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3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作品研究(2012) 蕭文妍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1856)《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R. Schumann cell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129)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及德佛札克(Antonín Dvořák, 1841-1904)的大提琴協奏曲被譽為最高傑作。舒曼以大提琴歌唱出細膩而不浮誇的音樂,他認為音樂的目的在反映心靈的狀態,所以周詳地為大提琴設計了此協奏曲,簡樸的管弦樂手法,讓大提琴的主奏保持明確的平衡,在獨奏大提琴上要求高度的技巧,但不是外顯的華麗動態,而是將技巧完全的融入在音樂中,講究深邃且觸動人心的音樂內涵。 本研究報告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筆者的研究動機和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的生平與創作風格,論述十九世紀的時代背景和音樂風格,以及舒曼的一生;第三章為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樂曲分析;第四章為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一二九》之詮釋演奏,探討樂曲的音樂詮釋和演奏技巧,以及CD版本比較,第五章為結論。Item 舒曼《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之詮釋報告(2014) 鄭文雯; Wen Wen, Cheng19世紀浪漫時期的音樂思潮已逐漸走向自由,作曲家在曲式、和聲音響與作曲技法上都多有創新,不再拘泥於格式上的規律,本篇詮釋報告研究之《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F-sharp Minor, op. 11, 1833-35)為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首次使用大規模的奏鳴曲式創作,在樂曲規模、曲式架構、調性轉換、比例分配上,皆與傳統奏鳴曲式大有不同。在屬於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與第四樂章中,舒曼皆大幅度的再現發展部的段落,僅在調性上略做改變,其他素材幾乎完整再現;調性安排上喜用三度轉調,已不受傳統奏鳴曲式中主屬調或關係大小調之對比性的約束,而是自成格局,特別於第一、四樂章,從各段落間之調性關係可發現舒曼常轉至「三全音」(tritone)音程關係的遠系調,亦是一大特色。 此篇詮釋報告先從本曲之創作背景出發,探討其音樂風格與創作手法,並提出樂曲分析和演奏詮釋上的看法,期能對此曲有更完整的認識。Item 舒曼《艾森朵夫歌曲集》之分析與詮釋(2012) 張雯琦; Wen-Chi Chang在浪漫主義全盛時期,舒曼是音樂史上重要的人物。因著舒曼的文學涵養、專業的音樂訓練,以及自身精細複雜的精神世界,讓他對詩詞所表達的意境有深刻的解讀,再融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透過音符將詩詞的藝術價值性更提升一個層次。此《艾森朵夫歌曲集》便是如此,舒曼挑選了十二首詩人艾森朵夫的詩作來抒情,艾森朵夫的詩詞押韻工整,朗誦起來非常有韻味,而舒曼將其作品設計從小調開始,最後以大調節尾,在兩位的合作激盪下,讓此作品成為了無價的時代藝術作品。Item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的愛恨情仇:舒曼藝術歌曲《瑪麗亞.斯圖亞特之歌,作品135》與董尼才悌歌劇《瑪麗亞.斯圖亞特》選曲之樂曲分析與詮釋(2011) 黃鈺凌瑪麗一世(Mary I, 1542-1587)為蘇格蘭的第一位女王,出生後六天便繼承了王位,其一生由於宗教與政治因素而充滿悲劇色彩。她本應與英格蘭聯姻,但因故拒婚而導致英格蘭的出兵,最後由法國介入援助,同時也協議與王儲的聯姻。而後,瑪麗一世在丈夫去世而兩人無子嗣的情況下返回蘇格蘭,但又因為政治鬥爭出逃至英格蘭尋求伊莉莎白一世的庇護,卻因政教問題反被囚禁,最終被控涉嫌謀殺伊莉莎白一世而被斬首。 音樂史上有多位音樂家皆以此段歷史作為題材創作,本詮釋報告選擇由羅伯特.