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舒曼《大衛同盟舞曲,作品六》之分析與詮釋(2023) 朱怡蓁; Chu, Yi-Chen在十九世紀百花齊放、多采多姿的浪漫樂派時期,羅勃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為十分具代表性的德國音樂家。舒曼在學習與創作的路上,受到許多音樂大師影響、文學思想的啟發,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與敏銳度,使他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展現了無拘無束、充滿想像力的獨特風格。在舒曼的創作生涯中,德國文學家尚.保羅(Jean Paul, 1763-1825)對他的影響尤其深遠,且帶給他創造虛構角色的靈感—積極外向的弗羅倫斯坦(Florestan)與溫和內省的歐澤比烏斯(Eusebius),讓他矛盾的內心世界得到寄託。這兩個對比角色也成為他文學評論與音樂創作的發言人,經常出現在他的文章和樂曲中。《大衛同盟舞曲》便是一個最佳範例,鮮明的對比性格穿梭在十八首小品中,筆者期盼能透過研究此作品更加了解舒曼的創作特色以及在樂曲中賦予的心境,進而對演奏詮釋有充分的體悟。本論文於第一章提出研究此作品之動機與展演理念,並說明研究方法與學理基礎參考;第二章探討舒曼鋼琴音樂的分期特色以及他所創作的性格小品;第三章陳述《大衛同盟舞曲》的創作背景以及將樂曲特色作分析統整;第四章針對演奏此作品時的各種詮釋面向作探討與整合;最後於第五章歸納出結論。Item 舒曼聯篇歌曲《女人的愛情與生活》的分析與詮釋(2023) 高紹恩; Kao, Shao-En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出生於書香世家,童年的文學養分讓他對文字有著不凡的敏銳,在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有過人的天份。在《女人的愛情與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Op.42) 中,他用鋼琴動機巧妙串連整部作品的手法,讓詩因著樂音更為響亮且令人著迷。他在音樂編排上的細膩與獨到,也開拓了德國藝術歌曲 (Lied) 的發展,於鋼琴、歌者演唱與詩詞意象的連結具不可磨滅的開創性。本論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在於揣摩舒曼於創作聯篇歌曲《女人的愛情與生活》時所受到的外在影響與內在心境,以期了解本作品在時代裡特殊的定位,探尋在後世價值中的不可替代性。筆者將分為六個章節闡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探討十九世紀德文藝術歌曲興起的因素;第三章則是聚焦於舒曼的生平與其藝術歌曲作品;第四章闡述夏米索的生平與文學特色;第五章就《女人的愛情與生命》中每一首歌曲作分析及詮釋;第六章為結語,期許藉由本詮釋報告對作品的探討,能更深入暸解舒曼、夏米索在作品當中深藏的美好,並用歌唱為這部作品注入新的能量。Item 舒曼《彩葉集》作品九十九之分析與詮釋(2022) 湯娟萱; Eunice, Regina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為十九世紀浪漫時期音樂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在其眾多音樂作品中,鋼琴作品為重要的代表。而從所有的鋼琴作品裡面,其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是較有特色的曲種之一。舒曼性格小品主要以套曲形式呈現,而裡面的每首小曲具有各自的特色。1852年出版的《彩葉集》作品九十九(Bunte Blätter, Op. 99)是舒曼在1836至1849年創作的小曲所組成的套曲,裡面包含約十三年期間創作的小品。綜觀《彩葉集》裡面的十四首小品中,不但可探究舒曼在曲式架構、節奏特色、旋律素材及調性和聲等方面之特色,也可以發現舒曼透過這些素材的多元組合,呈現出迥異不同性格及情緒,使音樂極富幻想而豐富多彩。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概述舒曼之生平及探討其鋼琴作品及創作特色;第三章為舒曼《彩葉集》之創作背景及進行樂曲分析之探討;第四章為《彩葉集》在速度、節奏、運音法、力度及踏板等方面作樂曲詮釋之探討;最後,第五章為結論。Item 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五十四之指揮詮釋(2022) 吳柏儒; Wu, Bo-Ju羅勃・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為德國浪漫派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唯一完整三樂章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不僅第一樂章原為單樂章的《A 小調鋼琴與管絃樂合奏幻想曲》,在相隔四年後,舒曼加上另外兩個樂章,使之成為完整三個樂章的鋼琴協奏曲。