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諮商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4

:::

系所簡介

 

一、 配合國家相關立法政策

民國86年5月14日修正公佈的特殊教育法第十七條明文規定:「……特殊教育學 (校班)、特殊幼稚園(班)應依實際需要置特殊教師、相關專業服務人員及助理人員」 及「……相關專業服務人員及助理人員之遴用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機關訂之」。 86年4月26日修正通過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六條亦規定:「……各級政府及各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設專責單位或專責人員辦理身心障礙者權益相關適宜」;而「 ……專業人員之遴用標準及培訓辦法,由中央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訂之」;同法第 十五條規定:「……專業服務制度包括個案管理、就業服務、特殊教育、醫療復健 等制度」。
提供上述專業服務所需之專業人員,包括社會工作員、特殊教育、物理治療、職 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業已或刻正以立法規範之,唯獨提供就業服務的專業人員 尚付之闕如。教育部特於86年7月3日以台(86)師二字第86076794號函轉立法院第三屆 第三會期第十六次會議正特殊教育法通過之附帶決議第十二項:教育部應儘速協 調各師範院校於三年內設立「職能復健諮商科系」。為落實推行身心障礙者學校到 職場的轉銜服務及就業服務,相關主管機關應妥當規劃,加強推動職業復健師培訓 工作。

 

二、 因應身心障礙者的社會需求

由於社會的快速變遷及民眾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職業災害、公安事件、交通意外 事件故也隨之增多;另一方面由於醫學的發達,許多遭到嚴重病故或意外的民眾繼 續存活的可能性大為增加,相對的會造成當事人生理或心裡的障礙;部分身心障礙 者更伴隨有情緒方面困擾,不僅影響其工作表現,且亦妨礙職場中的人際關係,可 見心理復健對身心障礙者重要性於一般。因此,如何協助身心障礙者克服功能上的 限制,發揮其潛能,並做好銜接醫療、社區與職場的工作,以促使其走入社會及職 場,乃當前重要課題。

三、 配合世界潮流趨勢

「機會均等」與「充分參與」是促使身心障礙者享有合理的生活權、教育權、及 工作權的基本前題,也是世界潮流所趨。在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均等及充分就 業方面,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第二十七條明訂:「各級政府應……提供無障礙個別化 職業訓練及就業服務」,而高品質的無障礙個別化訓練及就業服務,則有待相關人 員的大力推動。因此,為配合此一趨勢及提升職業重建之專業品質,培訓相關專業 人員之相關事宜實在刻不容緩

四、 有效推動職業復健服務

國內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相關單位如:就業服務中心、職業訓練或福利機構、社 團的輔導人員在提供職業復健服務時,雖不乏滿腹熱誠與豐富之實務經驗者,但其 大部分缺乏復健諮商的專業知能,其專業角色亦遲未受肯定,導致其流動性高,相 對的會影響職業復健服務的品質。所以本校積極籌設復健諮商研究所,以培訓職業 復健諮商人才,因應當今社會需求。

 

378_a563126d.jpg

五、 發展多元的教育理念

身心障礙者的復健服務有多元化、社區化、個別化的趨勢。特殊教育法第十七條 明示,教育單位應依實際需要置特殊教育教師外,也應置相關專業服務人員,亦即 在學校的階段,除提供特殊教育的服務外,也應提供相關之就養、就醫、就業等服 務。另,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亦分明列就學、就養、就醫、就業的主管單位及服務內 容,因而培育職業復健諮商師等各類專業服務人員,以提供多元化服務,才能真正 落實復健諮商服務的理想。

