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全球在地化之理論與實踐:以台視台語新聞為例之分析
    (2023) 郭于中; Kuo, Yu-Chung
    二十世紀末以來,「全球化」與「民主化」為全球兩大趨勢。諸多學者嘗試從不同面向解釋全球化如何影響人類世界,從而出現全球在地化的論述。本文旨在以台視台語新聞為例,分析全球在地化之理論與實踐。首先,本文紹述全球在地化理論及新聞全球在地化概念,包括:全球在地化之概念緣起、全球在地化之概念意涵,以及全球在地化之理論觀點與理論之批判,進而歸納新聞全球在地化之分析策略,包括:全球與在地化新聞並重,在地話語呈現國際新聞,與在地話語轉譯國際新聞。其次,探討台視台語新聞製播之脈絡分析,包括:台灣台語新聞之發展脈絡,台視台語新聞製播近況,與台視台語新聞各階段特徵。復次,本文分析台語新聞在地話語呈現國際新聞之策略與實踐,包括:台視台語新聞之全球在地化策略與實踐方法,並以Robertson理論檢視全球在地化策略與實踐。接著,論述,台視台語新聞在地話語轉譯國際新聞之分析,分別為台語新聞全球在地化特徵之分析,台語新聞全球在地化內容之分析,從全球在地化現象檢視台語新聞。 結果發現,從全球在地化的理論來檢視台視台語新聞之實務,台視台語新聞符合全球與在地化新聞並重、符合在地話語呈現國際新聞、符合在地話語轉譯國際新聞等特徵;從台視台語新聞之實務來檢視全球在地化的理論,發現台視台語新聞的製播策略,符合全球在地化之理論;台語新聞的製播現況,符合全球在地化之實踐。
  • Item
    信仰捍衛者 - 極端金屬音樂如何到達了台灣 1990-2000
    (2021) 陳偉思; Czerwiński, Bartosz Henryk
    雖然以前極端金屬音樂是地下文化當中的奇異現象,目前它絕對是一個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的文化資源。毫無疑問,屬於極端金屬音樂類型的黑金屬,死亡金屬或鞭擊金屬都已經到達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隨著網路串流平台的普及化(例如Bandcamp, Spotify或Last.fm),現代的聽眾瞬間可以接觸到來自於世界各個地方金屬樂團的唱片。不過回歸到二十年前沒有無限網路的社會,會讓我們完全不知道哪裡該尋找任何地下音樂的資源。本文主要的目標是確定國外文化現象——極端金屬音樂90年代的時候如何達到了台灣。透過與台灣90年代極端金屬場景成員的訪問,作者希望解釋台灣當時的唱片行,電子佈告欄系統與現場音樂酒吧如何於本國地下文化普及化了極端金屬音樂。雖然90年代這一段期間該被認為是台灣極端金屬場景創造過程最初級的階段,使用本人研究過程中收集的訪問資料,可以描述台灣最早出現極端金屬樂團的歷史。最後,作者希望斷定台灣90年代極端金屬場景的遺產在哪裡,它如何影響了台灣極端金屬粉絲的下一代,並台灣極端金屬場景於全球金屬音樂文化裡面佔什麼位置。
  • Item
    兩岸國家經濟角色之分析與比較:1999年~2008年
    (2009) 莊達欣; Chuang Ta-hsin
    本研究以國家經濟角色的基本討論為切入點,研析國家的暴力潛能與掠奪性質與自由市場的對應關係,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兩地將產生何種質與量的變化,而兩岸彼此又對對方形成何種變項,並進一步對兩岸的國家風險與經濟安全、全球化與國家角色的互動加以探討。新世紀來臨,中國正處於變幅極大的轉型階段,除了全世界的政經勢力版圖更加緊密結合,中國在世紀交替的10年內歷經了兩任國家主席與首度「在世」權力繼承,政治經濟發展上持續變化。另一方面,台灣的政治發展、民主轉型與經濟成長,無論是在華人世界或是全球視野皆具重要的經驗性價值,不但在2000年以民主選舉進行政黨輪替,正式將威權體制和平過渡為民主體制,在民進黨執政8年後,再度以民主選舉進行政黨輪替,逐漸形成以民主鞏固為核心的政經發展路線。兩岸各自發展至今,始終將國家視為一個必須積極介入資源分配的角色,強調國家機器與政府職能的積極作為。本研究擬從觀察國家經濟角色的三派論點:新制度主義、新古典國家理論、政治菁英理論作為主要理論途徑,分析比較中國大陸與台灣從1999年到2008年,國家經濟角色的內涵與發展。在操作定義的指標下,探討雙方國家經濟角色的變遷與變項,並在建構出國家經濟角色研究之理論架構平台後,以比較研究方法檢視中國與台灣國家經濟角色與國家發展之歷史背景、政經條件與系統邏輯,比對出兩岸國家經濟角色之異同。
  • Item
    城市競爭力關鍵因子之探討-以高雄市2000-2010年發展為例
    (2011) 陳凱凌; Chen,Kai-lieng
