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史特拉溫斯基舞劇《普欽內拉》(Pulcinella)之音樂研究
    (2019) 許佳涵; Shu, Chia-Han
    1920年史特拉溫斯基的舞劇《普欽內拉》在巴黎歌劇院首演,這是他與馬辛、畢卡索,以及狄亞格烈夫所帶領的俄國舞團共同精心製作的作品。透過他們在1917-1918年間幾次的義大利參訪中,《普欽內拉》的想法逐漸成形。這部舞劇最核心的理念是要復興義大利即興喜劇,在某一方面也是響應世界大戰後的藝術復興潮流,而史特拉溫斯基也藉由這部作品開啟了他往後新古典主義的發展。 《普欽內拉》的音樂是史特拉溫斯基從裴哥雷西與幾位十八世紀作曲家的作品改編而來的,其中包含了20首樂曲。史特拉溫斯基將這20首樂曲改編並串連起來,成為全長35分鐘的舞劇音樂。《普欽內拉》的成功讓史特拉溫斯基陸續將這首作品改寫成各種音樂會形式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義大利組曲》。 本論文主要為《普欽內拉》的音樂研究,但為了理解整個舞劇音樂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在前半部除了介紹史特拉溫斯基與狄亞格烈夫外,還是會談到美術與舞蹈的製作背景;而後半部會先從原著手稿開始進行研究,繼而將《普欽內拉》與原著從音樂語法、管弦樂與聲樂的角度進行比對分析。最後,筆者希望藉由此論文,能讓讀者更能理解《普欽內拉》的音樂內涵。
  • Item
    布隆斯《第二號低音管協奏曲,作品第15號》之研究
    (2016) 許安志; Hsu, An-Chih
    布隆斯(Victor Bruns, 1904-1996)的生平大致可分成前期生長於俄國和後期定居德國,論文中除研究他對自己作品的想法外,也探討新古典主義對於他的創作及音樂風格上的影響。作為一個低音管及倍低音管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一生寫了99首作品,除大量的低音管奏鳴曲、協奏曲及室內樂曲,也包含六部芭雷舞劇和一些交響曲,這首《第二號低音管協奏曲,作品第15號》不僅是布隆斯大量木管創作中重要的曲目之一,也是風格開始明顯趨向新古典主義的低音管協奏曲。 本篇論文從布隆斯這位作曲家生平開始做研究,並逐步延伸到戰爭與革命對其藝術創作的影響以及作品的分析,通篇文章總共分成四章,第一章緒論分兩節說明寫作動機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論敘生平和創作風格及作品,第三章針對《第二號低音管協奏曲,作品第15號》的曲式結構及和聲做分析,第四章根據曲析研究,適切的演奏詮釋,最後總結研究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