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陸橒國樂合奏作品《陣》之分析與指揮詮釋
    (2019) 詹秉翔; Chan, Ping-Hsiang
    《陣》是由臺灣作曲家陸橒(b. 1982)為 2015 臺北市立國樂團傳統藝術季之- 《臺灣意象》音樂會所創作的國樂合奏作品,由顧寶文博士指揮臺灣愛樂民族管絃樂團首演。該樂曲為音樂會開場曲目,氣氛熱鬧、篇幅小巧、內容精緻,以臺灣民間宗教慶典中常見的遶境遊行隊伍「陣頭」為發想靈感,並將與「陣頭」文化息息相關的傳統「北管」音樂素材,融合作曲家自身的音樂語言呈現於作品當中。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個章節。在簡短的緒論之後,首先藉由訪談與文獻蒐集, 對樂曲創作緣由及其應用素材之來源「北管」音樂作探究,希望對於樂曲音符背後的脈絡有更深入的瞭解;緊接在《陣》樂曲分析中,以「聲響行為」此一概念來解讀作曲家的創作手法,期望能兼顧宏觀與微觀的分析視野,再加上實際排練與指揮展演的經歷,提出個人指揮詮釋供為參考,最後總結研究者對於《陣》所提出之論述與看法。
  • Item
    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之分析與詮釋
    (2020) 陳育偉; Chen, Yu-Wei
    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素材取自於北管音樂,其中所使用的素材及主奏的樂器,皆與筆者過去所學習的嗩吶及北管音樂相關聯,因此引起筆者研究的動機,希望能透過自身所學的專業,對於此曲素材進行探究,使樂曲能更貼近作曲家之原意。 本文之文獻分為三個面向來探討,分別為:作曲家之相關文獻、扮仙戲音樂之相關文獻、作曲家相關訪談文獻回顧。對於陳中申嗩吶協奏曲《扮仙》之文獻,直接性的資料鮮少,僅有學者針對曲式及詮釋上進行研究,因此,筆者透過親身訪談獲得第一手資料,從中整理出作曲家的音樂學習歷程與創作歷程,以及作曲家的創作理念與手法,再將此曲進行素材旋律之分析,並以演奏者之角度,對於此進行樂曲詮釋之探討,以完成本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陳中申協奏曲《扮仙》於1991年受臺灣笛子演奏家劉治委託創作,此曲原先設定為笛子演奏,但在1997年時作曲家將此曲移植給嗩吶演奏,使樂曲更貼近北管音樂風格。透過訪談筆者發現,此曲不僅運用北管音樂的【二凡】、【梆子腔】、【點絳唇】、【緊中慢】,還運用到客家八音【高山流水】作為創作的動機。此曲融合了國樂嗩吶與戲曲嗩吶的演奏手法,讓嗩吶演奏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並充分展現出嗩吶樂器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