    城市競爭力(City Competitiveness),係指一個城市在競爭和發展的過程中與其他城市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在創造價值,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競爭力之理論基礎所概括範圍廣泛,包含:地區行銷、永續發展、城市治理;更進一步延伸發展,則是各國政府所關心的國家競爭力、全球競爭力。 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影響,促使在國家體系下的各城市造成衝擊,國家或經濟體之間不斷衝擊彼此市場競爭,「全球城市」已超越國家,成為世界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重要據點,並成為影響全球化走向的主要來源。 近年來各國學者,致力研究衡量各城市競爭力與全球競爭力排名,而地方經濟發展於近十年來,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政策的重心,但目前尚無一套適合我國衡量城市競爭力之模式。本研究針對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建構與運用之相關課題進行研究。在學理上,援引國家競爭力與城市競爭力等相關概念,並論述城市競爭力的多元價值取向,透過高雄市的發展作為實證案例之研究,以期建構具地方特性、可操作性的城市競爭力指標體系模式;並透過文獻研析與管理科學方式,建構衡量城市競爭力關鍵因素之架構與指標,針對於高雄市的個案研析,冀望探討出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策略之關鍵因素為何。綜合研究結果,據以提供我國政府與相關機構政策執行者之政策形成與執行之參考。
  • Item
    兩岸簽訂ECFA後的台灣電子產業全球化發展~以台灣聯華電子公司為例
    (2012) 王守正; Shou-Zheng Wang
    全球化為現今21世紀的大趨勢,台灣電子產業的發展受到此趨勢之影響十分顯著,同時台海兩岸關係也不免受到全球化趨勢的牽動與台灣政局的更替而和緩許多,兩岸雙邊在政經社會等各方面的交流與互動亦日益熱絡。 然自一九七零年代起,台灣政府主導並積極發展電子產業,如今台灣電子產業業已取得在全球電子產業生產體系裡的重要關鍵地位,雖然受到後進各國的激烈競爭,但台灣電子產業迄今仍保有技術研發與製造生產上的優勢。 正當台灣電子產業在兩岸簽訂ECFA後,順利取得進軍中國大陸的優勢門票。台灣電子產業未來應如何與中國大陸繼續合作,避免與其作價格上的流血競爭。同時積極努力於產業發展的轉型,繼續保持與其他國家在技術研發與製造生產上的領先差距,以維持在全球電子產業生產體系的關鍵地位,並保有最佳的優勢。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地的電子產業未來統合狀況之良窳,將會是雙方在同業合作上是否成功的主要關鍵。 此外,積極經營中國大陸的消費市場,取得其重要的各項資源,開拓台灣電子產業的新興商機,台灣政府應積極鼓勵電子產業各個次產業的發展項目,均是台灣電子產業未來在全球化發展的重要議題。
  • Item
    全球化下的中國快遞市場研究—1999—2006
    (2007) 曾玉勤; Zeng, Yu-Qin
    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特點。快遞企業的發展既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又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快遞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日益突出,是全球資訊化速度最快的產業部門之一,已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國內貿易的空前繁榮,為快遞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快遞業在中國大陸經歷二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一項利潤豐厚、市場規模及潛力巨大的朝陽產業。 快遞業在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所引發的快遞需求推動了快遞市場的快速發展。在大陸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的特定條件下,客觀上要求依靠市場機制來發展快遞業,實際上快遞服務競爭已經展開,快遞市場正在形成,理論上提出了快遞市場發育和發展的重要課題。 本文將快遞服務納入市場範疇,結合中國大陸快遞市場的最新發展,分析中國快遞市場產生及發展的社會、經濟因素,對發展快遞試產面臨的新課題,如:快遞市場容量、快遞市場結構與運行、快遞市場主要競爭者、快遞市場化進程等諸多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以建立一個基於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效競爭、適度壟斷、高效率、低成本的快遞市場為目標,探討和摸索中國快遞市場的發展特徵和方向,以尋求發展中國快遞市場最合適的市場辦法和市場規則。
  • Item
    全球化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權之研究
    (2005) 陳士章; Chen Shih-chang
