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德沃札克《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3) 巫竑毅; Wu, Hung-I
    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德沃札克《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的歷史地位與其價值,德沃札克於1875年獲得奧地利國家獎助金 (Austrian State Stipendium) 後,他的作曲家生涯正式走向國際,《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便是此時期的作品,然而此曲卻到了十三年後的1888年才正式由西姆洛克 (Musikverlag Nikolaus Simrock) 出版社出版。此曲以標準交響曲形式寫成,分為四個樂章,曲式分別為奏鳴曲式、三段曲式、詼諧曲、奏鳴曲式,結構上承襲古典時期的形式。音樂上則能看出受到貝多芬、舒伯特、華格納等音樂家的影響,德沃札克巧妙地結合波希米亞地區的音樂元素,使此部作品成為他交響曲作品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本文將探討德沃札克的生平、《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藉此分析此部作品所受到的影響,並分析音樂和聲、動機素材之運用,再以指揮者的角度剖析指揮技術輔以研究者排練的實務經驗歸納出詮釋觀點。
  • Item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作品九十三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0) 林亦輝; Lin, Yi-Hui
    《第八號交響曲》(Beethoven Symphony No. 8, Op. 93)於1812年完成,為貝多芬九首交響曲中唯一一首並未有題獻對象的交響作品,本曲共有四個樂章。本論文將針對生平、創作背景、九首交響作品等關係進行參考,並將第《第八號交響曲》各樂章進行分析,並比較不同版本有聲資料,歸納研究者於樂團排練操作、演出過程中,所需注意之重點及特色為指揮詮釋報告依據。
  • Item
    莫札特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布拉格》K. 504指揮詮釋
    (2019) 黄旭吟; HUANG, Hsu-Yin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為奧地利作曲家,自幼即顯露出超凡的音樂才華,是著名的「音樂神童」,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同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大師」。 《布拉格》交響曲共三個樂章,是莫札特1781年至維也納定居後唯一一首非四個樂章的交響曲,與莫札特其他交響曲的輕快明亮相比,這首曲子的風格一開始顯得較為沉重嚴肅。曲子以情緒濃厚的慢板開始,進入主題後,雖然速度轉成快板,卻隱約透露著不安的情緒,甚至莫札特刻意放棄輕快的小步舞曲,而以第三樂章急板結束這首充滿戲劇性起伏的交響曲。 透過本文主題的研究,可以瞭解莫札特交響曲的特色及古典樂派交響曲之發展脈絡。在指揮技巧上,則可以有系統的分析拍型、手勢預備動作及樂句處理與運用,對於音樂線條的表達與排練效率皆有幫助。研究者首先由生平及創作背景研究,曲式分析,探討指揮詮釋,最後在結論部分綜合三個樂章做綜合統整分析。
  • Item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12) 江琳心
    本論文從貝多芬生平、耳疾所影響的個性與交響曲創作風格著手,再依《第七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與音樂特色以及分析樂曲曲式等方面進行研究,並經由不同指揮家之詮釋語法與筆者指揮樂團之實際狀況,來做指揮詮釋探討與比較。
  • Item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指揮研究
    (2011) 蔡文馨; Wen-Hsin Tsai
    本論文先從維也納時期的貝多芬生平、成熟時期的交響曲風格,及音樂調性與個性的關係探究,再針對《第八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音樂特色和節拍速度標示等方面進行作品研究,最後分析各樂章曲式,並提出筆者經實際排練與演出後的指揮詮釋報告與指揮實務紀錄。
