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貝多芬早期作品之分析與詮釋,以第一號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為例(2024) 李依雯; Christlee, Elaine貝多芬的作品無疑已成為西方古典音樂文學中的重要遺產。貝多芬將他的作品帶 到了最大的極致,他沒有放棄任何傳統程序,而是不斷地將最簡單和基本的元素融入 他的音樂創作中。此外,貝多芬的作曲風格深受他個人敘事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這導 致他的音樂作品具有個性化和情境特定性。這些特質可以從他的早期作品中看到,如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Op. 2 No. 1》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Op. 10 No. 1》。本論文旨在透過對樂曲風格和結構的深入研究,提供對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全面分 析和詮釋。第一章介紹貝多芬及其鋼琴奏鳴曲,詳細說明他的個人和職業生涯,以及 他 32 首鋼琴奏鳴曲的概述。第二章則聚焦於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討論當時的文 化和社會狀況、他早期鋼琴奏鳴曲的風格特徵,以及第一號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的歷 史背景。最後一章從結構分析和詮釋的角度,提供了對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分析。Item 貝多芬晚期鋼琴變奏曲的蛻變與昇華──以演奏法的觀點詮釋《迪亞貝里變奏曲》(2021) 楊舒惠; Yang, Shu-Hui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鋼琴變奏曲的發展史上扮演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實踐作曲技巧的革新、突破,也提升了鋼琴變奏曲的藝術價值。 本論文所探討的《迪亞貝里鋼琴變奏曲》(33 Veränderungen über einen Walzer von Anton Diabelli, Op. 120, 1819, 1823)是貝多芬晚期唯一的鋼琴變奏曲,不論內容、規模都遠遠超越先前的作品 。此曲的曲名採用德文"Veränderungen"一字,為全然變樣、改變原來風貌之意,在創作手法上的突破更為浪漫時期的鋼琴變奏曲展開新頁,尤其對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美國音樂學家西斯曼 (Elaine Sisman, 1952- )在葛羅夫音樂辭典中提到「儘管性格的變奏不再是此一形式輪廓變奏曲中最顯著的特徵,相形之下,織度與富表情的各式風格之極致表現更為重要。」並且,最終變奏是一首優雅而溫柔的小步舞曲,將迪亞貝里(Anton Diabelli, 1781- 1858)所作的庸俗的圓舞曲主題轉化並昇華到另一個境界。 本論文第一章為鍵盤變奏曲的發展史,探討各時期鍵盤變奏曲的風格與特色;第二章闡述貝多芬的鋼琴獨奏曲在早期、過渡期、中期、晚期的風格特色;第三章聚焦於貝多芬鋼琴變奏曲的風格演變,並點出《迪亞貝里變奏曲》的突破及影響;第四章為《迪亞貝里變奏曲》的創作手法分析,藉由分析個別變奏的性格與特色、變奏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形成對全曲整體性的掌握;第五章為《迪亞貝里變奏曲》的演奏詮釋探討;第六章為結論。 尤其,第五章特別強調以「演奏法」的論述詮釋此曲 ── 探究樂譜版本、貝多芬作品中的朗誦風格、速度與性格、力度與層次、觸鍵與音色、踏板、指法、裝飾音奏法等演奏詮釋的各項議題。期盼能表達此曲深刻的內涵,更貼近貝多芬的意圖,呈現更忠實、更有說服力的演出,在演奏上達到「蛻變與昇華」的境界。Item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指揮研究(2011) 蔡文馨; Wen-Hsin Tsai本論文先從維也納時期的貝多芬生平、成熟時期的交響曲風格,及音樂調性與個性的關係探究,再針對《第八號交響曲》之創作背景、音樂特色和節拍速度標示等方面進行作品研究,最後分析各樂章曲式,並提出筆者經實際排練與演出後的指揮詮釋報告與指揮實務紀錄。Item 貝多芬《第二號交響曲》之指揮詮釋研究(2010) 周道揚; Chou, Tao-Yang《第二號交響曲》是浪漫時期的先河。貝多芬在此樂曲之中,開始於音樂中更多抒發個人情感。第三樂章更是打破古典樂派以小步舞曲形式寫作,以詼諧曲命名之。 本論文從第二章<貝多芬的生平與創作>,來了解他的音樂風格及精神,第三章<本曲概述>,將《第二號交響曲》從其創作背景、曲式結構、配器分析與表情記號分析等來進行研究。第四章針對筆者個人的指揮研究經驗,將其依從拍號、速度記號、力度記號、延長記號、表情記號等之詮釋進行探討。第五章則透過樂譜版本的不同、指揮家的詮釋以及《第二號交響曲》與其前後交響曲作品來進行各方面的比較分析。Item 貝多芬《狄亞貝里鋼琴變奏曲作品120》之詮釋報告(2013) 呂冠玟; kuan-wen Lu貝多芬的鋼琴曲目中,一般較著重於奏鳴曲,而疏於變奏曲,特別是這次所要研究的貝多芬《狄亞貝里變奏曲》更是久聞其名,難以接觸。它含有豐富的技巧、不僅融入了巴洛克及古典時期的思想,更為浪漫樂派作鋪陳。為變奏曲中的經典之作。 本文一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將針對一八二三年以前變奏曲作簡略概述,藉由貝多芬此時期作品,探討其變奏曲作曲手法;第三章針對《狄亞貝里變奏曲》的創作背景、創作經過及貝多芬同時期作品作探究;第四章將深入研究《狄亞貝里變奏曲》之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第五章為此論文作結論。