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孟德爾頌《管樂序曲》作品二十四之樂曲探究與指揮詮釋
    (2024) 鄭學駿; Cheng, Hsueh-Chun
    孟德爾頌是舉世知名的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以《仲夏夜之夢》、《芬加爾洞窟》等作品聞名於世。卻很少在音樂史書籍上提到其於1826年創作了《管樂序曲》,本曲首次將原本當時風行的室內管樂重奏編制(包含四重奏、五重奏、八重奏等),擴張成類似於現在管樂團編制的管樂合奏曲。十八世紀是「管樂小合奏團」如雨後春筍發展的時期,許多讓人耳熟能詳的古典樂作曲家均有專門寫給「管樂小合奏團」,或是「軍樂隊」的作品,但因目前古典樂研究主要以弦樂與管樂發展作為敘事主軸,故這類作品極少被提及與演出,導致管樂發展缺乏自身的脈絡而被隱沒於音樂史研究的邊陲地帶。本研究內容分別針對《管樂序曲》之時代背景,創作背景、樂曲分析指揮詮釋進行撰寫。於第二章特重於17世紀末至十八世紀中期的管樂作品整理與說明。並於第三章針對《管樂序曲》之樂曲動機、主題與結構進行分析。第四章則以指揮角度,根據實際排練的經驗對樂曲之音色處理,指揮技巧與詮釋等進行探討。期盼透過這篇嘗試以「管樂音樂」為主體的研究,能持續建構台灣管樂音樂發展之「主體性」,不再成為管弦樂或交響樂團發展史中的「補充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