此曲以單一主題貫穿全曲,樂團與獨奏間時而抗衡,時而融合演奏主要旋律,完整承襲了古典樂派協奏曲的風範,及結合當時代炫技手法,因而成為浪漫時期鋼琴協奏曲的經典之作。本文將以舒曼創作《A小調鋼琴協奏曲》時的生活處境,探討其創作此曲所帶來的影響,透過深入分析動機與素材之使用,以指揮者的觀點分析指揮技術及排練上的經驗並探討其詮釋方法。Item 羅伯特・舒曼《蝴蝶》作品二與《維也納狂歡節》作品二十六之音樂分析與詮釋(2023) 賴韻妃; Lai, Yun-Fei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56)為德國十九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舒曼富有深厚的文學涵養與獨特的音樂天賦,舒曼在音樂中展現個人獨特的風格和詩人般的情感,創作手法如,特性作品 (character piece) 、「引用」音樂 (Musical Quotation) 、音樂與文字密碼、「佛羅倫斯坦」與「優賽比斯」之對比性格等,皆為原創之音樂風格。本書面報告將探討舒曼《蝴蝶,作品二》(Papillons, Op.2) 和《維也納狂歡節,作品二十六》(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26),此兩首特性作品為研究之主題。《蝴蝶》由序曲與十二首小曲組成之套曲,需完整演奏全曲;《維也納狂歡節》為五首具有標題性的組曲作品,可以單獨演奏其中樂曲,也可以整組演奏。本報告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舒曼創作風格概述,包含舒曼的生平簡介及音樂特色;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探討《蝴蝶》與《維也納狂歡節》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分析和詮釋探討;第五章為結語,統整書面報告之內容與筆者個人之觀點,期盼給予演奏者與相關研究者參考之資料。Item 舒曼《幻想曲集》作品十二分析與詮釋(2022) 黃怡瑄; Huang, Yi-Syuan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為 19 世紀浪漫樂派著名的作曲家及音樂評論家。心思細膩的舒曼,將內心世界創作成無數樂曲,其中鋼琴作品以性格小品(Character piece) 最具代表性。此外,自幼飽讀詩書的他有著豐富的文學涵養,喜愛將文學意念融入音樂中,獨特的音樂風格使他在浪漫樂派中佔有一席之地。文中所探討的《幻想曲集》作品 12 (Fantasiestücke, Op.12) 即是舒曼以德國文學家霍夫曼 (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 1776-1822) 的短篇小說《卡洛特風格的幻想故事曲集》(Fantasiestücke in Callots Mania) 作為命名八首小品標題的靈感,藉由描述性的標題體現出音樂的意境且成為詮釋上極為重要的線索。本文以舒曼之生平作為開端了解其生長背景及性格的養成,並探討兩位德國文學家尚.保羅 (Johann Paul Friedrich Richter, 1763-1825) 及霍夫曼對舒曼鋼琴創作的啟發及影響。接著簡述幻想曲曲式發展並研究此作品之背景。最後以客觀之角度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節奏與調性等元素並加入自身詮釋觀點展現此曲之音樂內涵。Item 舒曼《四首賦格》作品72 與《七首小賦格形式的鋼琴曲》作品126 之分析與詮釋(2021) 李昕蒓; Lee, Hsin-Chun賦格 (fugue) 於 14 世紀時出現,經過長時間演變,在約翰・塞巴斯蒂安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時發展至巔峰,浪漫時期後更持 續變化,展現迷人新穎的面貌。賦格嚴謹清晰的架構與豐富的音樂層次,是 理性與感性的融合,它外在繁複的技巧輪廓與內在蘊含的感染力,讓音樂家 們為其著迷,並通過創作來表達對賦格的喜愛。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為十九世紀浪漫派代表作曲家之一, 透過創作將他心中的音樂價值向世人推廣,作品展現他敏感矛盾的性格和豐 富細膩的情感。舒曼年輕時喜歡研讀巴赫的作品,極力向大眾推崇巴赫的賦 格作品,當他的健康與心靈經歷各種磨難後,晚年試圖從巴赫嚴密堅實的音 樂中尋求安定,更依賴對位創作來調整思緒,以求平衡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本文所探討的《四首賦格》(Vier Fugen, Op. 72) 及《七首小賦格形式的 鋼琴曲》(Sieben Klavierstücke in Fughettenform, Op. 126) 為舒曼晚期的賦格作 品,曲名直接使用賦格的詞簡單地表達作品的內容,形式上則透過賦格的 對位手法與音樂特色的結合,呈現優美多變的旋律線及內心雙重的性格對比, 兩組作品皆充滿舒曼獨特的音樂風格與真摯情感。