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音樂的陌生化與可聆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0-05-??)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 Item
    音樂與色彩-梅湘與頻譜樂派的色彩觀與音響思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05-??) 連憲升; Hsien-Sheng Lien
    1944 年法國作曲家梅湘(Olivier Messiaen, 1908-1992)在他出版的《我的音樂語言的技巧》(Technique de mon langage musical)中,明揭他對於音樂的「時間」層面:節奏的關懷,戰爭期間完成於集中營的作品《為時間終結的四重奏》(Quatour pour la Fin du Temps, 1940-41)即展現了他在書中所闡述的節奏理論。節奏之外,梅湘作品中的和聲色彩與管弦樂音色更是他音樂的主要特色,梅湘中期名作《時間的色彩》(Chronochromie, 1959-60)即呈現出他作品中處理「時間」與「色彩」的匠心獨運。作為音樂教師,梅湘於巴黎高等音樂院常年開授的「音樂分析與美學」課程作育了當代許多傑出的音樂家。在這些學生中尤以格里塞(Gerard Grisey, 1946-1998)和穆海爾(Tristan Murail, 1947 生)等人所開創的「頻譜樂派」(Musique spectrale)最能承繼梅湘在「時間」與「色彩」的關懷並加以發展,對後代作曲家產生深遠影響。梅湘在其晚年著作《節奏、色彩與鳥類學論》(Traité de Rythme, de Couleur, et d’ornithologie)的最後一卷,系統性地討論了他對於「聲音與色彩」的看法,並以他獨特的調式理論與和聲、配器手法具體闡述了他音樂中豐富的色彩處理。而梅湘在其教學生涯晚年培育出的當代法國「頻譜樂派」作曲家,其中又以穆海爾在此方面深受梅湘影響,並於其作品中特別著重音響色彩的處理。延續個人對於梅湘和頻譜樂派之時間觀與節奏論的探討,本文嘗試梳理梅湘與穆海爾對於「聲音與色彩」此一論題的特殊關懷與主要論述,並透過梅湘的《神的靈在的三個小禮拜式》(Trois petites Liturgies de la Présence Divine, 1943-44)和穆海爾的《夕陽十三色》(Treize Couleurs du Soleil Couchant, 1978)等作品,探討這兩代作曲家在和聲手法和音響思維的傳承與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