http://www.girc.ntnu.edu.tw/files/archive/539_d67b60be.jpg      

六、 提供進修機會、提昇整體復健服務品質

復健服務為一科技整合的工作,在設計及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若能整合並運用現 有的資源,則必能提供更完整且高品質的服務。本校原已設有特殊教育系所、教育 心理輔導系所、工業教育系所以及資訊教育系所等,並擁有這些系所所連結的周邊 支援系統,復健諮商所成立,上述資源當自成一支援網絡,可為就業服務專業人員 提供進修機會,對培育復健諮商專業人員及未來提供復健服務而言,均將能收事半 功倍之效。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7
  • Item
    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之工作適應
    (2019) 劉晏安; Liu, Yen-An
    本研究試圖以新進人員之觀點,探討進入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後,在職場如何面對的壓力與挑戰,或是如何因應專業工作的方式,以及其工作適應的歷程。具體目的聚焦在:(一)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工作適應過程中的工作壓力與挑戰;(二)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進入工作後,如何因應其遇到的困難;以及(三)以新進人員觀點,探討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工作適應的歷程。 本研究使用立意取樣與滾雪球之方式,招募10名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為研究參與者,使用半結構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並以質性研究取向的紮根分析方式,進行研究的整理與分析。研究結果以三個部分做呈現: 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壓力與挑戰,可以分為新人的角色適應、職務內容的挫折、職場支持不足;新人的角色適應包含:無法勝任角色的焦慮、角色期待落差、工作過度負荷;職務內容的挫折包含:行政業務繁瑣、職場開發困難、個案服務狀況多、家長溝通困境、工作特性限制;職場支持不足中,包含了:新人訓練不完善、督導風格不合、同儕關係不佳。 在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進入工作後,因應其遇到的困難方式分為外在層面、內在層面;外在層面包含了工作調整、尋求支持、壓力紓解;內在層面則是情緒處理。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在新進支持性就業服務員的工作適應的歷程中,可以分為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多重角色的自我覺察期、內在與外在漸進調整期、在進入工作後的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後,多重角色的認知覺察和內在與外在漸進調整期,會相互影響相互互動,漸進調整的過程中,可能又影響著菜鳥帶菜鳥的角色摸索期。文末依照研究結果提出適當的建議,以供支持性就業服務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大專院校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學生使用3D列印握筆器之個別化設計發展與功能表現
    (2019) 林靖文; Lin, Ching-Wen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學生通常因為生理障礙,在就學、未來就業和就養各方面都需要科技輔具載具來改善功能表現,其中於寫字能力上的差異,更需個別化調整,因此,搭配3D列印技術的發展,可製作客製化產品的特性,能讓其因障礙所受到得限制最小化。本研究目的在於建立 3D 列印技術於製作握筆器之個別化設計與發展,並探討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學生之功能表現。研究方法採用單一個案研究法之跨行為多基線設計,以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學生為對象,探討建立3D 列印技術個別化製作握筆器流程以及抄寫表現;整個實驗啟程耗時約一個月,握筆器原型共經歷六次調整;其中,本研究以「基本讀寫字綜合測驗」探討抄寫速度表現、以光學字元辨識軟體判讀其抄寫品質表現。經過施測、介入後,結果顯示: 一. 3D 列印技術應用於個別化握筆器之設計與發展是具可行性。 二.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學生使用3D列印握筆器後,抄寫速度是能有所提升。 三.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學生使用3D列印握筆器後,抄寫品質是有被改善。 本研究亦針對研究參與者、研究工具、製作技術等相關面向給予建議,提供未來研究者在3D列印技術、在特殊教育領域中可精益求精,為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解決問題。
  • Item
    結合虛擬實境之身體活動訓練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之效益探討
