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理夏德˙史特勞斯 小提琴奏鳴曲 作品18演奏詮釋報告
    (2002) 梁鐘尹
    小提琴奏鳴曲作品的產量相當的豐富,學習小提琴的人士想必也是多多少少接觸了其中的作品。從大家所熟悉的作曲家,如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等等。但大家在印象中對理夏德‧史特勞斯這一位作曲家,彷彿停留在他所作的絃樂器樂作品上的印象比較模糊。所以筆者想藉由對作曲家以及樂曲本身的了解之後,對此曲能有更深入的認識。也希望能夠對此曲感興趣的愛樂者,提供一些粗淺的見解。
  • Item
    蕭邦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之研究
    (2009) 張芳瑜; Chang,Fang-Yu
    在本論文中,使用音樂辭典、音樂史書籍、樂曲分析相關書籍、期刊、碩士論文、並搭配樂譜,以深入了解蕭邦生平、音樂風格、作曲手法、並仔細分析第二號鋼琴奏曲各樂章之曲式、旋律、和聲、節奏等作曲手法。透過各種角度的切入、觀察、分析、交叉比較,以提出更貼近蕭邦原意的演奏建議。 首先整理各資料並將其作分類,並且歸納出關於蕭邦生平背景,包括19世紀時代發展狀況、波蘭社會背景、音樂發展情況及蕭邦的音樂學習歷程,來看時代背景對蕭邦的影響,再以文獻來配合樂譜來探討蕭邦的音樂風格。之後透過文獻資料並仔細分析第二號奏鳴曲,並檢視蕭邦在此曲創作手法上的傳承與創新,最後依照各面向的分析做更深入在詮釋上的探討並提出詮釋上的建議。 希望此論文能對國內音樂學者、演奏者、與教學者在研究、教學與演奏者有所幫助或作為參考之用,特別是希望對演奏者更多幫助,表現出蕭邦音樂中的浪漫與詩意,並能表達出最接近蕭邦的原意與精神。
  • Item
    孟德爾頌: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5之分析與詮釋
    (2009) 黃健欽
    〝幸福洋溢的大提琴作品、豐富而綿延不絕的旋律使人動容讚嘆,雖止息於樂曲段落中但下一個悸動脈絡隨之湧現。〞 是筆者對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 45(Sonata No.1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45)的第一次演奏觸動。經指導教授的推薦研究後而成為作為演奏詮釋之研究動機。孟德爾頌共創作兩首大提琴奏鳴曲,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常被世人所忽略,全曲共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第二樂章為「行板」(Andante),第三樂章為「極快板」 (Allegro assai)。全曲演奏時間約二十八分鐘。樂曲由缺少詼諧曲或小步舞曲樂章之三樂章所構成的,可是,整首曲子極其忠實地遵守古典派之傳統手法,但又因為由三樂章組成,所以又脫離奏鳴曲型態。這種均整的美好形式感是作曲家特有的表現。大提琴演奏技法相當平易近人,在練習過程中常可感受到十九世紀室內音樂的豐富厚實的音響配置,在與鋼琴合作的過程中需相當謹慎,在研究作曲者創作背景時更被他創作當下,因是新婚幸福而有所感動,如以本曲作為演奏詮釋之研究動機,能使對大提琴演奏表達有更深入的瞭解,對日後教學工作有更大的幫助。
  • Item
    布拉姆斯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99之分析與詮釋
    (2009) 蘇鈺琇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的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Sonata No. 2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 99, 1886)是布拉姆斯的晚期作品,曲風不僅開朗明亮,而且充滿灼熱高昂的氣勢,全曲展現出布拉姆斯少見的潛在熱情。樂曲結構嚴謹細緻,搭配渾厚的音樂深度,再加上大提琴與鋼琴的相互協調、呼應,著實讓演奏者在演奏技巧上增加許多困難度。從探討這闕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中,可以瞭解布拉姆斯雖然承襲了古典主義創作手法的傳統架構,但音樂思緒卻充斥著浪漫主義波瀾壯闊的鮮明色彩;曲式風格不僅蘊藏著深刻的人生際遇,也明顯流露出純粹的個人藝術特質。另外相較於布拉姆斯的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此曲不但展現了更為錯綜複雜的音樂織度,也因為頻頻擴充的高音域旋律線條,和顫音音型的使用及特殊的撥奏技巧,無疑增加許多音樂演奏與詮釋上的困難度。