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普羅科菲夫《f小調第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與《降B大調第七號鋼琴奏鳴曲,作品83》之音樂分析與詮釋探討
    (2021) 陳姿吟; Chen, Tze-Yin
    普羅科菲夫(Serge Prokofiev, 1891-1953) 非常重視鋼琴作品的創作,也是非常特別的一位二十世紀音樂家。尤其,他獨樹一格地將注意力集中於鋼琴奏鳴曲的創作,更是二十世紀作曲家中所罕見者。他的鋼琴曲種涵蓋廣泛,而他的九首鋼琴奏鳴曲更為鋼琴作品中的經典曲目,充分地呈現出他作品風格的特質及前後期風格的轉變。普羅科菲夫所自述的五種創作風格,包含古典風格(classicism)、抒情風格(lyric element)、怪異諷刺風格(an element of either grotesqueness, jesting, or mockery)、觸技風格(toccata or motor element)與新穎風格(innovation),皆充分地運用於他的鋼琴奏鳴曲之中。《第一號鋼琴奏鳴曲》為普氏學生時期的作品,是九首奏鳴曲中少數的單樂章的作品,音樂風格承襲後期浪漫風格,旋律抒情線條綿長,大量使用四音動機;《第七號鋼琴奏鳴曲》有三個樂章,似乎在表現出戰爭時的痛苦心境,三個樂章有著不同的性格,情緒張力及對比強大。此詮釋報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及研究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為普羅科菲夫生平,概略介紹他的創作風格及九首鋼琴奏鳴曲;第三及第四章先後介紹《第一號鋼琴奏鳴曲》與《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曲式分析、音樂特質與演奏詮釋;第五章為兩首樂曲的比較,以旋律、調性、節奏、織度方面著手進行探討;第六章為結論。期許此詮釋報告對想了解普羅科菲夫早期與晚期風格的讀者有所幫助。
  • Item
    浦朗克《單簧管奏鳴曲》之樂曲探討與演奏詮釋
    (2015) 陳姿吟; Chen, Tzu-Yin,
    這首單簧管奏鳴曲是為了紀念他的好朋友,瑞士作曲家阿瑟‧奧內格而作。浦朗克於1959年的八月先完成此首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於三年後1962年的夏天另外完成第一、三樂章;所以筆者分析此曲的同時,發現第一樂章的許多樂思,如旋律動機及節奏動機,皆取自於第二樂章。 筆者首先對此作品的寫作背景與動機等,了解此奏鳴曲的寫作目的與寫作對象;接著按其寫作時間順序,先從此曲的第二樂章開始進行樂曲分析。並依樂曲動機與特色將作曲者其他相關曲風、曲式的作品,一一與之比較整理。 內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引發筆者對此曲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生平與樂曲創作背景,此部分牽涉到的範圍稍做擴充,至整個歐洲地區與當時巨大的戰爭時代背景下的多重元素,期許透過更深的探究,對樂曲有更廣泛的了解。第三、四、五章正式進入全曲的架構、題材的分析與研究,同時提出個人見解,撰寫演奏詮釋;由於篇幅較大,不適於放入同一章中,欲使段落能更加清晰與明確。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整個論文報告後的感想與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