    按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所揭櫫,原住民族有不遭受種族與文化滅絕之集體與個人權利:「任何以剝奪其作為特殊民族之尊嚴,或剝奪其文化價值與種族特色為目的的或效果行動;任何以強奪其土地、領土、或資料為目的或效果之行動;任何藉由立法、行政或其他方法強迫施加之其他文化或生活方式所達成之同化或整合」。 按Will Kymlicka (1995)之看法,「少數族群權利」可分為文化權、自治權、以及政治參與權三大類。主要目的在於確保原住民族社會地位的平等,其中,一方面要防止其繼續遭受污名化,另一方面還要補償其自來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按施正鋒(2000)之看法,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少數族群,根據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草案』,可再將原住民的權利劃分成生存權及平等權兩大類。生存權內涵係使原住民符合社會最低限度之生活保障,平等權則為積極推動原住民的權利,這當中包含公民權與集體權。其中,集體權尚可細分為:認同權、自決權、文化權、財產權、以及補償權。 申言之,原住民族的文化權所要求的不僅是一種消極性的免於歧視,更重要的他尚包含一種積極性的扶植與保障,這不僅蘊含「免於…的自由」(freedom from),亦是『得以…的自由』(freedom to)的積極性行動。從「免於…的自由」來看,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意味著原住民的文化擁有與其他各族群文化相同的地位與保障;另一方面,從「得以…的自由」觀點來說,原住民族在既有資源及社會地位上的不利處境,若僅止於前項的肯定與尊重其多元文化,尚不足以改善其文化式微甚至消滅的危機。準此,積極的作法是國家針對原住民族文化發展與需求,應給予有利及必要的支援與協助。 綜上所述,本研究觀察國家文化政策,致使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從「文化(權利)」面向轉移至「經濟(產業)」面向發展的現象,是引發本研究的主要核心議題。而探討台灣戰後以來,台灣原住民族在國家文化政策與文化行政體系的操作下,所建構出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環境(文化發展體系)、文化權利的理論與實務、文化政策的變遷、文化產業的興起,則是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並可歸結為下列五點: (一)台灣在全球化與民主化兩股浪潮衝擊之下,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如何受到影響。 (二)自國際間提出第三代人權以來,原住民族「文化權」的內涵及其在台灣實踐為何。 (三)探討隨著文化政策理念的變遷,國家賦予「原住民族文化」不同的政策任務、給予不同的內涵詮釋與價值定位、採取各式的支持獎勵措施或操作方式,以致於建構出不同的原住民族文化環境。 (四)觀察政府在文化產業的計畫性操作下,原住民族文化的意義與價值被選擇、詮釋、製造、使用、傳播的過程,而探討其所創造繁衍出的當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面貌與未來發展趨勢。 (五)台灣在未來如何建構具有主體性的多元文化。
  • Item
    澳洲打工度假:液態的生命反思與跨國實踐
    (2019) 周昆璋; Chou, Kun-Chang
    澳洲打工度假至今已有相當多的台灣年輕人藉由此簽證前往澳洲,已是現代台灣年輕世代常見的生活經驗。在全球化的情境之下,本研究認為並非僅是制度開放此一簡單的過程促成了個人的跨國實踐,而是個人於自身生命中挪用並實踐出全球化。因此,本研究從現代性的角度出發,深入澳洲打工度假者的個人背景與經驗,探討澳洲打工度假實踐這樣的跨國行動是如何被述說與實踐在個人的生命敘事中。本研究認為澳洲打工度假的蓬勃發展與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行動網路科技的普及降低澳洲打工度假的實踐門檻,並且日常科技使用的變化也影響了台灣年輕人建立澳洲打工度假想像的媒介途徑,個人藉由人際網絡中的澳洲打工度假實踐經驗建立想像。本研究認為澳洲打工度假這樣的跨國實踐的背後有著傳統逐漸失效的現代性特徵,個人不再被傳統規定生涯目標,生命成為持續與個人歷史對話做出選擇,不斷變動的液態性過程。而澳洲打工度假實踐的重點在於流動,為自身的生命帶來變動的機會。藉由澳洲打工度假,個人得到異於台灣國內的在澳洲涉及了經濟、文化、社會及網絡等資本的累積機會,這些積累受旅途中個人身處環境影響,充足的資本積累為個人的旅程來更自由的選擇空間,甚至更進一步的將資本沿用,改變打工度假後的生命。
  • Item
    全球化對女性經濟與社會生活資源之影響
    (2003/03-2003/12) 林萬億; 王永慈; 周玟琪; 林青璇
    我國正面對全球化的影響,就女性的角度言,其所受到的影響有可能是正面,也可能負面,有待研究。本研究將透過二級資料的分析探討全球化對台灣女性的經濟與社會資源已經或即將產生何種影響,並檢視當前女性相關政策與措施是否足以因應全球化的挑戰,據以提出可行政策,作為因應之參考。研究的範圍包括勞動市場、照顧、教育、健康、貧窮、充權與意識型態等七個課題。本研究將以前後對照的方式,比較全球化前後,女性經濟與社會生活資源的差異,並找出哪些是受到全球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