    (2019) 楊昱; Yang, Yu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慢性思覺失調症因疾病本身及所需抗精神病藥物之副作用影響,造成患病者多重生、心理機能障礙,包括肢體動作能力下降、認知障礙、動機低落,以致整體身體活動量低、功能性活動參與效能差、肥胖及新陳代謝疾病等問題,進而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如何提升或維持患者健康及生活品質是近年來精神醫療及復健專業人員所關心與重視的。電腦及科技的大幅普及,休閒娛樂的選項中己多出了「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的選擇,此外頭戴式顯示器(HMD)提供虛擬實境遊戲之使用者高度的沉浸感;活動分析結果證實,虛擬實境遊戲具備多重任務的特質;研究者因而合理的假設,參與虛擬境身體活動遊戲,除了因活動量增加所帶來健康改善外,也可能對認知功能有所助益;有限的證據也顯示,虛擬實境不僅能提升病患參與復健治療的動機,也可能有助於提升病患的活動量,但尚未有研究探討使用頭戴式顯示器的虛擬實境遊戲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效益。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頭戴式顯示器之虛擬實境遊戲介入,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之影響,測量虛擬遊戲介入前及介入後,患者在身體功能與結構、活動與參與、環境、個人因素之改變,並與傳統身體活動訓練做比較;同時也初步瞭解患者對此頭戴式顯示虛擬實境之使用舒適性及接受程度。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常規應用頭戴式顯示器之虛擬實境遊戲於思覺失調症患者功能復健可行性之參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隨機分組實驗-對照組前-後測研究設計,招募21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使用頭戴式顯示器虛擬實境遊戲提供身體活動訓練,對照組則進行傳統一般的身體活動訓練,介入時間為一週2次、每次40分鐘、持續訓練十二週,並在訓練前及十二週訓練後分別進行上肢動作功能(積木與盒子測驗)、功能性移動能力(計時起立走測驗)、動態平衡能力(功能性伸臂測驗)、認知功能(彩色路徑描繪測驗)、體適能、一般功能性行為能力(COTE)、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生活品質(QoL)、科技接受度等的評估。所得資料,依資料性質與所要回答問題,採用採用獨立及相依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或混合設計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之統計方法,所有統計方法使用套裝統計軟體SPSS 22 for Mac 進行分析,統計顯著性設在 p< .05。 研究結果:兩組受試者在基本資料及前測功能無顯著差異。分析組別、測驗時間對各評估結果參數的影響,發現上肢慣用手操作速度、動態平衡、一般行為部分達顯著交互作用,且實驗組具測驗時間的單純主效果,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認知功能、體適能、生活品質、工作行為、自我效能,達部分的顯著進步,而且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的進步趨勢更為明顯。 結論:不論是進行頭戴式虛擬實境訓練,或是一般傳統的身體活動訓練,對慢性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身、心理功能與功能性行為,都有部份的顯著影響。進行頭戴式虛擬實境訓練,對於患者的慣用手動作功能、動態平衡、一般行為表現,具有較顯著的效果。患者對於此虛擬實境設備的使用上,除了覺得操作需要他人協助之外,在臨場感、娛樂性等都是可以接受的。建議之後的研究可以增加樣本數,或是增加訓練的強度及時間,或是可以選擇更適合的遊戲,以達到訓練目的。
  • Item
    國中全盲生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之設計與使用成效評估
    (2019) 嚴光輝; Yen, Kuang-Hui
      本研究旨在設計一套國中全盲生數學代數學習輔具「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並確認此學習輔具對全盲生代數學習的適用,故本研究目的為:(一)發展一套可讓一般明眼數學老師指導國中全盲生代數課程的「點字代數學習輔具」,以幫助盲生學習數學代數。(二)探究「點字代數學習輔具」對全盲生之可用性。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本研究從文獻探討、確認研究問題與研究目標後,建立三階段的研究流程。第一階段為「點字代數學習輔具」設計與運用,包括:說明代數學習輔具設計的概念與特色,及由研究者檢視本學習輔具在國中盲生代數課程的運用。第二階段由研究者立意取樣邀請一位盲生擔任研究參與者,觀察全盲者使用「點字代數學習輔具」是否能正確的摸讀與操作,本研究進行六次代數教學與評估,評估項目包括:(一)輔具操作性、(二)學習效果。第三階段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七位教師接受訪談,這七位教師為融合教育環境中盲生學習數學之相關的教師,包括視障巡迴教師、視障重點學校之視障資源班老師、一般國中資源班老師、特教助理員,及數學教師三位。研究者以自行設計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當面訪談,瞭解教師們對盲生運用「點字代數學習輔具」學習代數的看法。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本研究設計的「點字代數學習輔具」經由研究者檢視國中代數課程的運用,及透過盲生實際的操作,盲生能正確的排列出代數算式,對排列的代數式有短期記憶效果,本輔具能實際於代數課程使用。透過教師訪談,有下列結論:(一)本項輔具的功能是建構代數之概念;(二)可幫助盲生與明眼數學老師溝通互動;(三)可幫助一對一的指導,例如,課後由數學老師指導;(四)可協助中途失明的學生在數學點字尚不熟悉時,繼續學習代數;(五)可助盲生瞭解式子中的上下對齊或左右排列的對應關係;(六)可幫助盲生理解數學式,形成心理圖像與形成記憶。研究過程中亦發現:因數學點字的列式方式讓盲生缺乏記憶搜尋功能,而本輔具可幫助盲生創造數學式子之「心理圖像」,有助於理解算式及形成記憶,這是本輔具的另一貢獻。最後,本研究亦針對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後天視障者於不同年齡階段之就業歷程的探究
