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針對韓國中學生「中國語課」之詞彙分析與探討
    (2014) 金佳圓; Gawon Kim
    韓國人使用漢字的歷史悠久,不少中文詞彙早已內化於韓國語言中,韓國人思考模式也無法擺脫漢字文化。在韓國使用的詞彙,51萬個韓語詞彙(標準國語大辭典)當中,約有70%是漢字詞(標準國語大辭典、崔玲愛1995)。1956年韓國文教部調查56,096個韓國詞彙,其中有39,563個漢字詞(70.5%)(文教部,1956)。而且在醫學、哲學、法律等領域的專門用語,大約有95%來自漢字。如果不瞭解漢字,無法真正理解韓國語言。換句話說,對熟悉漢字文化的韓國人而言,中文沒那麼陌生,反而是比較容易接受的語言。韓國漢字的字義和詞義絕大部分與中文相同或接近,因此韓國人學中文時,比學其他外國語更有優勢。在中文教學上,可以妥善運用韓國學生的漢字文化背景。 韓國的國、高中開設有「漢文課」,是以韓國人常用的漢字詞和古文為課文內容的課程。主要的教學目標是了解韓國人生活的模式,繼承韓國傳統文化以及幫助韓語的溝通。韓國人透過語言溝通和學校的教育課程,自然而然學到很多漢字和漢字詞。另外韓國目前在中學生課程裡面漸漸有了第二外語「中國語課」。「漢文課」裡面不少的漢字或漢字詞與「中國語課」中的漢字詞重複。 本研究分析在韓國使用的漢文教材編輯標準「韓國中學校教育用基礎900個漢字」和在韓國使用的中學生中國語教材「生活中國語」的漢字以及中文詞彙。根據本研究的分析結果,在13本「生活中國語」裡的教育用漢字為418個,包含教育用漢字的雙音節詞平均佔有51%。這意味著韓國中學生中文教育需要針對性的教學並且需要更深入地研究韓國中學生的中文詞彙教學。本研究歸納詞彙分析結果,進行探討「韓國中學生」詞彙教學的方向與之建議。
  • Item
    跨國華語文化溝通教學之設計與實施-以同步視訊為主體之數位學習研究--子計畫二:華語文化視訊教學之教學方法與課堂活動設計研究(1/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10-31) 朱我芯
    本研究為兩年期整合計畫「跨國華語文化溝通教學之設計與實施--以同步視訊為主 體之數位學習研究」之子計畫二,主要負責發展視訊型態華語文化教學之教學方法與課 堂活動。本整合計畫乃以96 年度計畫「跨國華語視訊文化教學之設計、實施與評估」 (NSC 96-2524-S-003-003-)為基礎,預計將擴大與海外大學之教學合作規模,及於日、美、 德、韓等國,並致力於深化華語視訊教學之理論研究,以及發展更豐富的文化主題視訊 教材與教學設計。 由於本教學計畫之特色在於視訊教學之特殊情境、生活文化之主題教學、口語成段 表達之教學目標,本計畫因而設定之研究目的有五:1) 探求視訊教學方法;2) 發展視 訊課堂活動;3) 測量課堂氣氛以確認教學策略與課堂活動之成效;4) 比較美、德、韓 三國學生對教學策略與課堂活動之學習反應異同;5) 撰寫整合計畫之《教學指引》。為 此研究目的,本計畫所參考之語言教學理論,在文化教學方面,為「文化知識的情境化」 (Situationalizat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的第二文化習得理論;在視訊口語教學方面,為 「互動語言觀」(interactional view of language)與溝通教學法(Communiction Language Teaching, CLT)之教學理念。本計畫擬結合量化與質性的研究方法,首先,以調查研究法 (survey research methods)及本計畫所暫擬之「視訊課堂活動氣氛問卷」做為研究工具, 確認本研究設計之教學活動確能營造活潑積極之視訊課堂氣氛;其次,以訪談研究法 (interview method)與觀察研究法(observational method),研究教學活動對課堂氣氛的 影響;再次,則以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研究合作對象的各國學生對跨文 化溝通策略及教學活動的課堂反應異同。 本計畫第一年擬完成之項目包括:1)視訊教學與華語文化教學之教學方法研究(含教 學法、教學策略、教學技巧、教學步驟等);2)各課課堂活動設計;3)與美國教學合作之 備課與授課協助;4)課堂氣氛之測量研究等。第二年擬完成之項目包括:1) 與德國、韓 國教學合作之備課與授課協助;2)跨國學生之學習反應比較;3)《教學指引》之修訂完 稿;4) 成果發表與應用推廣等。
  • Item
    Interactional Management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Direct or Indirect Approaches?
    (2002-11-10) Chen, F. J.
    The request strategies employed by American teachers in ESL classroomsa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to se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use directand indirect speech in their management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Fouradult ESL classes are investigated: two beginning-level and twoadvanced-level classes.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eachers inthe two beginning-level ESL classes tended to use more directapproaches but they differed in the degree of the direct approachesused, depending on their perception of what is most urgent in theclassroom (i.e. transparency of meaning or manners of politeness). Onthe other hand, teachers in the two advanced-level ESL classes werefound to use both direct and indirect approaches. Their varied use ofdirect and indirect approaches may involve functional differences ormay have to do with one of the teachers' anx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