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伊撒意《C小調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作品28之研究與詮釋
    (2024) 崔菀倫; Tsui, Wan-Lun
    尤金.伊撒意(Eugène Ysaÿe, 1858-1931)於1924年創作《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作品28(Sonata for Solo Cello, Op.28),是其唯一為大提琴所寫的無伴奏作品。回顧歷史,1717至1723年間,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創作《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1007-1012 (6 Suites for Solo Cello, BWV 1007-1012),突破以往大提琴僅限於鞏固和聲進行的功能,巴赫透過複音音樂的對位手法,發掘大提琴的獨立性與豐富的表現力;歷經兩世紀的變革與傳承,伊撒意的大提琴奏鳴曲展現熟稔的技巧與深邃的情感表達,促使無伴奏大提琴作品的發展往前推進一步。本報告分作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伊撒意之生平與創作,概述作曲家的一生與代表性的創作特色,並進一步討論法比樂派對伊撒意之影響;第三章為作品之創作背景,先探討無伴奏大提琴作品的歷史演變,再聚焦於伊撒意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之創作背景;第四章將提出個人觀點,進行作品分析與詮釋的分享;最後在第六章總結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