    (2019) 陳世倧; Chen, Shih-Ts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後天視障者於不同年齡階段之就業歷程。本研究參與者包含五位大專畢業的後天視障者。五位研究參與者含三位男性、兩位女性,平均年齡39歲。此研究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深入訪談,邀請研究參與者述說其後天視障所遭遇挑戰與其解決方式。 本研究結果發現:後天視障者於不同年齡階段中,經歷青年期就業的角色發展、成年期就業目標調整、中年與老年時期就業目標再次調整。可以綜合出就業歷程所面臨的挑戰為:學習因應視覺退化的生涯、需不斷學習新的電腦技能、家人對於障礙不瞭解、維持職位不易。同時,本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用來克服上述挑戰之策略包含:運用職務再設計服務、善用就業服務、突破視覺障礙限制、抱持積極樂觀態度、家人支持度、持續學習新技能、培養多樣職業能力及設立目標獲得工作成就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者提出建議:建立視障者重建服務中心、與企業合作以進行職務再設計、可探究單一職種、長期性深入的研究、適時邀請資深同儕協助心理重建過程、鼓勵視障者發揮專才幫助更多人。最後在文末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並說明本研究的限制。
  • Item
    雙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 對轉銜服務之參與現況與期望
    (2015) 蕭漢寧; Han-Ning Hsiao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對於轉銜服務的參與現況以及期望。研究者利用自行發展的四點量表,以雙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科家長為對象,進行調查。共發出329份問卷,回收206份有效問卷,並以描述性統計及皮爾森積差相關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對於教師提供轉銜服務之參與現況 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參與轉銜服務參與現況偏低為「偶而偏經常」,其中以「生活輔導」及「心理輔導」參與較佳;而家長參與度較低為「升學輔導」。 二、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對於教師提供轉銜服務之期望 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對參與轉銜服務的整體期望為「需再一些協助」,各項度中以「就業輔導」期望最高,「其他相關專業」次之;整體而言期望最低為「升學輔導」,但是未來規劃為升學之學生家長,對於轉銜服務的期望最高。 三、不同背景變項之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在轉銜服務參與現況的差異情形 研究發現家庭結構方面,「雙親家庭」及「中高社經地位」的家長參與情形最高,而「單親家庭」及「低社經地位」的家長參與情形最低。學生性別為「男生」、障礙程度為「重度」、障礙類別為「其他」以及未來規劃為「接受職業訓練」的家長參與情形最高。ii 四、不同背景變項之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在轉銜服務期望的差異情形 研究發現家庭結構方面,「雙親家庭」及「中高社經地位」的家長對轉銜服務的期望最高,而「單親家庭」及「低社經地位」的家長期望最低。學生性別為「男生」、障礙程度為「中度」、障礙類別為「自閉症」以及未來規劃為「升學」的家長對於轉銜服務的期望高。 五、綜合職能科學生家長對轉銜參與現況和期望之關係 「家長參與轉銜服務現況」與「家長參與轉銜服務期望」兩部分達低度正相關,顯示家長參與轉銜服務越多,期望也有機會越高。在「生活輔導」、「心理輔導」、「其他相關服務」及「福利服務」項度中,參與的現況皆略高於期望,家長對於接受這些方面的轉銜服務需求期望較低。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針對不同背景變項者所應著重之轉銜項度、轉銜目的與方向、轉銜期望的表達管道等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 Item
    你是我的眼?!視覺障礙工作者運用視力協助員之經驗
    (2014) 王雪娥
    本研究始於瞭解視覺障礙者運用視力協助員服務的經驗,進而探討視力協助員在視覺障礙者的職場生態系統關係,並藉資料分析、歸納,提供「職務再設計」措施的相關建議。 經以半結構訪談題綱蒐集七位研究參與者的經驗,並以質性研究電腦軟體NVivo第10版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運用視力協助員服務的經驗方面: 社政及勞政體系為研究參與者獲得服務資訊的主要來源;需協助的工作有共通性,然亦因工作的專業度與豐富化,而有差異性;審查結果會因僱用單位支持度而影響到職務再設計的成效;研究參與者認同接受服務時數遞減之做法,但亦認為應考量個別化及建立減列時數的指標。 二、在視覺障礙者的職場生態系統關係方面: 視覺障礙者運用視力協助員服務從自我要求開始,藉尊重與包容成就彼此、藉溝通建立工作默契。視力協助員因「被他人需要」樂於多付出,而成為職場的潤滑劑。 三、在「職務再設計」提供視力協助員服務的建議方面: 研究參與者認為善用科技與建立服務標竿典範有助於制度的精進;服務品質提升的關鍵則在於溝通、傾聽與同理心;組織的支持可以彌補申請職務再設計未被滿足的層面;友善職場可創造更多的職場自然支持者,協助視覺障礙者發揮工作潛能。
  • Item
    大專聽障生人際行為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
    (2014) 劉忠讓
    本研究主要想瞭解大專聽障生人際行為和生活品質的現況,並分析大專聽障生個人背景變項、人際行為和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探討這些變項對其生活品質的預測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其有助於聽障生、學校、家庭、社會福利行政單位或其他相關研究工作者對於大專聽障生的輔導或安置等,提供後續研究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邀請台灣地區29所大專校院之資源教室,研究對象為大專聽障生採取方便取樣,共有159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為「基本資料」、「人際行為量表」和「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依據問卷回收資料與統計結果所得,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多元迴歸,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簡述如下: 一、目前大專聽障生在人際行為上,其關係量尺和肯定量尺平均數高於與一般生常模團體。 二、不同家庭經濟之大專聽障生在人際行為上有顯著差異,大專聽障生家庭經濟狀況較不佳,則其人際行為表現較不佳。 三、大專聽障生在生活品質因就讀地區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北部地區生活品質情形上比就讀南部地區感受較好。 四、大專聽障生在生活品質因就讀校制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就讀大學之生活品質低於技術學院之生活品質分數。 五、大專聽障生在生活品質因就讀溝通方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使用單純口語之生活品質高於使用綜合溝通之生活品質分數。 六、大專聽障生的生活品質因其家庭互動程度、家庭經濟狀況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結果顯示,清寒以下之聽障生家庭其生活品質滿意度較不佳。 七、人際行為各層面與生活品質各層面的相關,皆達相關顯著。 八、就讀地區、家庭互動關係、家庭經濟狀況、人際行為之肯定量尺能有效預測其生活品質。