舒曼所創作的藝術歌曲《瑪麗亞.斯圖亞特之歌,作品135》(Gedichte der Königin Maria Stuart, op.135) 與喬大諾.董尼才悌(Gaetano Donizetti, 1797- 1848)所創作的歌劇《瑪麗亞.斯圖亞特》(Maria Stuarda)中之選曲作為研究主題。 本詮釋報告共分為六個章節,藉由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家所創作之作品,探討瑪麗一世身處的時代與背景,並深入分析統整兩部音樂作品。Item 羅伯‧舒曼與克拉拉12首呂克特《愛之春》歌曲研究(2011) 沈芷宇在德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史中,羅伯‧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扮演了承先啟後的重要角色,他以獨特的風格,為藝術歌曲開啟更寬闊的視野。在社會仍以男性為主的19世紀初,其妻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 1819-1896)以堅定的意志及音樂才華,成為當代一流的鋼琴演奏家,地位不亞於舒曼。 各自成就非凡的舒曼與克拉拉,婚後激發出更豐富的靈感。從他們的作品得以窺得藝術家深藏心中的思緒與盼望。眾多的作品中,選自呂克特(Friedrich Rückert, 1788-1866)詩集《愛之春》(Liebesfrühling)12首詩,由他們共同創作、出版,歌曲揭示兩人經歷愛情與婚姻所產生的心境變化,堪稱舒曼夫婦最真摯的告白。 本論文分為五章,以12首《愛之春》歌曲集為主軸,並在舒曼與克拉拉親筆記錄的文字裡,探究兩人在各個人生階段中受到的啟發與轉變,藉由他們在婚姻、事業和生活等不同層面的互動,以理解此歌曲集的創作背景。進而深入分析舒曼夫婦藝術歌曲的創作手法與風格,統整兩人所傳遞的意念與訊息,藉此彰顯作品獨特的價值,以期在詮釋這12首歌曲時,更加貼近他們的心靈與情感。Item 布拉姆斯《F小調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五》之分析與詮釋報告(2011) 陳姿穎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在1833年5月7日生於德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在音樂上最明顯的影響便是作曲家們紛紛力求創新,在樂曲中展現自由的幻想及表現自我的風格,鋼琴作品中以個性小品(Character pieces)廣受歡迎,布拉姆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或許因為所受教育的關係,也或許是個性使然,他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不隨波逐流,仍依循著古典時期的傳統架構寫下三首鋼琴奏鳴曲。 本論文依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為例,透過本文第三章探討其作曲手法的特色;並於第四章根據費許所著《布拉姆斯與其發展中的變奏原則》中討論布拉姆斯擅長的「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分析本作品的樂曲架構;第五章則以布拉姆斯所作《51首練習曲,作品六》解決困難的彈奏技巧,另外在術語、交響式語法、指法、踏板,本著能夠「透過手指表達內心情感」的觀念,為布拉姆斯第三號鋼琴奏鳴曲作詮釋。Item 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交響協奏曲的典範(2012) 黃婉婷; Huang, Wan-Ting在談論十九世紀前半協奏曲的發展時,炫技協奏曲和交響協奏曲為時常討論的議題。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在一生當中,總共8次嘗試創作給鋼琴和樂團的作品,但唯一一首完成且多樂章的作品,為1845年完成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54, 1845)。 本論文針對交響協奏曲的特色,對序奏、動機運用、主題配器以及獨奏與樂團之間的聲響進行分析,可以看到舒曼對協奏曲的想法在《a小調鋼琴協奏曲》當中體現。透過三樂章的動機,以及二三樂章的過門片段,舒曼將《a小調鋼琴協奏曲》三個樂章連結成一個整體。樂團與獨奏之間有時相互對抗,有時交融出整體的聲響,都是讓後來的人,將此曲視為浪漫時期鋼琴協奏曲的經典。