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研究-以文獻資料和田野調查探討口簧琴溝通型態的人文觀以及口簧琴的產業觀
    (2008) 劉克浩
    摘要 台灣原住民族擁有多樣性的歌樂以及器樂,從各個時期的研究紀錄者的文獻資料上已呈現出豐富的史料。儘管台灣原住民族在歌樂的內容以及樣式上已高度發展,但是其器樂依然還保持著古樸的樣式,而口簧琴就是台灣原住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種樂器。從過去文獻史料得知,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除了娛樂的功能之外,也可以透過口簧琴的吹奏來傳遞男女之間綿綿的情意,雖然音樂學者已經蒐集口簧琴音樂與語意傳遞溝通功能的各項資料,但是音樂與溝通之間卻還未整理出系統化的結果,讓人無從深入了解口簧琴音樂旋律與語意溝通之間的多面向。因此,本論文試著從歷史、社會環境以及分析的面向研究口簧琴,深入探討將口簧琴當成相互溝通媒介所形成的人文關係,以釐清口簧琴如何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的溝通工具。 章節內容部份呈現如下,第一章口簧琴導論,為了與筆者碩士論文『泰雅族口簧琴音樂研究』在口簧琴概述做區隔,因此導論分三大部份,即學術分類、音樂範疇與漢族文獻。第二章整理研究台灣各個時期口簧琴的文獻資料,並且以每個時期所做之文獻重點一一詳述。第三章則描述現存的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並從多簧的音組織構成,以及單簧泛音旋律的吹奏,以科學的原理解釋口簧琴的發生方式,並提出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吹奏經驗與科學的對照。第四章是本論文的核心重點,從筆者的田野調查以及過去研究的成果整理發現,口簧琴的溝通型態共有四種:語音模擬化、語意曲調化、肢體情境化以及以簧代歌化四種型態,然後再從這四種溝通型態建構出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人文意涵。第五章則討論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其對於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的影響,並提出筆者的個人看法。 台灣原住民族的口簧琴過去是用來傳遞愛意、娛樂、撫慰以及多種意涵,但現在僅單純用於樂器的吹奏。綜觀上述的使用,我們可以統稱口簧琴是具有溝通的功能。本論文重點在於研究過去吹奏者的心意與口簧琴之間的相互關係,並且建構出已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族口簧琴溝通的傳統。 關鍵詞:口簧琴、擬聲語
  • Item
    鳥鳴風格的音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05-12-??) 劉克浩; Ke Hau Liu
  • Item
    阿多諾「新音樂哲學」的文本理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06-12-??) 劉克浩; Liu, Ke-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