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孟德爾頌《F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2) 鄭子愛; Cheng, Tzu-Ai
    孟德爾頌一生創作無數,38年的歲月裡創作給小提琴的作品只有三首小提琴奏鳴曲、兩首小提琴協奏曲與一首小提琴與鋼琴的雙協奏曲,其中以小提琴協奏曲最為人稱道,但其優美的旋律與從傳統衍生出來的形式,卻不斷出現在他各個時期的作品裡。本論文的論述由第一章孟德爾頌的生平開始,從他的生長經歷觀察其音樂風格的塑造過程,之後帶到關於《F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的創作背景,從孟德爾頌的早期作品風格,去窺探這個作品的創作理念,並且在第二章從不同版本的樂譜中,相互比較並找到最符合孟德爾頌原著的版本。第三章以樂曲分析為主,分析各種使用的手法,以及孟德爾頌如何在傳統的框架中發揮浪漫的本質。第四章則是從上述的研究中帶入筆者的音樂詮釋,希望以此能作為小提琴演奏者的參考。
  • Item
    孟德爾頌《六首前奏與賦格》,作品三十五之選曲分析暨詮釋報告 —以第一、三、四、六首為例
    (2014) 陳亭儒; Ting-Ru Chen
    「前奏與賦格」萌芽並成熟發展於巴洛克時期,古典時期因主音音樂及奏鳴曲式的崛起而暫緩腳步,至浪漫時期則因「巴赫音樂復興」再度復甦,身處浪漫時期的孟德爾頌(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的作品35中,即內含六組前奏與賦格,以浪漫時期的音樂語彙出發,重新為此古老組合注入新的時代聲響及意涵。本文以作品35之選曲為研究範圍-分別為第一、三、四、六首,並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闡述筆者的研究動機、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將前奏與賦格分別釋義,並探究孟德爾頌自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前奏與賦格」的傳承與發展。第三章探討創作背景,此章節先論述孟德爾頌的鋼琴音樂分期與風格特色,概覽孟德爾頌的鋼琴賦格作品,最後以作品35之創作背景作結。第四章作品分析包含曲式架構、織度與和聲特點。第五章演奏詮釋將探討筆者於這四首前奏與賦格的演奏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之處,並提出可能的解決辦法及詮釋觀點。第六章為結論。
  • Item
    盧亮輝二胡協奏作品分析及演奏詮釋
    (2005) 李家瑜
    本論文為盧亮輝先生創作的胡琴協奏作品之演奏詮釋報告,包括二胡協奏曲《貴妃情》及高胡協奏曲《故都情懷》兩首作品。論文的撰寫經由相關文獻資料的收集、研讀,加以分析歸納;另一個重要的資料來源是透過對作者的訪談,以還原作者創作的精神全貌。全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研究本主題的動機、研究方式及二胡演奏手法的介紹。 第二章「盧亮輝的音樂創作理念」:透過對作者的訪談,介紹盧亮輝先生的創作理念及作曲風格。 第三章「貴妃情」:二胡協奏曲《貴妃情》音樂研究:介紹創作背景、作者的創作曲理念,並針對樂曲進行分析及演奏音樂詮釋。 第四章「故都情懷」:介紹本樂曲之創作素材「廣東音樂」,探討廣東音樂的演奏手法,並針對樂曲進行分析及演奏音樂詮釋。 第五章「結論」:針對演奏技巧詮釋、南戲與北戲唱腔的不同而影響二胡演奏手法與詮釋以及演奏時的意與韻等三個部份作為本文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