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2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琵琶指法運用與音樂關係之研究(2024) 劉芛華; Liu, Wei-Hua琵琶音樂最大的特色為指法於音樂中的運用,指法運用受樂曲類型、題材影響。琵琶今日所用的指法,在明清以漢字減字符號記寫,至民初改用簡化符號演變而來。本論文即梳理從明清至今琵琶指法符號的演變、續用情況與改變後之影響。探究傳統樂曲中,文、武曲在不同派別各家指法運用的代表性與獨特性。從現代創作樂曲中指法使用情況,觀察出作曲者的師承影響與個人風格、體現出音樂環境的變遷與審美思維的改變。琵琶指法自身帶有不同的聲響特性,筆者以此為依據,建構出「琵琶指法運用分析方式」,依照分析步驟分別為:指法、聲用、韻用、曲況、風格。「指法」為曲中各種指法使用情況,「聲用」與「韻用」為樂曲中指法分析角度,分別以「點」、「線」、「虛」、「實」、「輕」、「重」、「韻」七種現象歸納,得出該曲之指法運用特色:「曲況」,最後歸納出各家之整體風格。此分析方式能有效掌握關鍵指法運用,具體提出傳統中各家之風範,也能檢驗出現代樂曲指法運用之深度。分析對象以早期工尺譜至今非工尺譜中詳盡的指法符號,樂曲指法分析以民初後受西方音樂影響,將實際指法運用情況詳記於譜中的「演奏譜」為採用分析對象。第一章提出指法於中國音樂器樂表現之重要性,將「指法」明確定義,回顧當代琵琶研究現況,其中關於琵琶指法研究文獻分成從當代學者及琵琶家兩種觀點進行探討。第二章探討1762年至今琵琶工尺譜和非工尺譜中指法的記載與演變,並對指法提出新的分類方式輔以之後的分析。第三章建構琵琶指法運用分析法,對傳統文、武曲分別各挑一首樂曲,各以三種版本進行分析,論述指法運用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風格之關鍵原因。第四章與第五章是以筆者建構的分析方式,對1950年前、後琵琶家創作的樂曲進行指法運用分析。第六章則是探討近現代作曲家創作之琵琶樂曲指法運用,再將傳統、現代樂曲類型與指法運用關係進行統整歸納,並分析1950年後大陸與臺灣琵琶作品指法運用受音樂環境變化之影響而有不同的發展。第七章結論為反思琵琶指法符號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及近代琵琶創作樂曲中指法運用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Item 王範地、王直《瀾滄春曉》之音樂分析與研究(2022) 江宜柔; Chiang, I-Jou中國傳統器樂作品,皆有以地方音樂或少數民族音樂作為音樂素材創作之樂曲,以展現其地方韻味與風格特色,而琵琶作為中國代表性樂器之一,有許多具有地方風情特色的作品,而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創作的樂曲亦有許多。本文以王範地、王直所創作之樂曲《瀾滄春曉》作為研究主題,探討拉祜族音樂概況及在樂曲中之運用。本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作曲家及樂曲背景之探討,藉由文獻資料的收集與閱讀,透過王範地、王直兩位作曲家的生平與理論、樂曲創作背景及元素等追朔,進而釐清樂曲背後的創作由來及發展;第二部分為拉祜族音樂之探討,在內容方面,以拉祜族源流與發展做出發,介紹族群特有的文化及與音樂相關的生活方式,並進而研究拉祜族音樂體裁、特色及常見樂器;第三部分為《瀾滄春曉》樂曲的分析與詮釋,由上述的章節之研究及王範地琵琶指法的探討,藉此對應筆者對《瀾滄春曉》的分析與詮釋;第四部份則是結論,總結了每一章節中的重點,並闡述筆者在本文中所獲得之意義及研究成果。Item 羅永暉《人淡如菊》音樂分析與研究(2021) 林靖婷; Lin, Ching-Ting二十世紀,是一個音樂創作多元且文化融合的時代,新穎的現代作品便於此時問世。香港作曲家羅永暉便是一位專職現代音樂的作曲家,除了擔當無極樂團的藝術總監外,其作品亦在國際舞台上獲獎無數。自稱一人劇場的羅永暉創造的意境音樂劇場中,完成於2016年的《人淡如菊》在首演後大獲好評。其中,同名的琵琶獨奏曲《人淡如菊》旋即為此劇場之代表曲目。在作曲家的執筆下,廣受歡迎,堪稱意境音樂劇場的經典作品之一。本篇論文,針對琵琶獨奏曲《人淡如菊》的音樂元素、劇場語彙、演奏詮釋上進行整理與分析。全文共分為五章。方法上,為探討本篇研究內容的寫作、文獻整理以及寫作方向。結構上,為探究本作品之架構及其動機。