每個樂章裡不僅靈活運用表情及速度術語,注重音樂的強弱力度變化之外,也同時將鋼琴聲部的地位提高,不在侷限於擔任伴奏之配角,反而讓這首大提琴奏鳴曲呈現出二重奏的演奏模式,以室內樂的姿態豐富了整個樂曲的精髓與涵養,更傳達出深邃廣闊、無拘無束的音樂靈感。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作曲家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冀望了解作曲家之時代背景和創作理念;第三章:樂曲分析,詳述本樂曲之曲式結構、和聲進行、與節奏特性;第四章:演奏詮釋,列舉筆者練習本曲之詮釋想法與運用技巧;第五章:版本比較,藉由聆聽不同名家演奏,分析並整理其異同之處,學習不同演奏家所呈現的詮釋技巧與風格;第六章:結論,將所探討之研究心得做摘要總結。
  • Item
    聖桑: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23
    (2008) 何詩慧
    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的第二號大提琴奏鳴曲(Sonata No. 2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Op.123, 1905)是聖桑晚年的作品之一,四個樂章的結構,使得這首奏鳴曲顯得龐大冗長,而且在大提琴與鋼琴的比重上,很明顯的是鋼琴較為吃重,在演奏技巧上也以鋼琴較為艱深,因此在目前熱門的大提琴名曲中可說是名不見經傳,排不上榜的,但就一首大提琴奏鳴曲而言,這首曲子的音樂線條及演奏技巧,是非常具有深度的,大提琴的技巧看似簡單,但在音色的銜接、樂句的唱法及與鋼琴的配合上,都有其值得深入探討研究之處,從聖桑自己對樂曲的描述,更讓人覺得有難以捉摸之感,也因為如此難以捉摸的特質,各家詮釋大異其趣。 本研究報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述明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作曲家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期了解作曲家之音樂風格與時代背景;第三章:本曲之樂曲分析,詳細說明各樂章之曲式、和聲進行、節奏等特性;第四章:本曲之演奏詮釋,列舉筆者練習本曲之演奏詮釋想法與運用之技巧;第五章:市面演奏CD版本之比較,藉聆聽不同名家演奏,分析比較其異同之處,從中學習各家詮釋及演奏技巧之精華;第六章:結論,將所探討研究心得摘要總結。
  • Item
    馬替奴《第一號長笛奏鳴曲》作品分析與詮釋
    (2007) 潘佳玲; Pan Chia Lin
    馬替奴 (Bohuslav Martinu, 1890-1959) 是二十世紀捷克的代表性作曲家。他一生當中有大半的時間都待在異國而不能返鄉,音樂風格受到歐洲和美國文化影響,晚年的作品融入許多捷克的民謠旋律,流露出濃濃的思鄉情懷。 《第一號長笛奏鳴曲》是馬替奴唯一的長笛奏鳴曲,作品完成於1945年,由三個樂章構成。本篇論文探討馬替奴的生平及音樂風格,並藉由樂曲分析了解其創作手法。在樂曲詮釋上,由於受到新古典主義的影響,因此需以理性的態度、精確的運舌法來演奏,並明確將樂句線條表現出來。這首作品中有優美的旋律、捷克民謠的節奏風格和第三樂章輕巧的動機發展,這些特色使得這首曲子在二十世紀的長笛作品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Item
    聖桑D大調雙簧管奏鳴曲,作品一六六之分析與詮釋
    (2005) 羅苑玲
    聖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不但在音樂上嶄露頭角,同時也編寫腳本出書、作詩。此外他也是一位業餘的科學家,對天文、物理、自然科學和歷史都有極深的造詣。 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中,聖桑可以說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政治環境上,他見證法國二月革命、拿破崙三世稱帝、普法戰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他不但看到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活躍的十九世紀上半期,歷經浪漫樂派的改變,參與了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 及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在音樂上的新手法和對於音樂的新嚐試,再接觸到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的印象音樂,不但如此,他也成為德布西的早期崇拜者。