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蕭邦四首鋼琴獨奏單樂章輪旋曲之分析與詮釋(2023) 翁柳艷; Eng, Liew-Yan「輪旋曲」(rondo) 最早可追朔至歐洲古老民間的歌舞,其創作從文藝復興時期 開始發展,並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發展悠遠。「輪旋曲」先是作爲樂曲裏面的其中 一個樂章發展,而後也發展為獨立的輪旋曲。本論文將著重探討蕭邦四首鋼琴獨立輪 旋曲,即《作品一》,《作品五》,《作品七十三》和《作品十六》。此四首作品皆 為蕭邦少年時期的早期作品。雖然此四首作品在思想感情以及寫作手法都不如後期作 品驚豔,但不乏美學價值。這四首輪旋曲都充分展現出年輕蕭邦的寫作天賦與活力, 巧妙地將傳統輪旋曲式適度創新,如拓展輪旋曲曲式架構。其中導奏、過渡段及結尾 段都被大幅擴大;樂曲以極其優美旋律寫作,透過不同和聲色彩及節奏特點,豐富樂 曲内容。年輕的蕭邦有活力且熱情,創作此四首作品時,堪稱蕭邦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蕭邦遊覽了各地的風光,心中充滿對田園風光的喜愛和大自然的熱愛。蕭邦在青年時期熱衷參與各種民間歌舞活動,並喜歡聆聽意大利歌劇;而這些都成爲了蕭音樂中的養分。本論文總共分爲六個章節。第一章的緒論將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以及方法。第二章則將討論輪旋曲的定義類型與來源發展。到了第三章,筆者將著重討論蕭邦音樂風格以及四首鋼琴作品。第四章寫作樂曲分析,到了第五章在探討樂曲詮釋。最後,第六章為結論。Item 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之分析與詮釋(2023) 黃泰為; Huang, Tai-Wei本論文探討之蕭邦《十二首練習曲,作品十》(Twelve Etudes, Op. 10)具有高度技巧性與藝術性,同時結合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的特色,在演奏技巧的訓練中融入音樂性與個性,成為以音樂和情感為主體,並兼具深度與美感之藝術精品,開創了音樂會練習曲的風潮。文中透過蕭邦的成長過程和經歷、社會時代背景、與作曲手法,研究蕭邦的音樂風格。樂曲分析與詮釋章節中,藉比較各練習曲中素材之應用與變化,如旋律、節奏、和聲、織度、寫作手法等,探討不同段落間的情韻與對比性,並剖析各曲所需之特定彈奏技巧。論文共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蕭邦之生平及創作特色;第三章探討練習曲之歷史、發展、與蕭邦練習曲的獨到之處,之後依序分析各練習曲,並研究技巧彈奏方式和音樂演奏詮釋;第四章為結語,統整及歸納十二首練習曲的練習要點。Item 蕭邦四首《敘事曲》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2021) 張宸瑀; Chang, Chen-Yu鋼琴詩人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在世時就已經受到重視,他的創作手法大膽且新穎,跳脫同時期的創作。蕭邦的作品都與鋼琴有關,鋼琴獨奏曲佔絕大多數,而他更以鋼琴首創「敘事曲」(Ballade)之創作,在他之後,許多作曲家也開始創作鋼琴敘事曲,在歷史上留下了非凡的成就。 本論文之內容在研究蕭邦四首敘事曲,以敘事曲之分析與詮釋為主,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蕭邦生平,介紹其生命歷程及背景,並講述蕭邦所受到之影響、時期之作品與音樂風格及特色。第三章為四首敘事曲之背景與分析,共分成四節,分別為探討蕭邦敘事曲之背景、樂曲形式與結構、調性與和聲以及節奏與音型。第四章為四首敘事曲之音樂詮釋,此章分成四節,分別研究蕭邦敘事曲中力度變化、彈性速度與裝飾性旋律、圓滑奏以及節奏上的處理,並提出筆者對於樂曲的詮釋以及演奏建議。第五章為結論,綜合敘述作品之特點以及統整筆者詮釋之方式。期望此篇論文之寫作與自己的彈奏與研究更上層樓,並能給予欲彈奏此作品者樂曲上的理解,以及詮釋上的建議。Item 何心惟大提琴學位音樂會樂曲解說報告暨規劃理念(2020) 何心惟; Ho, Hsin-Wei蕭邦: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六十五 蕭斯塔科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 法雅:給大提琴與鋼琴的六首西班牙組曲Item 敘事曲高潮鋪陳手法之探究(2010) 楊志凱第一章根據辭典等資料,對於敘事曲的字義與其特徵有所認知; 第二章探討樂曲創作背景; 第三章分析樂曲之樂段、樂句架構; 第四章以理論分析各種高潮鋪陳的手法,並根據所歸納整理的手法,藉著蕭邦與布拉姆斯的敘事曲作品,探究作品中的高潮點,以及高潮鋪陳所運用的手法,此為本文之重心; 第五章結論。Item 從鋼琴夜曲選粹探討夜曲風格發展(2009) 錢巧苓; Chien Chiao Ling長久以來,大都以為鋼琴「夜曲」最早是起源自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他所寫下的二十一首夜曲作品,一直是經典之作,尤其是作品九之二的降E大調夜曲,更是家喻戶曉,「蕭邦等同於夜曲」這樣的觀念甚至被引用在現今流行音樂創作上。事實上,第一個在鋼琴作品冠上’Nocturne’為標題的作曲家,是愛爾蘭的音樂家約翰.