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50
  • Item
    運用取樣技術於流行音樂創作之研究與應用-以巴西弓弦琴用於創作專輯《Roda》為例
    (2024) 周佑霖; Chou, Yu-Lin
    本書面報告研究目的為,使用現代的錄音技術,將巴西弓弦琴的聲響取樣下來後,突破原聲樂器的限制,將取樣後的音樂檔案進行聲音設計,並使用於流行音樂的創作之中。在研究中透過文獻探討了解巴西弓弦琴的歷史、構造及演奏方式,並將取樣技術進行歷史爬梳,結合最新取樣技術及專業錄音空間、器材,將巴西弓弦琴進行錄音取樣。本書面報告,將實際執行巴西弓弦琴取樣錄音之流程、使用取樣檔案作為軟體樂器使用之流程、及如何運用取樣檔案作為創作素材三個方向作為紀錄,並將執行錄音取樣後才發現的不足之處及問題進行檢討。《Roda》專輯中的每一首歌,均使用了巴西弓弦琴的取樣,完成專輯後,使筆者了解在創作中使用取樣檔案時,需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不要被任何常識所束縛,持續地在錯誤中進行聲音設計的嘗試。期望本報告中的實務操作及研究,可以作為後續新進在研究上的參考。
  • Item
    貝多芬早期作品之分析與詮釋,以第一號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為例
    (2024) 李依雯; Christlee, Elaine
    貝多芬的作品無疑已成為西方古典音樂文學中的重要遺產。貝多芬將他的作品帶 到了最大的極致,他沒有放棄任何傳統程序,而是不斷地將最簡單和基本的元素融入 他的音樂創作中。此外,貝多芬的作曲風格深受他個人敘事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這導 致他的音樂作品具有個性化和情境特定性。這些特質可以從他的早期作品中看到,如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Op. 2 No. 1》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Op. 10 No. 1》。本論文旨在透過對樂曲風格和結構的深入研究,提供對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全面分 析和詮釋。第一章介紹貝多芬及其鋼琴奏鳴曲,詳細說明他的個人和職業生涯,以及 他 32 首鋼琴奏鳴曲的概述。第二章則聚焦於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討論當時的文 化和社會狀況、他早期鋼琴奏鳴曲的風格特徵,以及第一號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的歷 史背景。最後一章從結構分析和詮釋的角度,提供了對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分析。
  • Item
    舒曼《間奏曲,作品四》與《兒時情景,作品十五》之分析與詮釋
    (2024) 李學淇; Lee, Shei Gee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為十九世紀德國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其作品與文學的關聯性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而他的鋼琴個性小品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筆者選擇《間奏曲》(Intermezzi, Op.4) 與《兒時情景》 (Kinderszenen, Op.15) 作為論文的研究範圍,並作樂曲分析和演奏詮釋的探討。樂曲分析主要從曲式架構、調性、和聲、旋律和節奏的層面,指出作品與文學的關聯、舒曼其他音樂作品的引用,並整理歸納出舒曼在兩個作品中的作曲手法。筆者使用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chumann (2007) 中舒曼鋼琴作品分期的劃分方式,將舒曼的鋼琴創作劃分為第一階段 (1827-1836) 的意象 (a world of images) 和第二階段 (1837-1849) 的後意象 (afterimages),《間奏曲》與《兒時情景》分別屬於分期的第一與第二階段。經分析比對,兩者的共同點可見於頻繁的力度變化、終止式的安排、樂曲間的關聯性、調性變化和對位寫作手法。《間奏曲》和《兒時情景》的不同點則是詩意樂曲標題的使用、整體音樂風格和樂曲的篇幅長度。
  • Item
    貝拉.柯瓦契《向大師致敬》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唐祖琪; Tang, Tsu-Chi
    《向大師致敬》(Hommages) 系列作品已成為現今單簧管演奏者必學曲目,由匈牙利演奏家、作曲家貝拉.柯瓦契 (Béla Kovács, 1937-2021) 於1994年所譜寫。此作品共向九位音樂史上偉大的作曲家致敬,每位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各帶有與眾不同的特色,而柯瓦契使用精湛的技巧轉換原作曲家手法、風格與樂曲素材等,使《向大師致敬》各曲在旋律、和聲音響、節奏音型方面能與原作曲家相互呼應。本論文第三至十二章為九首樂曲之研究,包含各章第一節的作曲家生平與創作風格以及第二節的樂曲分析與詮釋,前者亦將作曲家創作手法與《向大師致敬》的「曲中素材」作比較,後者同時分析樂曲片段與原作曲家作品有何相似之處等,期望使讀者與演奏者更深入認識九首樂曲風格,且能提供詮釋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