甚至,亦遇到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及多位二十世紀作曲家對於音樂的革新。 我們可以這麼說,由早期的作品風格而言,聖桑可以說是一個勇於嘗試的作曲家。 此外,許多評論家指出他的作品顯示出最優秀的法國音樂之最典型特點;他的結構富有邏輯性,明晰、坦率、悅耳、技巧超群。他準確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以及如何表現以達到要求。 這樣一位見多識廣的音樂家,創作出數量驚人的作品,並且擁有獨樹一格的作曲風格和音樂語法,正是吸引我來做探究的原因之一。 這首雙簧管奏鳴曲,是聖桑辭世同年的作品,從樂曲的技巧亦或是曲風及結構都可以感受到聖桑對雙簧管這樣樂器特質掌握的高超能力。最重要的是,希望藉由這一次的研究,可以探究到作曲家寫作時所希望表演者詮釋出的語法,以及對於自我在實際演奏上能有所益助。
  • Item
    浦浪克大提琴奏鳴曲創作手法之探討
    (2005) 王心潔; Hsin-Chieh Wang
    浦浪克(Francis Poulenc, 1899-1963),法國作曲家兼鋼琴家。在他創作事業的前期,以簡樸筆直的寫作方式聞名,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其音樂風格開始轉變為嚴肅深沉且多愁善感,宗教音樂和藝術歌曲則成為他晚年的創作主力。 浦浪克一生中,只創作了兩首弦樂作品,分別為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奏鳴曲,雖然這兩首奏鳴曲在浦浪克的眾多作品中,並不算特別出色,但其慢板樂章優美且深情的旋律線條,卻深深令人著迷。因此,藉由研究這首大提琴作品,探討其創作手法,來深入了解浦浪克的音樂世界。 本文先以浦浪克的生平、風格以及代表作品為開場,接著概略性地敘述兩首弦樂作品的創作歷程以及寫作手法,最後透過曲式分析以及詮釋,來研究本首大提琴奏鳴曲的創作手法,並期望在演奏上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與認知。
  • Item
    布拉姆斯降E大調中提琴奏鳴曲 作品120編號2 之詮釋報告
    (2005) 李欣怡
    布拉姆斯這首第二號奏鳴曲經常會出現在中提琴的音樂會或大師班中,一聽到這個優美的旋律,我就似乎回到了十九世紀,與豎笛家―理察米菲爾德一同沉浸在優美旋律之中。這個旋律誕生在浪漫樂派盛行的時候,但布拉姆斯卻以古典時期的曲式串聯全曲,使得全曲在古典與浪漫之間有著微妙的平衡。 布拉姆斯為此曲改寫了中提琴的版本,讓中提琴盡情發揮了柔美動人的音色;不同於豎笛的中提琴版本,在某些特定的樂段中,他加入了更多的設計與變化,而許多演奏上的可能性,也在眾多面世的樂譜版本中出現;因此,本書特別選取重要的樂譜版本,加以比較分析,並探討歷年來演奏家們選取版本的趨勢,俾能更深入了解這首作品,並提供實際演奏上的參考。 本論文將完整地從作曲家生平、創作理念、寫作背景、曲式結構、和聲變化、演奏詮釋、改編樂譜版本與有聲資料之比較,對本曲做深入的探討與分析,以提供喜愛布拉姆斯的樂迷,了解、認識這首動人的中提琴奏鳴曲。
  • Item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奏鳴曲C大調作品一》詮釋報告
    (2004) 楊欣樺
    布拉姆斯之三首鋼琴奏鳴曲為其早期代表作品,《第一號鋼琴奏鳴曲C大調作品一》是西元1853年出版商邀稿時親自將作品編號改為第一號而後付梓,為其得意之作。關於布拉姆斯音樂風格之定位素有兩種評論:傳統抑或革新;透過其寫作手法之探討,可見本作品蘊含之德奧作曲家影響與布拉姆斯匠心獨具之特色,在承襲自前人之框架上創作開展出獨有之音樂風格,顯示其喜愛之手法及未來之創作方向,正如二十世紀音樂先鋒大師荀貝格在《風格和概念》(Style and Idea)一書中之文章標題<布拉姆斯:一位革新者>(Brahms The Progresive)已給予明確定位。本篇詮釋報告先敘述其養成教育與音樂風格及作品背景,再以荀白克定名布拉姆斯擅長利用主題短小動機來發展樂段的寫作手法「發展中的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作為主要重心,於第三章中探討此手法運用於本作品各樂章之情形,並深入研究各樂章之結構形式,此外亦討論此作品另一大特色,即交響化聲響之特性。第四章中將彈奏本作品所具備之技巧作整理,配合布拉姆斯1893年出版之《51首練習曲》,提供練習《第一號鋼琴奏鳴曲C大調作品一》之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