技術上,為將筆者演奏之詮釋以及技巧。希冀,透過本論文,留下具參考價值的學術文章,為未來學子盡一份棉薄之力。Item 劉德海《金色的夢》音樂分析與研究(2021) 蔡卓芮; Tsai, Cho-Jui劉德海一生致力於琵琶音樂藝術研究,具有獨特的創作理念與自身體會的哲理,包括「正反彈」指法,與「金三角」、「中和」、「剛柔並濟」等音樂觀。秉持對於音樂創作嚴謹的堅持,經歷無數改編、移植國外樂曲、新編古曲的歷練,在自身悟出的音樂觀與教育觀的基礎上大膽改革和創新,相繼創作了《人生篇》、《田園篇》、《宗教篇》及尚未出版等琵琶作品。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劉德海先生作品的創作特色,透過實際演奏釐清詮釋概念。此作品為「田園篇」當中的《金色的夢》,在蒐集資料、分類、歸納、音樂分析、訪談等方法中,整理劉德海先生的個人背景與理念,研究「田園篇」中的音樂藝術價值,分析《金色的夢》結構與詮釋,歸納音樂觀與教育觀的個人哲學如何運用在作品當中。Item 傳統琵琶曲目研究(2011) 許牧慈; Hsu Mu-tzu本論文研究中國傳統樂器「琵琶」以獨奏形式發展過程中所涉及之歷代曲目,包含曲目列舉、曲名探源、文獻探討、譜式介紹與傳譜研究、樂曲功能、體裁、風格之分析以及版本比較、曲目數量估計、曲目分類以及曲目源流概述。 本論文章節之安排如下:第一章序論,說明研究目的、範圍,每部分不同之研究方法和撰寫方式,研究之條件與限制。第二章說明琵琶獨奏形式之特殊性與發展過程,琵琶曲目研究之意義與背景,此部分實為研究範圍和研究資料的進一步界說。第三至六章依時代先後以及樂譜記載狀況分類,逐首列舉並探討歷代琵琶樂曲。第三章列舉僅存文字記載而無樂譜之曲目,並對文獻中記載之資料作梳理,嘗試勾勒出此類樂曲之屬性風貌;第四章探討唐、五代時期以二十字譜式記載之樂譜、曲目,包含譜式研究之回顧、曲目列舉及分析;第五章則探討工尺譜式之樂譜與樂曲,此部分深入探究樂譜輯曲方式,選取對曲目研究有意義之樂譜,並詳細考慮各種樂譜所列出之樂曲、曲目數量。第六章是對第五章所列樂曲之橫向比較,工尺譜式所載之樂曲,在各傳譜間有重疊者,在此章作詳細的比對,首先將各譜本中相關樂曲名實關係作較徹底的梳理,另外也對一樂曲在不同譜本中呈現出的變化發展過程作一探討。第七章將所有列舉之曲目,作不同切入點的分類,以呈現琵琶曲目之特點、屬性、歷史發展。第八章結論,則提出本論文之研究成果、侷限與意義。 琵琶歷史悠久,沈澱豐厚之文化意涵;音樂風格縱橫開闔,極具縱深,實為中國文化中重要的部分。樂曲是樂種的軟體、靈魂,本論文以宏觀的視點,透過曲目的詳細列舉與源流研究,對琵琶音樂之歷史、美感手法、功能與在文化中產生的意義,反能得到更深入的認知和領受。Item 從我的作品談琵琶音樂的創作(2007) 劉欣宜琵琶的音色、指法、與時間觀是在寫作琵琶音樂時必須了解與掌握的特色;研究者本者對琵琶音樂的熱愛,在汲取傳統的精華與加入創新的想法中取得立足點,希望透過文獻的研讀與創作的實踐,在研究與分析之後,研究者將所理解與發現的寫作技巧做有系統的整理與探討。Item 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暨自我創作分析(2015) 鄭聿恬; Yu-Tien, Cheng二十世紀以來,西方作曲家發展出許多不同流派的創作風格,而東方作曲家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日本作曲家武滿徹(Toru Takemitsu, 1930-1996)便是代表人物之一。創作初期受到法國音樂與二十世紀西方技法的影響,而後重拾自身的東方文化,結合東西方語彙,形成獨特的風格,在他的音樂中流盪著自然的時間與空間感,體現日本文化精神。 本論文主要從創作理念、記譜法、曲式、音形、聲部與和聲作為切入點,分析尺八與琵琶雙協奏曲《十一月的腳步》(November Step, 1967),並探討武滿徹的音樂美學觀,最終以自我創作之分析,論述其觀念對自身之影響。Item 南管打線指法研究(2009) 王雅慧本論文為針對單一南管指法所進行的研究,目的是了解打線指法在歷史上、記譜法及實際演奏所呈現的現象,以期由此對南管打線指法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序論介紹南管打線指法的歷史淵源、目前相關的學術研究情況、本研究的範圍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指套與譜以《閩南音樂指譜全集》為本,曲以《南管名曲選集》為據,將針對打線指法作一系統的分類與定義,以樂曲種類分別,論述各自的打線指法運用情形。