本論文分為六個章節,希 望先透過探討賦格的背景與舒曼生平,來了解賦格對於舒曼的意義和影響, 接著透過樂曲的分析,深入理解兩組作品的架構和特色,並揣摩舒曼內心想 要傳達的情緒運用在演奏詮釋中,期望藉以更接近舒曼賦格作品欲表現的意 義。Item 舒曼《兒時情景,作品十五》與《森林情景,作品八十二》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2021) 聶憫恩; Nieh, Min-En羅勃‧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為十九世紀浪漫樂派重要作曲家。自幼受到父親經營的出版事業所影響,栽培了舒曼的文學素養。文學中幻想與想像的成份、個人情感的表達,皆深深影響舒曼的音樂創作。在舒曼的鋼琴作品當中,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是最具代表性的。短而小的篇幅但具自由想像的風格,從本文所探討的《兒時情景》(Kinderscenen Op.15)與《森林情景》(Waldscenen Op.82)可以一探究竟。 《兒時情景》以套曲呈現13首小品,為舒曼懷念童年回憶的作品,創作於1838年,正是舒曼鋼琴作品活躍的年代。《森林情景》以套曲呈現9首小品,與詩詞連結,是一首含有森林一日生活想像的作品,創作於1848年,屬創作於舒曼較晚期的作品。兩曲相隔了10年的時間。 本詮釋報告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的緒論先說明了此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就著舒曼的生平與其重要之個性小品創作風格,說明選定研究《兒時情景》與《森林情景》之原因;第三章與第四章則分別研究《兒時情景》與《森林情景》的創作背景、曲式結構設計、旋律動機與節奏動機使用的探討。透過不同層面的研究,在第五章比較兩首作品創作手法的異同處,並於第六章總結在兩作品中,舒曼內心欲表達之意涵,以給予演奏上之建議與詮釋。Item 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作品研究(2012) 蕭文妍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R. Schumann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129)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及德佛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的大提琴協奏曲被譽為最高傑作。舒曼以大提琴歌唱出細膩而不浮誇的音樂,他認為音樂的目的在反映心靈的狀態,所以周詳地為大提琴設計了此協奏曲,簡樸的管弦樂手法,讓大提琴的主奏保持明確的平衡,在獨奏大提琴上要求高度的技巧,但不是外顯的華麗動態,而是將技巧完全的融入在音樂中,講究深邃且觸動人心的音樂內涵。 本研究報告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筆者的研究動機和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的生平與創作風格,論述十九世紀的時代背景和音樂風格,以及舒曼的一生;第三章為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樂曲分析;第四章為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詮釋演奏,探討樂曲的音樂詮釋和演奏技巧,以及CD版本比較,第五章為結論。Item 舒曼《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之詮釋報告(2014) 鄭文雯; Wen Wen, Cheng19世紀浪漫時期的音樂思潮已逐漸走向自由,作曲家在曲式、和聲音響與作曲技法上都多有創新,不再拘泥於格式上的規律,本篇詮釋報告研究之《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F-sharp Minor, op. 11, 1833-35)為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首次使用大規模的奏鳴曲式創作,在樂曲規模、曲式架構、調性轉換、比例分配上,皆與傳統奏鳴曲式大有不同。在屬於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中,舒曼皆大幅度的再現發展部的段落,僅在調性上略做改變,其他素材幾乎完整再現;調性安排上喜用三度轉調,已不受傳統奏鳴曲式中主屬調或關係大小調之對比性的約束,而是自成格局,特別於第一、四樂章,從各段落間之調性關係可發現舒曼常轉至「三全音」(tritone)音程關係的遠系調,亦是一大特色。 此篇詮釋報告先從本曲之創作背景出發,探討其音樂風格與創作手法,並提出樂曲分析和演奏詮釋上的看法,期能對此曲有更完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