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應用思考策略於IBDP中文A課程之教學設計:以李碧華《霸王別姬》為例
    (2021) 楊冠業; Yang, Kuan-Yeh
    思考策略為幫助人們進行思考的方法、工具,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零點計畫」(Project Zero,PZ)於2000年進行一項新的研究計畫,運用提問、傾聽、討論、紀錄等簡單的步驟,整理出數十種教學策略,使看不見的思考活動變得可見,故將這些教學策略命名為「可見思考策略」(Visible Thinking Routine),並常被國際文憑(IB)課程的教師使用於課堂活動中,輔助教學。本研究以「可見思考策略」為研究依據,使用四個思考策略:「進入角色、「觀點圈」、「列舉─分類─連結─闡述(概念地圖)」、「4C歷程」,以李碧華的小說《霸王別姬》為主要教學材料,發展出應用思考策略於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語言A:中文語言與文學課程的四個學習單元,以發展、培養學習方法(ATL)中的思考技能。
  • Item
    華語課綱及閱讀測驗試題搭配之研究:以國際文憑(IBDP)語言B第一試卷為例
    (2021) 王若文; Wang, Jo-Wen
    全球化時代不斷改變語言教學與學習的樣貌,中文學習在劇烈變化的背景下出現不同目的與功能的中文認證測驗。以創造更加美好世界為願景的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亦有其華語課綱與對應的華語測驗,本研究站在中文為第二語言的角度,來探討其IB中文課綱及其測驗的內容作為本篇論文研究的主軸。本研究以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課程(Diploma Programme)中針對第二語言的語言B科目(Language B),將2013年至2017年每次考試的試卷中的「試卷一」作為研究材料,以內部對應和外部對照兩個方向探究IBDP語言B中文的普通測驗和高級測驗試卷的內容。研究結果顯示,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DP語言B中文科目,在內部對應環節發現了試卷一之文本主題偏向部分核心主題與選修主題,文本類型也並未如同大綱所述出現在試卷之中。大綱描述的測驗方式展現在選擇、多選、填空、簡答、配對、是非問答等六項題型。外部框架資料對應呈現試卷一難度體現在ACTFL等級的Advanced-Low前後,普通測驗與高級測驗試題難度呈現不同走勢曲線;測驗中的抽樣文本表現出普通測驗試卷等級為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框架的A2-B1級,高級測驗試卷文本等級則為B1-B2。IB課程與考試已被引入至全球數千所學校中,對於國際教育的影響日增,所影響的學生人數亦極為眾多,但對於其課程、課綱及測驗等評估研究甚少,大部分的研究資料都僅是正面介紹或實施說明,希望透過本篇論文的研究與討論拋磚引玉,能夠引發日後更多中性的評估研究。
  • Item
    讀者反應理論應用於IBDP語言A的課程設計探究──以林海音《城南舊事》為例
    (2020) 鄧文綺; Teng, Wen-Chi
    本研究將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簡稱IBDP)中的「語言與文學課程」中的「語言A」程度的「中文A」課程為主要研究方向,並以華語文作為學習的目標語。以此分析語言與文學課程中的三門文學課程,分別為「文學」、「語言與文學」、「文學與表演藝術」課程,該課程核心元素都是語言、文學與表演,以此延伸讓學生可於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之中,探討讀者與作者在不同時空環境之間的互文性,藉由與課程主題相關又多樣性質的「文本」與「非文本」素材。 研究者發現DP的語言A課程極注重「讀者」、「作者」和「文本」之間的相互關係,此與「讀者反應理論」所注重的面向相同。研究者將運用讀者反映理論結合「中文A」的「語言與文學」課程綱要,設計一個以臺灣文學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城南舊事》為主的課程。 最後研究者將予以總結,以此給予未來有志進入IBDP華文教師者的參考與建議。
  • Item
    IBDP 中文 A 文學課程研究與設計—以莊子作品為例
    (2020) 王怡方; Wang, Yi-Fang
    本研究旨在針對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簡稱 IB)之大學預科項目(Diploma Programme, 簡稱 DP)中的中文A文學課程進行課程分析及研究,並提出可供參考的課程設計範本。此課程設計範本是以莊子的作品為例,一共分為四大課程單元,附有課程架構表、課程環節表,以及兩大單元詳細的課程綱要與課程學習單。   隨著國境情境的變動與科技高度的發展,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勢必要具備高度靈活的適應能力。由於傳統教育強調知識技能學習,難以培育出符合時代洪流的全方位人才。也因此,強調多學科整合能力培養、探索與思維啟發的國際學校教育,逐步受到全球教育界所關注。   然而,IBDP課程項目本身未有實際的教材可供教師使用,教師們必須依據國際文憑組織給予的教學與學習方法(ATL ,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設計出符合組織教學理念的課堂教材,這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不小的負擔。不僅如此,現今與IBDP課程項目相關的研究也相當缺乏,少數與IBDP相關的研究主題也都侷限在「中文B課程」與「中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較晚納入IBDP項目的「中文A文學課程」少有人討論。   因此,本研究期望能透過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整合,設計出一個完整的、可供參考的IBDP中文A文學課程設計範本,期望能為IBDP中文A文學課程教師們帶來一些方向與幫助。
  • Item
    IBDP中文A 語言與文學之課程個案研究
    (2017) 吳盈臻; Wu, Ying-Chen
    本個案研究欲探討大學預科文憑課程IBDP中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中,語言類課程教材選取原則及內容為何,是否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透過文獻蒐集及前導研究後進行教學設計,確認其具體教學步驟並實施課程實驗,而後再依據實驗結果進行檢測,提出未來研究建議,希冀能為修讀IB課程的學生有所助益。 研究方法包括文獻探討,針對IBDP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並從教材、教師訪談及學生問卷中進行前導研究,以設計出合適的教學設計,並於實際課堂中操作實驗,蒐集受試者的國家詞彙聯想前後測、兩份反思評論作業以及課後問卷回饋進行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教學設計後的國家概念聯想檢測、作業表現及問卷中皆呈現對於國家認知教學目標的理解。情意教學目標方面,受試者增加了對於母國的認同感,並加深對公民的意義的思考。然而,對於公民意識及同理不同政治體制人民的部分,仍有待修正加強。此外,成對樣本T檢定亦顯示了受試者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總分皆達到顯著差異,證實了受試者理解分析的技能因教學設計而提升。課程活動方面,實驗發現,建構式教學法有助於增加受試者的學習效果;以學生導向為中心的教學法以及於課程中融入多媒體教材能有效增進受試者的學習動機及效果。