Item
    傾聽女性的聲音—探討以「女性」為主題之德國藝術歌曲 (取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沃爾夫作品為例)
    (2010) 闕欣怡
    隨著二十世紀西方女性主義的興起,性別議題獲得普遍關注,德國藝術歌曲中有關「女性」的題材也相當豐富,但國內少有人針對藝術歌曲中的女性形象作主題探究,因此筆者從此觀點切入作研究。德國藝術歌曲中女性的題材不勝枚舉,筆者將範圍侷限於部分作曲家的作品。以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及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四位作曲家的藝術歌曲作品為研究範圍。 上述四位作曲家的歌曲中,女性角色為數眾多,有的是故事中的主角,有的是詩人愛慕的對象;有幸福也有憂傷。筆者將部分歌中的女性做了分類,但以原創作的德文詩詞為主,外文翻譯成德文的作品不列入討論。 本詮釋報告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為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論文架構及參考 文獻。第二章為十九世紀德國女性生活概述,從當代社會背景一窺當時女性心理與情感,並分成貴族、中產階級及低下階層三部分做介紹。第三章則呈現詩人筆下各樣女性情懷,且依屬性分節列出,依序為文學作品中的角色、閨怨主題、工作勞動主題、母子主題、幽默主題,並將部份曲目列表整理。第四章為本文重心,筆者就前述四位作曲家的作品中,取其中八首具代表性的女性之歌作樂曲分析及演唱詮釋。第五章總結以上內容做結論。
  • Item
    歷史的遺珠?-觀舒伯特的歌劇《費耶拉伯拉斯》
    (2015) 林惟萱; Lin, Wei-Suan
    《費耶拉伯拉斯》是舒伯特第八部、也是最後一部完成的歌劇,因著先前累積的創作經驗與技巧,該劇亦是舒伯特最具規模與代表性的歌劇作品。然而,不論在19世紀還是今日,舒伯特的歌劇作品都未能獲得普遍的讚揚。即使經過1988年阿巴多指揮和2014年薩爾茲堡藝術節的製作演出,這部歌劇也未能重新獲得正面的評價與接受。舒伯特的歌劇作曲家身份,也因此遺失於人們的記憶之中。這個情況令人不禁要問,《費耶拉伯拉斯》究竟是被歷史忽略的大師之作,亦或,作品本身存在著某些本質性問題?本論文嘗試自費耶拉伯拉斯誕生的背景,劇本的形成、音樂戲劇的建構以及後人的接受,來解答上述的問題。透過這些檢視,可以解釋《費耶拉伯拉斯》的歷史地位,何以演變成我們今日對它的認知。
  • Item
    費迪南.大衛《渴望華爾滋之序奏主題與變奏》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19) 蔡佩妤; Tsai, Pei-Yu
    在十九世紀多樣化的音樂發展中,音樂特定的感覺、想法、情景都開始展現出來。而同時期,也有些作曲家取用他人的音樂片段作變奏主題素材,雖然保留原主題之結構,但會加入彈性速度及模糊調性之變化手法,以展現創作趣味。 筆者將探討費迪南.大衛《渴望華爾滋之序奏主題與變奏》單簧管作品,並分為四個章節。首先於第一章闡述研究動機與方法。在第二章藉由認識費迪南‧大衛(Ferdinand David﹐1810-1873)來瞭解當時樂曲創作手法與浪漫時期的變奏風格。於第三章分析《渴望華爾滋之序奏主題與變奏》之樂曲分析與詮釋。第四章則闡述結論。 希望藉由以上之研究與分析,深入體會大衛這首作品的演奏風格,並能更加精準的掌握演奏技巧與樂曲本身的豐富性以及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