第二章亦以《閩南音樂指譜全集》和《南管名曲選集》為研究對象,深究打線指法在樂譜中的運用情形。 第三章討論打線指法在各套現存的指譜集中所記錄的情形,並與《閩南音樂指譜全集》所錄樂譜內容進行比較。第四章以實際的南管器樂曲:指套〈花園外邊〉和譜〈陽關三疊〉的尾聲部份演奏為例,將之與《閩南音樂指譜全集》所錄比對,以觀察打線指法在實際演奏中之運用情形。Item 從琵琶指法探討樂曲中琵琶語法的運用(2013) 鄭亦鈞琵琶在其兩千年的歷史中,累積出無數作品,這些作品的內涵就像是中國文化的縮影,舉凡戰爭、大自然、宗教等,都是琵琶樂曲中的元素,這些歷史經驗正是琵琶的靈魂所在,能夠扮演這樣一個富涵文化深度的角色,在於琵琶廢撥彈為指彈後,創造了更多指法,製造出更多音響層次與豐富的音色變化,這些多樣的指法,使得琵琶能夠模擬出各式各樣的音色,例如:樂器聲、金屬聲、人聲等,除了聲音的模擬外,也可以比喻某種情緒,或是營造氣氛來象徵某種情境,這三種手法:模擬、比喻、象徵,都是琵琶語法中常見的運用方式。 因此筆者希望透過從這三種琵琶語法的底蘊,來探討琵琶指法在其中的使用方式以及演奏詮釋。文中先根據文獻資料整理出琵琶指法的種類,再從樂曲分析、詮釋探討等方式,觀察琵琶指法如何落實於樂曲演奏中,並探討同樣的意圖,利用不同的指法,會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方式;或是同一個指法,如何表達出截然不同的情緒或氛圍。 藉由這樣的比較探討,可以了解語法與指法之間的相互關係,也能觀察到琵琶樂曲內涵的展現,指法只是一種客觀的媒介,樂曲中的精神傳遞,還是透過演奏者詮釋上賦予生命,從千年前的指法經過不同的再創新,到現在還是不斷的推出新的風貌,也讓筆者感受到「傳統」不是永遠的,「創新」也不是絕對的。Item 探析維吾爾族和彝族音樂素材創編之四首琵琶曲-以《天山之春》、《春蠶》、《彝族舞曲》、《火把節之夜》為例(2011) 林玟君; LIN,WEN-CHUN中國是一個族群多元的地方,因此,在文化、語言、音樂等,彼此都會互相的影響、融合,在琵琶樂曲上,也可以發現這樣的情形。本篇論文中,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少數民族音樂的素材在琵琶樂曲上的應用。將要探討的內容如下: 緒論: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和步驟等。並且從中國少數民族的概況切入,緊接著,再介紹音樂體系的劃分,分為中國音樂體系、歐洲音樂體系和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三個音樂體系。藉由杜亞雄先生將中國地域內的民族分為八大組,並且說明這八大組少數民族音樂使用的音樂體系;例如:「北方草原組」主要是使用「中國音樂體系」;「中亞綠洲組」的音樂將上述述的三個音樂體系都採用了。 第一章:主要是介紹「維吾爾族」,其中包括:維吾爾族的概要;維吾爾族的音樂體裁和特色;維吾爾族主要特色樂器和樂器演奏風格。。 第二章: 對於以維吾爾族音樂來改編的《天山之春》之樂曲改編背景、內涵,還有其音樂內容加以分析和詮釋。 第三章:對於劉德海先生以維吾爾族民歌為素材所創作的《春蠶》之創作背景,及樂曲內容加以分析與詮釋。 第四章:主要先概述彝族的「語言」、「生活」和「特別節日」等彝族的音樂背景。接著,介紹彝族的音樂體裁;在這部分,彝族因為受居住地的地形環境影響,因此又可以分為四川、雲南、貴州三地,這三個地區的彝族又有各自音樂特色的豐富現象。 第五章:對於以彝族音樂素材來創作的《火把節之夜》,進行樂曲創作背景探討,及樂曲內容進行分析與詮釋。 第六章:分析以彝族音樂素材來創作的《彝族舞曲》,探討其樂曲創作背景,和其樂曲內容之分析與詮釋。 結論:統整前面六章的內容,對於分析與詮釋的四首樂曲作一個總結性的結論,並比較新疆維吾爾族和彝族在音樂特點上的異同。並且提出在演奏或詮釋方面,對於相關的琵琶樂曲的音樂的詮釋和分析。 彝族和維吾爾族的音樂特點和琵琶樂曲運用上的相關聯,將在本篇論文的內容中作深入的探討和分析。期待本研究可以讓更多的演奏家在演奏運用到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創作的琵琶曲時,有另一番的詮釋和音樂感受,帶給聆聽者更深刻的音樂;也期待更多的作曲家,能充分的發揮琵琶的演奏技巧和樂器特色,加以結合各地方少數民族和其它地區的音樂創作,使琵琶音樂更加多元和豐富。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