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跨文化溝通能力導向華語交換生課程設計:針對荷蘭大學生之個案研究
    (2022) 游佳瑀; Yu, Chia-Yu
    本研究以荷蘭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針對其赴臺交換時,所需具備之跨文化溝通能力為研究導向,提出赴臺交換前預備課程設計,使其具備在臺期間與當地人跨文化交流所需之語言與跨文化能力,有效利用海外交換期間,增加口語練習機會並與當地人進行深度交流。跨文化溝通能力強調的是與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者溝通的能力,能夠將文化「知識」、「態度」結合外語能力以適當的溝通模式交流,並具備反思自身與他人文化的「批判性文化意識」以及學習新的語言與文化知識之「技能」。本研究透過分析荷蘭籍學生赴臺短期交流情形、荷蘭大學的華語與文化課程設置現況與荷蘭籍大學生來臺個案研究,探討目前在臺交換之荷蘭籍大學生於赴臺交換前的語言與文化學習背景與需求、與中文母語人士的交流情形,以及在臺的華語使用情況、與當地人的交流互動情形,再依據個案研究對象於在臺期間對日常生活中行為文化的觀察所撰寫之每週生活紀錄與訪談內容,歸納出符合荷蘭籍大學生華語學習需求並具真實性、文化差異性、話題性和具當代性的日常行為文化主題與情境,分別為:餐飲行為文化、宗教行為與態度、社群媒體的使用與符號、行為慣例與禮儀文化、學習態度及休閒生活。最後綜合現有文獻與研究結果提出適用於荷蘭籍大學生赴臺交換前預備課程之設計與教學範例,以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日常對話能力作為荷籍交換生來臺前之學習目標,以期提升在臺交換期間之跨文化溝通能力。
  • Item
    言語幽默題材融入中級華語教學之個案研究
    (2014) 陳芊卉; Chen, Chien-Hui
    幽默為教育的第一助手,目前卻未在華語教學領域取得重視。本論文旨在強調言語幽默融入華語教學的合理性,探討如何運用言語幽默題材於中級華語教學等問題,並以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級華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首先介紹幽默與語言的關係、言語幽默融入教學的作用以及中級華語與幽默相關華語教學設計等三項主題文獻;其次,分析言語幽默題材在5套華語教材的使用情況、訪問7位教師和問卷調查97位捷克大學華語學習者對於言語幽默運用於華語教學的意見。最後,以溝通式教學法和ASSURE教學系統設計模式規劃相關教學設計,並實際付諸教學試驗於捷克馬薩里克大學中級華語課程,試圖從課堂觀察、集體座談、成效測驗、個別訪談和問卷回饋等五項結果回應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過程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言語幽默題材融入華語教學能提昇學習興趣並幫助達到學習目標;第二,題材的選擇以符合課程內容、學習者華語程度、自身背景和興趣,且具目標語文化知識性質之幽默篇章題材為佳,並不限於Schmitz(2002)之幽默篇章外語教學排序,第三,以溝通式教學法之特色,融入教師清晰口條和肢體語言,能夠充分發揮言語幽默題材之作用,並有效提高學習者的聽力理解、詞彙數量、語言使用、篇章賞析與文化知識的能力。此外,在教學程序上,言語幽默性質之寒暄可運用在課程開始和結尾,與學習內容相關之題材則適合於教學過程中導入。針對中級華語學習者,教師最好在提供言語幽默題材前預先告示學生,以攫獲注意力區分情境差異,過程中確認學生已熟悉生詞,並搭配合宜的肢體語言或聲音圖像強化幽默效果。以上,言語幽默題材若適當融入中級華語教學,既能有效營造愉悅學習環境,又能提高中文學習興趣與成效。
  • Item
    結合蒙特梭利及全語言教育概念之華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設計
    (2009) 楊可玉
