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獨白與對話-長笛的獨奏曲與奏鳴曲
    (2020) 吳旻庭; Wu, Ming-Ting
    綜觀西洋音樂史,長笛悠久的發展歷史在各個時期的音樂作品中皆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遙自巴洛克時期的古長笛(flauto traverso),直至現今常見的德國貝姆式長笛(Boehm flute),其不論在樂器結構、材質、音域與吹奏技術上皆有很大的演進。而長笛作品的形式、內涵與演奏技法也隨著時代的邁進而不斷改變。 長笛的獨奏曲與奏鳴曲,兩種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恰似於日常生活中的獨白與對話。前者是長笛獨自的說白,後者則是長笛與鋼琴兩者之間的對話。獨白與對話以不同的說話方式傳達出一種情緒、一段故事或是一股思潮。在這場音樂會中,筆者將以獨奏曲與奏鳴曲兩種作品形式,詮釋各個時期的長笛經典作品,並在本樂曲詮釋報告中,闡述作品的創作背景、分析樂曲架構與作品詮釋方法。
  • Item
    保羅.亨德密特:《給長笛與鋼琴的奏鳴曲》 之樂曲分析暨詮釋
    (2014) 吳昀璇
    保羅.亨德密特為二十世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其創作的音樂種類豐富多元。身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之下,亨德密特與納粹政黨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影響他在音樂創作,作品中皆具有穩定與清晰性的德國風格。他也自創「中心音理論」並運用在作品中,更積極提倡「實用音樂」的概念。1936年,亨德密特為各項樂器寫奏鳴曲,因此寫作出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給長笛與鋼琴的奏鳴曲》。 本論文透過亨德密特的時代背景、創作風格與演變、創作手法、調性理論,以及《長笛奏鳴曲》曲式與古典奏鳴曲曲是的差異比較,進而分析與詮釋《長笛奏鳴曲》,最後總結亨德密特作品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 本論文關鍵字︰保羅.亨德密特、長笛奏鳴曲、中心音理論。
  • Item
    亨德密特《長笛奏鳴曲》之作品研究及詮釋探討
    (2014) 蘇筱淳
    保羅‧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為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教育家。他精通多種樂器、出版音樂理論書籍、積極作曲、創辦教育,音樂生活非常豐富。綜觀他的音樂成果,可說是把傳統音樂發揚光大的一位作曲家,他許多的作品風格皆使用以「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為主流的手法,使用巴洛克和古典樂派的音樂形式,與現代音樂的創作語言結合,創造出獨特的亨式音樂風格。獨奏方面除了筆者研究的這首《長笛奏鳴曲》(Sonata for Flute and Piano, 1936)之外,還有《八首小品》(Eight Pieces, Flute, 1927)和《迴響》(Echo, Flute and Piano, 1942),這些作品就是以此觀念為主軸而創作的。 本論文共分為四個章節來探討:第一章節為緒論,探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和方法;第二章節介紹作曲家亨德密特生平、各個時期的創作風格及《長笛奏鳴曲》之創作背景;第三章節著重於樂曲分析,依亨德密特創作背景與風格來探討此作品的創作手法;第四章節則是了解《長笛奏鳴曲》的創作背景、手法後,來實際探討演奏上的音樂詮釋,在演奏上有更進一步的幫助。
  • Item
    浦朗克長笛奏鳴曲樂曲分析暨詮釋報告
    (2012) 郭蕙萍; Kuo Hui-Ping
    浦朗克(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是二十世紀相當活躍的作曲家及鋼琴家,也是法國六人組成員之一,其作品豐富多元,音樂風格精練脫俗饒富法國風味,其最為經典的是他的室內樂作品,這也是他最擅長的創作形式。浦朗克晚期為三種木管樂器分別譜寫了奏鳴曲,這首長笛奏鳴曲是其中的第一首,以其最擅長的譜曲手法完成,除了有優美旋律之外,更完整呈現了新古典主義的復古樣貌,是長笛曲目中二十世紀現代主義的代表作之一。1957年首演後立即獲得熱烈迴響深獲好評,此曲為長笛音樂會中常被演奏的現代音樂曲目之一,也是長笛演奏者的必備曲目。
  • Item
    浦朗克長笛奏鳴曲之分析與詮釋
    (2009) 林尚誼
    法蘭西斯‧浦朗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的長笛奏鳴曲是二十世紀長笛作品的重要作品,雖然他一生中只創作了一首長笛作品,但不因為作者只寫了一首長笛作品就代表他對這個樂器的音色及擅長的部份不了解。 浦朗克一生創作了非常多的聲樂作品,包含歌劇、合唱曲、清唱劇與藝術歌曲,其中以藝術歌曲創作的最多,被稱為是佛瑞(Gabriel Fauré,1845-1924)以來最傑出的法國藝術歌曲作曲家。也因為他愛好人聲的旋律,所以運用在長笛奏鳴曲中可以發現旋律的線條非常優美,他的作曲風格偏好以簡單但悅耳動人的旋律作為主軸,再加上多樣的節奏型態、流暢的和聲進行以及調性轉移、突顯的音程及和聲外音,增添了樂曲的色彩變換及戲劇張力。 本篇論文探討浦朗克的生平、風格、作品和分析研究他的《長笛奏鳴曲》,了解他創作優美線條旋律的特點、細膩和聲進行的奧妙,並透過分析樂曲掌握這首作品內涵的理念和情感,以期幫助演奏者更能呈現出浦朗克想藉由作品表達的活力和渲染力。
  • Item
    穆給《潘神之笛》長笛與鋼琴奏鳴曲作品十五之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
    (2016) 王上芳; Wang, Shang-Fang
    長笛奏鳴曲《潘神之笛》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法國作曲家穆給(Jules Mouquet, 1867-1946)最為人熟知的長笛作品。以希臘神話中的角色潘神為樂思的軸心,整曲用音樂的語法描繪出潘神歡欣愉悅的在山林中悠遊,充滿魔力的笛聲喚醒了山林裡的同伴,時而熱鬧時而感傷的情景。 本論文以作曲家穆給為主軸,從他創作時期的歐洲社會文化環境,探究其音樂風格以及以希臘素材為主題的創作背景。接著針對穆給的這首作品做深入的樂曲分析,並探究其創作手法,最後融入筆者以樂譜中所附的詩詞做樂曲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