Item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二之三之樂譜版本比較與詮釋(2012) 黃意齡對於錄音這項科技發明之前的作曲家們來說,樂譜,是他們惟一留下來的聲音。許多的作曲家在學習作曲之初,總是會詳細研究大師們的樂譜,並從中獲益。由於筆者並非音樂科班出身,深恐在讀譜的過程中,無法正確地了解作曲家寫在樂譜上的指示,冀望透過比較各大版本對於此一作品的不同見解,並加以歸納整理之後,使自己能更看得懂隱藏在樂譜中的意涵。 本文共選擇八個不同版本,擬針對韻音、踏板、速度及指法作比較,研究內容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紹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作品與風格;第三章:樂曲曲式架構分析;第四章:依照樂曲結構配合韻音、踏板、速度標示的版本比較;第五章:指法的比較;第六章:結論,把各版本所觀察到的差異分別列示,並配合演奏家的演出CD、DVD或影片,最後再綜合所有的資料加以歸納整理,並將分析研究的結果作總結。Item 舒伯特「未完成現象」的研究-以鋼琴奏鳴曲為例(2018) 盧立倢; Lu, Li-Chieh舒伯特一生中共創作了23首鋼琴奏鳴曲,但在這23首當中,僅有11首是完整的,其他12首都被歸類在未完成作品之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遺作奏鳴曲》(D840)。在12首鋼琴奏鳴曲中,有的是缺乏末樂章,有的是寫到一半停止創作,有多首是樂章之間的關係不確定,而在12首中,又有兩首僅僅是數十小節的片段,無法單獨成曲,由於以上這些原因,也同時衍伸出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總數量的問題。雖然這些鋼琴奏鳴曲被歸類在未完成作品中,但並不表示他們沒有研究價值,相反的,他們是成就舒伯特後期創作的基石。 本論文將分為五個章節進行探討。第一章介紹舒伯特生平與簡述鋼琴奏鳴曲創作,第二至四章節,將依照創作早、中、晚期,依序介紹12首未完成鋼琴奏鳴曲,第五章則是對這些作品進行樂曲分析,並將這些作品與1828年的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D958、D959、D960)進行比較分析。Item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品一O九號研究(2017) 鄭家禎; Cheng, Chia-Chen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為古典樂派中重要的作曲家,在生涯中創作許多重要作品,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在鋼琴學習領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論文主要研究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109號,藉由文獻資料與樂譜的研究,了解貝多芬在創作時期間所使用的動機運用、和聲使用、曲式架構以及詮釋技巧,達到研究目的,應用於未來教學。此著作主要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為貝多芬生平,概述貝多芬生涯,與影響貝多芬本人的重要人物;第三章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概述,細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古典時期奏鳴曲的曲式運用,第二節主要探討貝多芬生涯中使用的鋼琴,第三節概述貝多芬早、中、晚期的奏鳴曲創作分期與素材使用;第四章為樂曲分析,從動機運用、和聲進行、織度和曲式來分析樂曲;第五章為樂曲詮釋,藉由不同版本的樂譜,以速度、力度以及踏板詮釋來探討樂曲內容,第六章為總結,研究探討後所得到的結論歸納整理。Item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七號《熱情》演奏詮釋探究(2016) 傅怡瑄; Fu, I-Hsuan貝多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 為古典樂派時期偉大的作曲家之 一,他一生創作了無數的重要作品,其中他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在鍵盤作 品中更是不可替代的地位,每一首都具備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完美的架構、和 聲及情感表達使他不僅是集古典樂派之大成,更帶領我們進入浪漫樂派時期。 本論文主要是研究作品五十七號「熱情」鋼琴奏鳴曲,從樂曲背景、文獻探 討、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來探討此曲動機的運用、和聲、架構以及貝多芬在創作 手法上的新理念,對於音響配置上的擴大與想法的改變,全文總共分為六章,第 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和方法,從樂曲的重要性和筆者學習 的過程來說明研究方向,第二章為古典時期奏鳴曲的發展與結構,論述奏鳴曲的 歷史演變與特色,第三章為貝多芬生平與鋼琴奏鳴曲各時期創作特色,簡述貝多 芬一生的歷程,並依序將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分為早期、中期、晚期分別來介紹 且列表歸納整理,第四章和第五章為「熱情」奏鳴曲的樂曲分析和演奏詮釋,透 過相關文獻資料作分析與詮釋,第六章為結論,將所研究之內容做整理,綜觀評 論對於後世的影響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