Item 音樂的詩意:十九世紀鋼琴個性小品中的文字與音樂—以舒曼與孟德爾頌為例(2013) 陳怡婷; Yi-Ting Chen十九世紀的鋼琴個性小品中,充滿著難以明確解釋的「個性」,這些「個性」就是所謂「音樂的詩意」。本論文從音樂與文字的關係來探究個性小品中的「詩意」,共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從十九世紀鋼琴個性小品興起的背景談起,包含樂器的完備以及沙龍音樂的普及等等。第二章解釋個性小品一詞的使用,歸納整理出個性小品的定義、內容、發展歷史以及外型。第三章則以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的個性小品為例,分析舒曼作品標題以及文字的「個性」化,呈現出舒曼個性小品中的「人物個性」以及「音樂個性」。第四章以孟德爾頌(Felix Bartholdy Mendelssohn, 1809-1847) 的個性小品作品7以及《無言歌》曲集為例,說明《無言歌》如何將文字內化,闡釋孟德爾頌獨特的「創作個性」。另外,將孟德爾頌的《無言歌》以及作品7《7首個性小品》與舒曼的個性小品標題進行比較,檢視兩位作曲家的個性小品中,時而相同、時而迥異的文字與音樂之互動關係。第五章則為結論章,歸結以上四個章節,點出十九世紀鋼琴個性小品中無窮盡的「詩意」存在。Item 舒曼作品二十《幽默曲》之分析與研究(2009) 張育瑄舒曼為十九世紀前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他的作品以鋼琴曲為主要的代表,個性小品在他的創作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舒曼長期接觸大量的文學著作,使得他的鋼琴作品細膩且富有詩意,像詩人般將個人的情感濃縮至短小的詩篇中。然而,愛情與女人也是他創作靈感很大的來源之一。舒曼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克拉拉,一直都是舒曼創作的靈感來源。本論文所要探討的《幽默曲》也將兩人的情感交流作了最好的見證,一探舒曼傾訴對克拉拉的情感,包括象徵克拉拉的連續下行五音和「婚姻」的五度音程,以及回應克拉拉《浪漫曲》的「內心之聲」等。 《幽默曲》是一首真摯令人感動的作品,在字面上的涵義似乎是有趣又詼諧的,事實上它不是一個輕巧的作品。它不僅是一個沉重的作品,並且全曲中情感的反應透露出一個「憂鬱」的共同特質。在這首作品當中,舒曼掙脫掉曲式的限制展現出多變的性格,舒曼運用天馬行空的創作手法編織這首龐大的作品,在曲子段落的呈現中,不論是在主題的風格、情緒的轉換、調性等等都具有許多不同風格。另外,多聲部的創作手法、瞬間的織度變化以及錯綜複雜的節奏在曲子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論文從舒曼的音樂背景養成說起,探討舒曼的文學背景所影響其之後作品特色,以及克拉拉對舒曼音樂創作的影響。接下來,加以闡述舒曼鋼琴作品的風格,包括和聲語法、對位手法、旋律創作,以及節奏特色等。接著深入剖析探討《幽默曲》,對於《幽默曲》曲式加以說明。筆者將對全曲分出數個段落進一步分析,並且將樂曲分析的各項重點,導入詮釋演奏的部份,在段落性格與速度變化、旋律線條與層次處理,以及踏板使用,做一解釋與說明,以期望演奏者在彈奏樂曲時,能將舒曼樂曲中真正的音樂意境表現出來。Item 舒曼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之詮釋與探討(2007) 洪巧如《第一號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F-sharp Minor, op. 11, 1833-35)是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首次以「奏鳴曲」這種大規模曲式作曲,之前多為鋼琴套曲;而談及本曲時,多數學者亦同意在其三首鋼琴奏鳴曲中,以本曲與舒曼個人有最密切的關係。 舒曼自己也表示本曲「貫注了他許多心血」, 由此可見本曲之重要性。 本篇論文將從本曲創作背景開始談起,在大略介紹作曲家生平與本曲創作情形後,為了解影響舒曼創作本曲的時代背景,將論及當時奏鳴曲的特色與一般人對奏鳴曲的概念,並整理歸納舒曼自己的觀點以探索其創作奏鳴曲的緣由及期許,接下來進一步研究本曲標題上的共同題獻者,佛羅雷斯坦及尤瑟必烏斯與舒曼自身的關係,並歸納二者分別的音樂特性,以期能在後面章節探究此兩者與本曲的關聯。第二章將試圖由不同觀點分析本曲,期能統整歸納出本曲獨特之處。第三章詮釋部份,將試圖以之前所歸納之重點與筆者自身經驗,提出一些詮釋及練習上的看法。而譜例則採自Henle所出的原典版(Urtext),希冀能對此曲有一較客觀的認識。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