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浦羅柯菲夫D大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詮釋報告(2009) 簡紹宇; Chien Shao-Yu為一窺此曲全貌,筆者將透過幾個不同的面向來探討;生平及社會背景乃是知悉作曲家周遭環境最佳的途徑,在不同的人、事、物以及時代的影響下,人的行為和思維會因此受到牽連,隨之在作曲的風格特色上即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爾後,再奠基於這些歷史事實,來解析作品並作出合乎時序以及原作的詮釋,最後再參考名家校訂及演奏的各種資料,從中比較後拓展更多元的思考。Item 巴爾托克《中提琴協奏曲》之詮釋報告(2009) 蔡秉璋巴爾托克的中提琴協奏曲,是由中提琴家威廉.普林羅斯(William Primrose, 1903-1982)在1945年委託創作,由巴爾托克的好友兼學生提波.謝利(Tibor Serly, 1901-1978)根據鋼琴草稿接續完成;此首作品堪稱中提琴協奏曲中,音樂內涵及演奏技巧最為艱深的經典曲目。此首協奏曲展現寬廣的音域及豐富的音色變化,內斂的音樂意涵及絢爛的技巧,在節奏、曲式、創作技巧等方面,都較其他曲目更具變化及戲劇性,此曲也啟發往後的作曲家們,做為創作中提琴協奏曲時參考的範本。 本文將以巴爾托克的生平與音樂特色為開端,並概述匈牙利民謠特色及其對巴爾托克創作的影響,再針對主題作結構分析,以個人觀點論述詮釋方法;此外本曲有多處技巧艱深之片段,筆者另闢章節探討本曲高難度獨奏技巧之特色與練習方法。由於本曲為巴爾托克未完成之作品,再經由提波.謝利根據鋼琴草稿接續完成,然而,謝利的版本與巴爾托克的鋼琴草稿略有出入,因此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謝利的版本並非作者原意,紛紛提出見解,編輯各自的版本,但因版權問題皆未上市,直至1995年,由巴爾托克的兒子彼得.巴爾托克(Peter Bartók)和尼爾森.達拉馬吉歐(Nelson Dellamaggiore)共同編輯,根據草稿重新修訂另一版本,因此筆者亦將謝利與彼得.巴爾托克的版本比較列入探討範疇。Item 莫札特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V219之研究與詮釋(2008) 吳品枋; Wu Pin-Fang莫札特在十八世紀後期面臨歐洲大環境之變動,他的作品仍依循著古典音樂的原則,表現音樂的精鍊與美感,並且保持純真的性格,使其作品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西方音樂史及古典時期的崇高地位。 莫札特的小提琴作品中,以小提琴協奏曲為眾人所著稱,而他的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更是經典作品之一,被認為是小提琴協奏曲中技巧最具挑戰的精華之作,因此筆者挑選此曲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為求正確依照古典時期作品特質的語法,在演奏如此精緻的樂曲前,必須先從多方角度進行探索,首先了解作曲家背景,由當時古典樂派之風格,進而推敲至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之音樂內涵,並了解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之的風格語法及裝飾音演奏方式,期望能夠透過多方面的剖析,找尋一套不偏離作曲家當時創作理念的詮釋手法,將莫札特的音樂更忠實的呈現出來。Item 潘德瑞基《中提琴協奏曲》之作品研究及詮釋(2008) 張佳馨; CHIA-HSIN CHANG本論文以作曲家潘德瑞基生平為出發點,不僅詳述其作品特色與風格分期,進而探討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以及波蘭音樂發展脈絡,其中,特別以其中提琴協奏曲為例,探討其音樂寫作風格特色以及音樂發展技巧,再從個人的觀點,加以解說詮釋重點;最後,將此作品與其衍生作品"為獨奏中提琴的裝飾奏"加以比較,以期讓讀者對此作品有更加全面性之認識。Item 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之研究與詮釋(2008) 朱嬿蓉; Chu Yen-Jung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1931)是丹麥作曲家,他的單簧管協奏曲,在單簧管的獨奏樂曲中是一首相當重要的曲目。此協奏曲看似交響素質,卻展示出結構上的凝聚力,單簧管與樂團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時而互相競技,時而互相襯托,單簧管與樂團間有著複雜的對話,卻也各有表現。 本文包含作曲者的所處時代之音樂背景及生平簡介,進而探討此首單簧管協奏曲之創作背景,並論述筆者的分析以及詮釋觀點。Item 卡爾˙尼爾森長笛協奏曲研究與分析(2006) 高慈; Tzu Kao卡爾․尼爾森為丹麥著名的作曲家,他在丹麥的地位就有如史麥塔那於捷克;西貝流士於芬蘭般,有同等的重要性及指標性。