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歐邦《第六號彌撒曲》之研究
    (2007) 彭孟賢; Peng, Meng-Shien
    彌撒源自天主教禮儀,是天主教的祭天大禮,自古以來皆以祈禱、讀經、歌唱、和正式祭禮一起進行。彌撒音樂,是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的聖樂,自十四世紀出現第一部彌撒樂曲通作體式,其內容囊括彌撒儀式固定部分五首歌曲。之後,彌撒音樂歷經古典樂派傾向器樂編制、浪漫主義人本情懷之內省、與國民樂派民族主義思潮的帶動,二十世紀的彌撒音樂,轉而成為大型器樂編制之拉丁文或德、奧、英之聖經譯文歌詞,主要著重於個人情感之表露,而人聲編制的多元化、大型器樂編制伴奏以及結合各國民謠旋律成為新的創作風潮。在新式彌撒曲新式創作風氣影響下,這股音潮也隨即傳至東歐內陸的匈牙利,影響作曲家甚鉅,如本論文探討之歐邦《第六號彌撒曲》即為一例。 歐邦 (György Orbán,1947- ) 是匈牙利近年來重要作曲家之一,作品包含各類型的音樂創作,其中以附伴奏女聲合唱作品與無伴奏混聲合唱作品最受到歡迎,其音樂特色揉合匈牙利傳統的民謠旋律以及五聲音階調式,並且結合六和弦同節奏和聲式與教會調式終止式、另外加入新式無調性不協和音程;節奏上使用混合拍與切分音節奏的不對稱性,並採用無伴奏合唱或大型管弦樂團編制,偶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教會調式與巴洛克時期的複音對位技法,或是古典時期工整和聲式的主音音樂織度,創作出帶有濃郁東方色彩之彌撒曲作品。 研究者探討歐邦《第六號彌撒曲》,發掘本曲特色在於融合匈牙利民謠小曲的俗樂色彩,旋律時而如幽暗靜謐的低吟回盪,和聲時而絢麗奔放,聲部編制突破常態混聲編制,為女聲四部合唱作品,其樂風孕育自東歐內陸文化交融之地 本論文經由對歐邦《第六號彌撒曲》作品的分析探討,進一步瞭解歐邦的生平及其音樂風格,並從彌撒歌詞的起源與二十世紀彌撒音樂的發展探討中瞭解彌撒曲式風格的蛻變歷程,研究者再以歐邦《第六號彌撒曲》中〈垂憐曲〉、〈光榮頌〉、〈歡呼迎主曲〉、〈羔羊讃〉等四曲之曲式結構等創作手法為理論依據,提出合宜的合唱教學與音樂詮釋建議,以作為教學、演出、研究及欣賞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