費爾德(John Field, 1782-1837),他曾嘗試用過不同的名稱,最後才選擇了’Nocturne’來作為他那抒情歌唱風格的小品標題。1812年在聖彼得堡他出版了第一首降E大調夜曲,是最早以「夜曲」為標題出版的鋼琴作品,比起蕭邦1829年所作的第一首夜曲作品(Nocturne in e minor, op. 72 No. 1,1855年出版),足足早了十七年。 但因為蕭邦將夜曲的風格推展到顛峰,不論在各方面如伴奏、旋律、和聲等創作手法,皆比費爾德來得更為精熟,以致於蕭邦在夜曲創作上的顯赫名聲,遠遠高於費爾德,而較忽略了費爾德在音樂史上的貢獻。然而,在音樂歷史上,費爾德的夜曲地位,可以說是蕭邦夜曲的先驅。 在費爾德開啟寫作給鋼琴獨奏的「夜曲」(Nocturne)之後,各國也陸陸續續出現夜曲作品,一方面或許也受到費爾德巡迴各國演出的影響,或多或少刺激了一些地方的創作,各國如法國、俄國、德國、美國、匈牙利、挪威、西班牙、巴西……等皆有作曲家相繼寫作為數不少的鋼琴夜曲作品。 在蒐集、整理資料的同時,發現目前國內有關鋼琴夜曲的研究,大多著重在單一作曲家的夜曲作品,諸如費爾德、蕭邦、佛瑞等。但在費爾德建立了夜曲基礎後,在不同空間、時間下,其他的夜曲作品相繼而生,是否依循著費爾德奠下的基礎來創作,還是有所突破?依循或突破的地方又是在哪些部分?又或是如何融合個人創作手法而使得夜曲風格有所改變?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激發起筆者想要一窺究竟的好奇心,在閱讀大量樂譜後,選擇以費爾德、蕭邦、佛瑞、巴爾托克、浦浪克及巴伯等六位來自不同國家或不同時期的作曲家,試以其較具特色的夜曲作品,作一研究與探討,並加以剖析比較。Item 蕭邦、布拉姆斯與巴拉基雷夫鋼琴詼諧曲之詮釋報告(2013) 劉運融; Liu,Yun-Jung詼諧曲在鍵盤音樂中最早的作品是出現在巴赫的第三號a小調組曲之第六樂章;接著,古典時期貝多芬將詼諧曲運用在奏鳴曲中,進而將詼諧曲取代了小步舞曲的地位,而詼諧曲也成為曲風輕巧的快速樂章;直到浪漫時期經由蕭邦的創作,詼諧曲終以嶄新、獨立的樂種進入高峰,成為詼諧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隨後,布拉姆斯與巴拉基雷夫兩位作曲家亦藉由蕭邦的創作理念,將詼諧曲加以發展,使詼諧曲之多變性拓展開來。 本文探討上述三位作曲家的鋼琴詼諧曲,以蕭邦第二號鋼琴詼諧曲作品三十一為出發點,進而探究布拉姆斯鋼琴詼諧曲作品四以及巴拉基雷夫第一號鋼琴詼諧曲作品八十四,就其風格特色與樂曲型式等進行深入研究。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詼諧曲的發展,第二至四章分別說明三位作曲家的生平背景、作品風格,並探討三首詼諧曲的創作背景、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第五章則是藉由前四章的研究與分析,將三首詼諧曲的特色進行比較;第六章為結論。Item 蕭邦《四首鋼琴即興曲》之分析與探討(2015) 吳明慧; Wu, Ming-Hui「即興曲」( Improptu )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準備而臨時創作的樂曲,也可能是突發時的靈感創作,因此一般篇幅都不大。到了浪漫時期,「即興曲」成為作曲家展現個人風格之樂曲,屬於當時代盛行的個性小品(Character picec), 它沒有固定的曲式,但通常以三段體(ABA)呈現;這種形式的曲種是經由作曲家接觸文學、美術、建築…等,其他領域藝術所得到的啟發。 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10- 1849 )是浪漫樂派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也被公認為「鋼琴詩人」。他在1835-1842年共寫了四首《即興曲》,其作品內容非常富有詩意,並將「即興曲」的特性發揮的淋漓盡致;創作手法看來像是自由、獨特,但卻是結構性非常嚴密的形式。本論文將從蕭邦四首《即興曲》分別為《降A大調即興曲,作品29》、《升F大調即興曲,作品36》、《降G大調即興曲,作品51》、《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作品66》(Impromptu in A flat major, Op. 29)﹑(Impromptu in F sharp major, Op. 36)﹑(Impromptu in G flat major, Op. 51)﹑ (Fantasie-Impromptu in c sharp minor, Op. 66)為主,研究範圍包括作曲家生平介紹、音樂家創作風格特色、樂曲結構之分析及演奏技巧詮釋。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敘述蕭邦生平、重要作品及音樂風格特色;第三章,介紹十七至十九世紀「即興曲」的發展與演變;第四至第七章,則針對蕭邦四首《即興曲》之樂曲架構及重要的音樂動機與素材作為分析,並對樂曲詮釋作探討,最後為結論。 藉由蒐集中外文書目、期刊、及搜尋一些網路資料、參考著名音樂辭典及閱讀他人撰寫之學術論文等,對於作曲家生平、風格,獲得一個較完整的概念。熟練樂曲、分析樂曲結構之組成、和聲進行、曲式及調性等;研究過程時常與指導教授討論演奏技巧、音樂語法。最後,綜合所有資料整理與歸納,再將所探究之結果分析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