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德沃札克《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
    (2023) 巫竑毅; Wu, Hung-I
    本論文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德沃札克《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的歷史地位與其價值,德沃札克於1875年獲得奧地利國家獎助金 (Austrian State Stipendium) 後,他的作曲家生涯正式走向國際,《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便是此時期的作品,然而此曲卻到了十三年後的1888年才正式由西姆洛克 (Musikverlag Nikolaus Simrock) 出版社出版。此曲以標準交響曲形式寫成,分為四個樂章,曲式分別為奏鳴曲式、三段曲式、詼諧曲、奏鳴曲式,結構上承襲古典時期的形式。音樂上則能看出受到貝多芬、舒伯特、華格納等音樂家的影響,德沃札克巧妙地結合波希米亞地區的音樂元素,使此部作品成為他交響曲作品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本文將探討德沃札克的生平、《F大調第五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藉此分析此部作品所受到的影響,並分析音樂和聲、動機素材之運用,再以指揮者的角度剖析指揮技術輔以研究者排練的實務經驗歸納出詮釋觀點。
  • Item
    布拉姆斯與德沃札克<吉普賽之歌>詮釋與分析
    (2021) 張恩雅; Chang, En-ya
    摘要 此次研究報告,主要探討德沃札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1904)與布拉姆斯(Johann Brahms , 1833- 1897),各自創作的《吉普賽之歌》,為使研究更為精準,於其他章節中依序介紹,德國歌曲的演變、由來、歌曲主要形式、各國間歌曲發展與代表作曲家,藉由歌曲沿革中的脈絡梳理,了解歌曲各自發展外,國與國間的文化,交相融合之現象,亦能擴展歌曲發展的視野。 除了在歌曲上有所認識外,此次報告提及的吉普賽民族,抑是此次的研究重點,根據吉普賽民族的命名由來、十九世紀文學作品對吉普賽民族的描摹、與吉普賽民族音樂特點,看見了此民族在世界、文學與音樂的定位為何。 最終以研究吉普賽之歌的分析與詮釋,進入聲樂技巧與音樂語法的深入探索,進而建立體會音樂中的美感素養。
  • Item
    德沃札克第九號e小調《新世界》交響曲指揮研究
    (2012) 郭韋伶; Kuo, wei-ling
    本論文先從德沃札克家庭背景與求學階段開始介紹,並經歷在布拉格時期的歷練,最後作品邁向國際舞台的過程。再從其時代背景、管絃樂曲與交響曲及《新世界》交響曲創作背景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各樂章段落曲式結構,最後提出筆者在《新世界》交響曲的指揮詮釋之後做一個總結。
  • Item
    德沃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四之指揮詮釋
    (2019) 陳奕全; Chen, Yi-Chuan
    安東寧.德沃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為捷克最重要的作曲家,其不僅在學習歷程中接受正規的作曲訓練,亦將屬於在地的民族風格音樂發展至淋漓盡致,並擅長在其作品中融入新的素材與靈感,而其於宗教音樂、室內樂、管弦樂曲、交響曲、協奏曲、交響詩、神劇、歌劇等等,皆有相當可觀的創作,為一位全方位的音樂創作者。 《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不僅為大提琴界最著名的協奏曲,亦為德沃札克的經典代表作品之一,它無論是在絕對音樂、民族音樂、協奏曲型態上,都有極高的造詣,除了憑藉作曲家自身的才華,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與民族文化上的認同矛盾亦為提升樂曲高度的推手。 本論著將釐清創作《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之時空背景,以動機與素材之使用、張力之鬆緊以及較為重要的功能性和聲等面向來解析如此具有民族風格的樂曲,以作出合理之解讀,並帶入音樂氛圍之想像使樂曲的聲響得以以較為形象化的方式描述,此外也將分享研究者在排練上的經驗,包含音色與平衡的拿捏,以及指揮動作上之運用和與獨奏者搭配的方式等。
  • Item
    德沃札克《第七號交響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16) 徐昌全; Syu, Chang-Cyuan
    德沃札克(Antoin Dvorak, 1841- 1904)的《第七號交響曲》創作於1884年,1885年首演時,此曲曾被公認為德沃札克最傑出的作品之一,英國的音樂評論家甚至將《第七號交響曲》和舒伯特的《C大調交響曲》、布拉姆斯的四首交響曲並列為19世紀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作品。因而本論文由探討德沃札克的《第七號交響曲》,進而了解作曲家的音樂內涵,並探討《第七號交響曲》在指揮上的詮釋與實踐。 本論文的第一章是敘述撰寫此論文研究動機和資料收集之方法,第二章為探究德弗札克的生平背景和交響作品,以及《第七號交響曲》的創作背景,第三章則將此交響曲四個樂章作樂曲分析,藉以了解樂曲的結構、配器、節奏、速度、素材、織度等基本要素,第四章透過文字敘述與譜例的輔助,研究《第七號交響曲》的指揮詮釋。 筆者期盼藉著詳細研究、分析及詮釋《第七號交響曲》之過程,能將樂曲中的細節深入探討,並將指揮所需使用的技巧,作研究整理,期望讓這部交響曲,在演出及傳達給聽眾的時刻,能更貼近作曲家的本質,使樂曲完整的真實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