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史特拉汶斯基《雙重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2020) 蘇澤鎮; Su, Tse-Chen
    本論文主要探討二十世紀作曲家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於1931-32所創作的《雙重協奏曲》。史特拉汶斯基在此曲中使用了卡農、不使用小節線、模仿巴洛克音樂、鄉村式的提琴風格、不斷變換拍號以及悲傷的旋律,運用大量的新舊元素並且重新組裝難免會受到一些古典浪漫時期以來的挑戰與批評,當這些十八世紀以前的元素遇上使特拉汶斯基獨特的二十世紀用來創作舞劇的音樂語法,更加擴大定義了新古典時期,不再只是所熟悉取自十八世紀的風格與題材。 本論文由第一章緒論開始為內容共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為緒論及研究動機。 第二章為史特拉汶斯基為主的生平概要,包括創作風格以及生平經歷等等。 第三章主要探討新古典時期創作特色,以及史特拉汶斯基與小提琴家杜希金所開創出的重要小提琴作品之間的共通性。 第四章為《雙重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樂曲詮釋。 第五章則為《雙重協奏曲》之錄音版本比較。
  • Item
    史特拉汶斯基《嬉遊曲》之指揮研究
    (2007) 黃欣儀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在二十世紀音樂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說是二十世紀初期音樂風潮的領導者及眾所矚目的焦點。本篇論文所探討的主題為其新古典主義時期之管弦樂作品《嬉遊曲》,此部作品是由其1929年的芭蕾舞劇作品《仙子之吻》改編而成,為伊達魯賓斯坦芭蕾舞團的委託創作。此作品許多音樂主題來自柴高夫斯基的鋼琴及聲樂作品,並題獻給柴高夫斯基。全曲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 交響曲風;第二樂章 瑞士舞曲;第三樂章 詼諧曲;第四樂章 雙人舞。 本篇論文藉由將柴高夫斯基的作品與史特拉汶斯基的引用之間交相對照、並比較不同樂譜版本之《嬉遊曲》,再以不同的指揮家所詮釋的CD錄音版本,綜合各指揮家詮釋史特拉汶斯基作品獨特之處,最後針對此作品的曲式、段落樂句、和聲、旋律、力度、結構、調性、節拍、節奏及配器等方面深入討論,以求更瞭解整體的音樂架構,並將此樂曲分析所得之資訊,作為指揮詮釋時之參考依據及指揮時應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