    隨著亞洲勢力的興起,華語成為許多海外人士學習外語時的首選之一,連帶使得對外華語教學以新興專業學科之姿受到空前的重視。然而在這波華語熱潮裡,華裔下一代的中文教育卻相對顯得弱勢,尤其對於學齡前幼兒,在現行中文學校的體制中,大多只是消極向下延伸。雖然已知學齡前階段在人類語言發展中至關重要,但在僑教事務領域中卻尚未受到普遍的重視。 相關研究指出,當幼兒進入後期語言發展後,無論在詞彙、語法、語義各方面,均獲得進一步的成長,除了不斷接收新的語料,更將所習得的語言重新統整,形成一個「再認識」的過程。然而在僑居地的大環境中,三到六歲幼兒往往因為開始接受學前教育,受到主流語言的衝擊,致使華語能力的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的現象。 本文特別關注這個時期華裔幼兒的語言發展,除探討相關文獻,亦蒐集現行幼兒華語教材、華語夏令營等資訊,加以檢視分析。此外,更結合實證觀察,並運用電話、電子郵件,與面談等多種方式,分別訪談學習者家長、中文學校教師、具派外經驗之國內教師、華僑文教主管機關人員、學者專家,以及國內幼教老師等不同對象,進行海外幼兒華語教育的需求與情勢分析。 本文之課程設計融合蒙特梭利與全語言的教育觀,基於學習者中心、尊重兒童的共同理念,結合利用兩者所長,一方面適應華裔幼兒語言程度參差的特性,一方面增加幼兒與使用華語之同儕互動的機會,期能在提升華語程度之外,引發幼兒持續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 Item
    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
    (2008) 孫懿芬
    美國近年研究發現教育制度內的外語教育不符合傳承語言的學生(Heritage Students)的需求,他們受到了傳承語言(Heritage Language)和文化的薰陶,具有不同於一般外語學習者的能力。因此,近年針對傳承語言學生的教學方式及內容逐漸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華語在美國亦屬於傳承語言,很多華裔學習者的語言背景可能是他們在校學習華語文時的助力,也可能在現有的教學制度及教學模式下成為他們學習的阻力。如何善用華裔學習者已具備的語言能力優勢,透過適性的教學模式,來迅速提升他們整體語言能力是本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是以具備聽說能力,卻不會讀寫的華裔學習者為研究對象進行的行動研究。旨在針對這些華裔學生特殊的閱讀和寫作需求來設計最適合及最具成效的教學課程。研究過程中,首先針對華裔學習者的特徵及學習困難蒐集資料並分析,接著依照分析進行前導試驗,再根據前導試驗的結果設計教學課程,最後再以符合華裔學生需求的課程進行教學實踐。 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施,本研究根據教學成效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一、在語言知識的教學方面:1.有系統的教授六書、部首、部件等知識,以幫助學生運用這些策略記憶漢字。2.閱讀結合寫作同時教學:在語言課上融入經過設計的閱讀教學策略,並隨時反覆運用這些策略。閱讀輸入後,以寫作來呈現個人學習心得,同時檢測其語言輸出能力。二、以電腦科技輔助教學:以電腦可反覆練習和多元化特性來設計適合不同學習者的內容,同時培養學生使用電腦產出之能力。三、整體語言實踐方面:採任務型活動教學,以語言任務來擴大學生語言的使用範圍,由消極的認知學習到積極的整體能力表達,達到學習語言與人溝通的最終目的。
  • Item
    華語教學之課室活動研究-以泰國廣肇學校為例
    (2014) 曹淑貞; Tsao, ShuCh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泰國曼谷私立學校實施華語教學的現況,以泰國廣肇學校的一個雙語班為研究對象,呈現雙語班的日常生活與泰、華語教學面貌,了解雙語班在其社會文化脈絡的定位,由教師及學習者角度說明雙語班潛藏的問題。研究者採取行動研究取向,進行觀察與文件搜集、訪談、調查,以了解雙語班的現況,並對現行雙語之課程規範及教學提出建議。本研究的主要假設問題如下: 1. 了解溝通型導向與任務型導向教學法何者較適合泰國雙語教學? 2. 了解泰國華語教學的有效策略為何? 3. 了解泰國華語教學的困難點與解決方法? 其它問題包含了, 泰、華語教學目標不明確、外籍教師理念落差過大、教材內容有待改進、教法引發不良後果、未做到學習輔導、日常溝通不足、外籍與泰籍教師的合作不良。 學習者角度;學習者多半有學習興趣、或多或少有學習成效、對不同教學風格的反應有好有壞、學習者遭遇理解與表達上的困難、部分學習者產生略為偏差的想法。 根據研究發現,針對學習者,雙語(泰、華語)教學應否實施或訂定明確的雙語教學目標或原則。研究者提出決策上的思維以及教學上的建議,包括教材、教法、外籍與泰籍教師的合作要領、重視與學習者的日常溝通與學習成效。