丹麥政府甚至將尼爾森的肖像印在全國通用的貨幣上。 尼爾森在世時所譜寫的無數歌謠,就已被孩童普遍傳唱,而教堂中,也一直在傳誦尼爾森譜寫的讚美詩。儘管如此,丹麥以外的人們對尼爾森所的音樂仍然所知無多,直到1974年,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錄製尼爾森 全集後,情況產生戲劇性的變化,丹麥以外的人們開始接觸尼爾森美好的音樂,且越來越多的音樂家,開始錄製尼爾森的作品。 在以下的章節中,筆者將全文分為四大部分―作曲家的成長背景與學習歷程、長笛協奏曲之發展、創作歷程、以及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期望能經由這些章節的呈現,對本曲有詳細且全盤性的理解,進而在詮釋本曲時,能有十足的把握以及深厚的理論基礎,將本曲演奏的更加動人!Item 李斯特第一號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之指揮詮釋(2005) 張家怡第一號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是李斯特花了二十幾年心血所精心完成的傑作,雖然結構沒有交響曲龐大,但卻將鋼琴艱難與精湛的技巧表現的淋漓盡致,並與樂團的音響時而緊密相容,時而相互抗衡,這樣精采萬分的傑作,才能成為現今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協奏曲曲目之一。筆者從李斯特的生平去探討其音樂,深切體會愛情和宗教伴隨其一生之影響,接著以第一號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和音樂特色切入,將研究重點放在樂曲分析、配器研究、有聲資料的比較和指揮研究。樂曲分析包括曲式結構、調性和句法處理;配器研究以比較的方式去探討樂器的使用、配器的組合、音響的平衡和音色的變化;指揮研究更是重要的一環,藉由「協奏曲之夜」演出的經驗和有聲資料的比較分析下,針對指揮技巧和處理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最後,以研究結果和心得進行總結論述。藉由論文的研究,達到對此樂曲指揮的技巧與詮釋有更深一層體會之目的,並從研究中檢視自己的學習過程,最後盼能達成實際指揮樂團深度的提昇。Item 羅伯特.柯卡第34號作品《木琴與管絃樂團之協奏曲》曲式分析及演奏詮釋(2009) 陳皇妏; CHEN,Huang-Wen本詮釋報告為柯卡第34號作品《木琴與管絃樂團之協奏曲》各面向之探討,章節分為作曲家介紹、創作背景、各樂章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本曲蘊含許多半音、全音、三度音,融合新古典主義創作手法、藍調爵士創作手法,主題更透露出濃濃地民謠風味。此作品在木琴協奏曲中不算最著名,但仍是值得一探究竟之作品,希望能帶給往後演奏此作品之讀者有參考之價值。Item 斯特拉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2005) 岳孟瑾在科學與藝術史上,二十世紀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捩點,知識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藝術領域的擴展,都是十九世紀初的人們難以想像的。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就是在這樣一個多變且動盪的時代中學習摸索,他的音樂概念更是全方位且不斷在進步的;從他的芭蕾舞劇中可以看出,總是有新的元素在不斷地加入,不斷地為他的每個時期畫下重要的里程碑。在斯氏的《義大利組曲》中,復古的曲式配上很現代的和聲,是一種很新奇的體驗;筆者也對這首協奏曲之中表露出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深深著迷,因此決定著手探討。 若單就小提琴音樂來說,斯特拉溫斯基或許並不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但此首以現代的手法所寫作之仿古典形式的小提琴協奏曲,其中所表現的意涵,值得後人不斷地推敲與體會。Item 劉文金二胡作品《秋韻》之研究(2009) 林育丞; Lin Yu-Cheng劉文金的創作在二胡音樂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此篇詮釋報告藉由此劉文金的作品《秋韻》(1990),探討這位民族音樂創作者如何將東方的音樂素材與意象透過西方具系統且科學性的作曲手法來呈現,並融合出自己的語彙,使之成為具有說服力且被群眾接受的藝術作品;進而試論劉文金在二胡音樂創作上的歷史定位和貢獻,以及對其音樂創作手法有清楚的歸納整理。關於樂曲分析的部分,筆者將針對曲子結構之發展、素材之運用、節奏之變化、織度之厚薄、旋律之特性、以及和聲之進行等作曲手法做深入的探討,以進一步了解曲中的精神與內涵。最後,在此曲的演奏詮釋方面,根據筆者練習過程的經驗,提出個人演奏上的看法與建議,包括對於速度、風格、表情的認知、以及弓指法技巧之掌握等等,作為演奏者在詮釋上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