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點音成樂-中國揚琴與匈牙利欽巴隆發聲與基本練習之比較
    (2018) 謝岱晏; Hsieh, Tai-Yen
    匈牙利欽巴隆 (Hungarian Cimbalom) 及中國揚琴皆為異域傳入的小型擊弦樂器,十六世紀欽巴隆融入於人們生活中的鄉村舞蹈音樂;中國揚琴於十七世紀從戲曲後場音樂發跡。由於對於樂器性能更高的期望,兩地指標性的樂器改革為-1874年匈牙利桑達・文采爾・約瑟夫 (Schunda Vencel Jósef) 為其增設止音踏板;1964年中國楊競明研發四排琴橋揚琴,兩者皆擴充音域、增加音響效果,使之躍升為舞台上閃爍光芒的民族樂器。 本篇論文針對中國揚琴及匈牙利欽巴隆在兩個音樂文化中歷經樂器改革後的型制構造,參照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 (Hermann L. F. Helmholtz M.D.) 發表之聲波原理、聲響之形成、探討豐富而細膩且微妙之揚琴音色,並以自身習琴經歷紀錄並比較學院派演奏家的擊弦方式及基本練習。兩者比較結果如下: 中國揚琴琴弦較纖細、琴橋與共鳴箱之體積較小;在高音區的單一音位配置四至五條弦、中音區一音三至四弦、低音區一音二弦;在演奏工具上,以竹製琴竹包覆以橡膠製作的琴皮為主;琴竹的質量較小,演奏者以高幅度的手腕揮動提升對琴竹施予加速度的空間,以獲得更大的演奏音量。在雙手的演奏運用上,多以左手演奏上聲部,敲奏順序以右手開始起竹的「右竹法」原則為主。 匈牙利欽巴隆琴弦較粗、琴橋與共鳴箱體積較大;高音及中音皆為一音四弦,低音區則以一音三弦為主;其演奏工具琴槌上的棉花緩衝力大,琴槌質量較大,使演奏者以小幅度的手腕揮動及手指控制便能得到相當之音量。敲奏同側琴橋之音位時,以鄰近琴橋之手演奏上聲部,並規劃琴槌最小移動距離進行演奏。 綜合上述樂器構造之琴弦直徑、琴橋體積、共鳴箱體積、琴弦配置以及觸弦材料的特性,使得中國揚琴相對於匈牙利欽巴隆的整體音量較小、中高頻的聲響比重偏高;匈牙利欽巴隆整體音量較大、低頻聲響比重偏高。當兩者彈奏相同音高時,中國揚琴琴竹搭配琴皮所敲奏的樂音泛音數量相對偏高;匈牙利欽巴隆以琴槌包覆棉花敲奏後產生的泛音相對數量偏低。 彈奏中國揚琴及匈牙利欽巴隆時,首先面臨的是擊弦位置的準確度、雙手力度的平衡、擊弦速度的提升、高音區及低音區音色的控制,以上基本技巧的掌握,直接影響了提升演奏水準的可能,需要不斷檢視修正以維持高度準確性。 為克服演奏技術的障礙,中國揚琴演奏家許學東建議每天練習一個小時的基本練習才進入樂曲彈奏;海倫莎・維多莉亞的教學則是一開始只教導基本練習,隨著學生程度提升增加練習項目,待學生練習至對音位具有相當之熟悉程度且充分掌握演奏技巧才教授樂曲演奏。二位嚴謹規劃之基本練習得以看到練習順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基本練習專注於技巧而缺乏音樂性,持續練習需要相當堅定之意志,也證明了良善之練習方法以及持續不間斷的練習是成為優良演奏家之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