  • Item
    針對美國華裔學生之漢字教學與行動研究
    (2016) 葉佳恩; Jia-En Yeh
    近年來,全球興起華語熱,其中華裔學習者為數不少,針對傳承語 言學生的教學方式及內容逐漸受到學者們重視。華裔學習者普遍聽說能 力優於讀寫能力,漢字教學並為針對華裔學習者之教學重點之一,但是 相關研究仍缺乏。本研究之重點在於透過適性的教學模式,設計出一套 具針對性且適性華裔學習者之漢字教學課程,以提升學習者之漢字讀寫 能力。 本研究是以成長於美國地區,18歲至25歲來台學習中文之華裔學習 者為研究對象進行之行動研究,旨在針對華裔學生特殊的漢字學習需求 設計漢字教學課程。研究過程中,首先根據研究者先前之教學經驗並針 對華裔學習者的特徵及學習困難蒐集文獻資料並分析,其次通過問卷調 查、測驗與訪談,以了解華裔學習者之漢字學習需求。接著依照分析進 行課程試驗並實施教學課程,最後再針對課程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 根據試驗教學評估顯示,研究者使用所發展的教學策略於課程中確 實改善華裔學習者之漢字教學能力。本研究並根據教學成效提出了幾點 教學建議:(一) 針對中級程度華裔學習者之漢字教學策略方面:1.教學應 以「溝通」為首要目的,並融入與生活相關之真實材料,與實際生活結 合。2.課程中,應融入漢字筆畫與筆順之教學,以增進華裔學習者之漢字 寫作能力,並減少漢字寫作上之偏誤。3.針對華裔學習者之漢字教學應以 詞彙為單位進行教學。4.應重視部件教學,並於課程中加入更多相似部件 的分析與比較之教學內容。(二)針對華裔班之教學建議:1.做好學習者之需 求分析。2.課堂中及課後,應給予學習者更多個別指導的時間,以改善班 級中學習者差異大之問題。3.教學應以溝通為目的並將目的語生活環境中 之實物融入教學,如時間允許,可讓學生進行實地練習。4.熟悉教材及準備補充教材。5.充分瞭解語言中心之課程規劃,並善加規劃課程。
  • Item
    以多元智能融入幼兒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施-以印尼慈濟幼兒園4~5歲幼兒為例
    (2019) 鄭宜庭; Cheng, I-Ting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探討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幼兒華語教學課程之可行性與實施成效,研究者根據ADDIE教學設計模式進行多元智能幼兒華語教學方案設計,期待激發幼兒學習華語之動機並增強其學習之成效,研究者以多元文化為華語教學主題,欲培養幼兒的多元化教育觀,讓幼兒能認識並且尊重各國文化,啟發其跨文化認知能力。 研究者在印尼慈濟幼兒園擔任華語教師,以任教班級的25位4~5歲幼兒為研究對象,透過五次的教學行動循環,進行為期六週之教學實踐,搜集多種數據,根據幼兒學習者的學習成果、研究者的教學反思、同儕觀察檢核等方式進行三角驗證,作為研究信度和效度的依據。在每次的教學實踐後,經過質性分析與檢討,研究者整理出在教案實施時所面臨之問題,向三位資深華語教師用訪談的方式尋求答案,取得相關教學建議。 研究結果指出幼兒學習者在多元智能學科領域下的華語學習反應,幼兒能充分展現積極學習的態度,從他們熱絡參與課堂活動的行為表現,得知以多元智能為取向之教學可提升幼兒學習之動機,增加他們對華語課程的參與度。在教學策略方面,教學者要根據幼兒的學習特徵和幼兒的學習發展給予恰當的多元智能發展項目,設計的程序都須經過多方思考與規劃後,再給予幼兒合適的華語學習課程。一系列多元文化主題課程設計與實施,透過歌曲、影片、教學活動、遊戲、學校環境設置等,能有效培養幼兒跨文化認知的能力,讓幼兒具有國際視野,將世界與生活連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