  • Item
    視多障者就業歷程之研究
    (2013) 王心柔
    本研究旨在探討視多障者的就業歷程,研究者採用的是質性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三位在競爭性職場就業達一年以上的視多障者,分享其個人的就業經驗。經過研究者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與詮釋,研究結果先分別呈現三位研究參與者的就業經歷,進一步再提出共同的核心議題進行討論。 研究結果顯示,視多障者在就業歷程經常會面臨到外在和內在兩個層面的挑戰,外在層面包含:缺乏面試的機會、定向行動的限制、雇主和同事的接納程度低、工作機會以短期就業或低階職級為主,內在層面包含:對科技輔具或職務再設計的接納程度低、自我概念與工作自信不足、工作速度的限制、個人健康安全照護與職災預防的觀念待建立。 視多障者就業深受外在環境和個人因素所影響,而三位研究參與者在面臨以上情境,各自採取了不同的因應策略以克服挑戰,使其個人的就業計畫得以繼續執行;本研究參與者採取的因應策略包含:尋求他人協助或積極爭取面試機會,主動熟悉環境以克服定向行動的限制,包容並協助他人了解視多障的特性,累積個人實力以朝向就業目標邁進,重新認識輔具和職務再設計,重新建構自我效能,選擇合適的職業型態並配合職務再設計以提高工作效率,逐漸體認健康安全照護和職災預防的種要性。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視多障者就業和職業重建方面,針對公私立部門、雇主及社會大眾、視多障者本身分別提出相關建議;另外,本研究受限於對象、方法和時間,僅能呈現出三位研究參與者之就業歷程的部分事實,無法推論整體視多障者之職涯發展,是本研究限制之處。
  • Item
    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
    (2012) 張詩青; Chang, Shih Ching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瞭解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情形,以及瞭解不同個人背景(性別、年級、障別、居住地區)與不同家庭環境(家長之社經地位、家長之教養方式)的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其生涯自我概念表現之影響。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期有助於輔導國中資源班身障學生朝正向之生涯自我概念發展。為完成前述的目的,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公立國中資源班為對象,並以「生涯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實施問卷調查,共得325個有效樣本。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來考驗各項假設。 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就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總量表各層面的每題平均得分均高於中間值 2.5 分,因此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大多具有清晰的生涯自我概念。 (二)就全量表各層面的比較而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中以生涯能力較為清晰,生涯興趣較為模糊。 (三)就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性別」、「年 級」、「障別」、「居住地區」在生涯自我概念上無顯著差異。 (四)就「性別」而言,不同性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五)就「年級」而言,不同年級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 各分量表中,在「生涯能力」、「生涯興趣」、「生涯價值」、「生涯認識」沒有顯著差異。但在「生涯抱負」上三年級優於一年級。 (六)就「障別」而言,不同障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 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七)就「居住地區」而言,不同居住地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自我概念各分量表中皆無達到顯著差異。 (八)就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整體生涯自我概念而言,「家庭社經地位」在生涯自我概念上無顯著差異,而「父母教養方式」在生涯自我概念上亦無顯著差異。 (九)就「父母教養方式」而言,母親不同教養方式的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生涯價值」量表中達到顯著差異。 (十)以「障礙類別」、「父母教養方式」最能預測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 生生涯自我概念的現況。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教師、學校及相關單位未來進一步研究與輔導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