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舒曼《狂歡節,作品九》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黃麗蓉; Huang, Li-Rong
    德國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以鋼琴音樂、藝術 歌曲以及交響樂和室內樂作品聞名,為浪漫時期的音樂做出重大貢獻,並發展許多新 的音樂形式。對音樂和文學的雙重興趣,培養他成為歷史知名的音樂評論家。舒曼是 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人物,他的創作深深影響後世的作曲家。舒曼受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的音樂和德國詩人尚.保 羅(Jean-Paul Richter, 1763-1825)的文學影響,舒曼的許多音樂評論都帶有明顯的尚.保 羅風格的印記。舒曼的作品主要受到貝多芬、舒伯特,甚至是與他同一個時期像是孟 德爾頌、蕭邦等人的影響,但尚.保羅對他在音樂創作上的影響也和這些人一樣的重 要。分析作品《狂歡節,作品九》(Carnaval, Op. 9)之前,本文將暸解舒曼的生平與 其如何受尚.保羅文學之影響,並介紹舒曼早期創作中與《狂歡節,作品九》相關的 作品,針對《狂歡節,作品九》的創作背景,以及音名密碼、引用之虛擬角色與套曲 形式,對此曲與舒曼早期作品共同之創作特色做概述。第二部分為論述作品在曲式、 旋律、節奏、和聲上的獨特性,並在調性、結構、速度及表情術語等面向,分析舒曼 的創作手法。在本文中將以《狂歡節,作品九》樂曲詮釋為主體,探討並分析二十一 首個性小品中的暗示,並分享對此獨特音樂風格的詮釋見解。
  • Item
    舒曼聯篇歌曲《女人的愛情與生活》的分析與詮釋
    (2023) 高紹恩; Kao, Shao-En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出生於書香世家,童年的文學養分讓他對文字有著不凡的敏銳,在詩詞與音樂的結合有過人的天份。在《女人的愛情與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en, Op.42) 中,他用鋼琴動機巧妙串連整部作品的手法,讓詩因著樂音更為響亮且令人著迷。他在音樂編排上的細膩與獨到,也開拓了德國藝術歌曲 (Lied) 的發展,於鋼琴、歌者演唱與詩詞意象的連結具不可磨滅的開創性。本論文的寫作目的便是在於揣摩舒曼於創作聯篇歌曲《女人的愛情與生活》時所受到的外在影響與內在心境,以期了解本作品在時代裡特殊的定位,探尋在後世價值中的不可替代性。筆者將分為六個章節闡釋,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探討十九世紀德文藝術歌曲興起的因素;第三章則是聚焦於舒曼的生平與其藝術歌曲作品;第四章闡述夏米索的生平與文學特色;第五章就《女人的愛情與生命》中每一首歌曲作分析及詮釋;第六章為結語,期許藉由本詮釋報告對作品的探討,能更深入暸解舒曼、夏米索在作品當中深藏的美好,並用歌唱為這部作品注入新的能量。
  • Item
    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之分析與詮釋報告
    (2011) 陳姿穎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1833年5月7日生於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在音樂上最明顯的影響便是作曲家們紛紛力求創新,在樂曲中展現自由的幻想及表現自我的風格,鋼琴作品中以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s)廣受歡迎,布拉姆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或許因為所受教育的關係,也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隨波逐流,仍依循著古典時期的傳統架構寫下三首鋼琴奏鳴曲。 本論文依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第三章探討其作曲手法的特色;並於第四章根據費許所著《布拉姆斯與其發展中的變奏原則》中討論布拉姆斯擅長的「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分析本作品的樂曲架構;第五章則以布拉姆斯所作《51首練習曲,作品六》解決困難的彈奏技巧,另外在術語、交響式語法、指法、踏板,本著能夠「透過手指表達內心情感」的觀念,為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詮釋。
  • Item
    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交響協奏曲的典範
    (2012) 黃婉婷; Huang, Wan-Ting
    在談論十九世紀前半協奏曲的發展時,炫技協奏曲和交響協奏曲為時常討論的議題。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在一生當中,總共8次嘗試創作給鋼琴和樂團的作品,但唯一一首完成且多樂章的作品,為1845年完成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1845)。 本論文針對交響協奏曲的特色,對序奏、動機運用、主題配器以及獨奏與樂團之間的聲響進行分析,可以看到舒曼對協奏曲的想法在《a小調鋼琴協奏曲》當中體現。透過三樂章的動機,以及二三樂章的過門片段,舒曼將《a小調鋼琴協奏曲》三個樂章連結成一個整體。樂團與獨奏之間有時相互對抗,有時交融出整體的聲響,都是讓後來的人,將此曲視為浪漫時期鋼琴協奏曲的經典。
  • Item
    舒曼鋼琴作品二十六號《維也納狂歡節》詮釋報告
    (2012) 陳約彤; Yue-Tong Chen
    摘要 本詮釋報告之研究主題為德國鋼琴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56)於1839年完成的鋼琴作品二十六號《維也納狂歡節》(Faschingsschwank aus Wien, Op. 26, 1839)。 舒曼七歲時由管風琴老師孔曲(J. G. Kuntsch, 1775-1855)啟蒙,從1828年開始拜師費德利希.維克(Friedrich Wieck, 1785-1873),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克拉拉(Clara Wieck, 1819-1896),她雖然小了舒曼9歲,但卻有著不凡的琴藝,經常演奏舒曼的作品,而舒曼的創作靈感也時常來自於克拉拉。 1838年舒曼到維也納尋找出版《新音樂雜誌》的機會,此首作品是他在這段期間所創作的。舒曼原稱此曲為「一首偉大的浪漫奏鳴曲」(Grande sonate romantique),後來正式命名為《維也納狂歡節》。 這首個性小品共有五首樂曲,每一段都有標題及不同的主題,使用的曲式結構明確,有輪旋曲、三段式、兩段式及奏鳴曲式等形式。 本詮釋報告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介紹舒曼的生平、成長背景及鋼琴作品;第三章說明舒曼鋼琴音樂風格;第四章介紹作品二十六的創作背景及結構剖析;第五章則探討各曲的速度變化、旋律線條、段落性格及演奏詮釋;第六章將樂曲的創作經由分析、探討、詮釋並歸納出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