  • Item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
    (2010) 周道揚; Chou, Tao-Yang
    《第二號交響曲》是浪漫時期的先河。貝多芬在此樂曲之中,開始於音樂中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第三樂章更是打破古典樂派以小步舞曲形式寫作,以詼諧曲命名之。 本論文從第二章<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來了解他的音樂風格及精神,第三章<本曲概述>,將《第二號交響曲》從其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配器分析與表情記號分析等來進行研究。第四章針對筆者個人的指揮研究經驗,將其依從拍號、速度記號、力度記號、延長記號、表情記號等之詮釋進行探討。第五章則透過樂譜版本的不同、指揮家的詮釋以及《第二號交響曲》與其前後交響曲作品來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分析。
  • Item
    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
    (2008) 許靖敏; Hsu Ching-Min
    本論文除了探討了解貝多芬的生平和時代背景,第七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和曲式分析之外,將重點放在第五章的指揮詮釋,以及第七章的結論。第五章分享了自己親自指揮第七號交響曲之後的經驗與想法,並搭配研究部份的有聲資料,進而學習其他指揮家的風格,期許能夠找出自己欣賞,並適合自己的指揮釋。第七章的結論分為兩項,第一項談論貝多芬對世人的影響,第二項將分享筆者實際演出音樂會的心得。 貝多芬的作品有著嚴謹的結構和值得學習的內涵,藉由學習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筆者希望能對曲式的分析和詮釋能有更多的領悟,指揮上希望能增進基礎的實力,在未來實際帶領樂團時,希望能夠發揮所長,將這一次的研究作為助益。
  • Item
    蕭士塔高維契《第九號交響曲》指揮詮釋
    (2008) 林韻; YUN LIN
    古典時期、浪漫時期的交響曲作品較廣為人知,而現代樂派作曲家在交響曲的產量大為減少,但蕭士塔高維契的十五首交響曲作品,直至今日,其作品的質與量仍是無人超越,在洋洋灑灑的交響曲作品當中,《第九號響曲》與其他動輒近一小時或七十多分鐘的宏圖鉅作比較下,是一首十分反常的「小品」,因而本論文由探討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九號交響曲》,進而了解作曲家的音樂內涵,並探討《第九號交響曲》在指揮上的詮釋與實踐。
  • Item
    普羅高菲夫《古典》交響曲之作品與指揮研究
    (2006) 陳玉淩
    許多人剛接觸普羅高菲夫的音樂,都是從《彼得與狼》(Peter and the Wolf)上手,其音樂靈活結合故事性,並透過人物角色讓聽眾瞭解樂器的音色與特性。此作品為普羅高菲夫中年回歸蘇聯後的創作,雖是極為成功的兒童音樂,但卻不是他的典型創作類型。《古典》交響曲亦非普羅高菲夫的典型創作風格,但從這些作品,我們才能有幸發掘普羅高菲夫不同的音樂觸角,以及其作曲領域的寬廣浩大。 本論文由普羅高菲夫的交響曲編號第一號──《古典》交響曲深入探討作曲家音樂的內涵與理念,以及《古典》交響曲在指揮與演奏上的實踐。雖然在作曲家六十多年的人生中,這首曲子僅是他前三分之一歲月的創作里程碑,但仍能窺得普羅高菲夫豐沛的創意、「傳統」與「創新」濃纖合度的搭配融合,以及個人獨特的風格語言。第二章概略介紹作曲家的生平,以及政治牽動文化策略的大環境下,對於作曲家創作的影響;而作曲家的音樂語言、創作風格亦為本章重點。第三章詳列《古典》交響曲相關的論述,包括普羅高菲夫七首交響曲的概述、《古典》交響曲創作的歷程與背景、評論家對於此作品的見解,以及二十世紀初作曲家回歸小型編制創作與此作品的關連性。第四章針對此交響曲的樂曲作詳細的曲式分析。第五章則正式進入指揮與演奏上的討論。至於前輩指揮家們曾經灌錄的唱片錄音,風格迥異的各家詮釋探討,則為第六章的重點。
  • Item
    孟德爾頌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義大利>指揮研究
    (2010) 吳育芬
    孟德爾頌在1830年到義大利旅行,當地的風土人情觸發了孟德爾頌的創作靈感進而完成A大調第四號交響曲.本論文由當時的社會環境及孟德爾頌的養成教育出發,並分析和詮釋此首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